•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古代议论性散文阅读之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技巧

    时间:2019-03-30 03:25: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孟子主张“王道”思想,在本文中孟子论述了实行“王道”的几种措施?是哪几种呢?
      2.比喻论证和寓言阐述是此文论述上的特色,请你简单分析文章是怎样使用比喻和寓言进行论证的?
      解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是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前提条件,从文章的后半部分可以概括出七种措施。对第二个问题,孟子善于比喻论证,如《鱼我所欲也》以“舍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而在本文中,“王好战”一下就点中梁惠王的要害之处,揭露出他所谓的“移民移粟”的虚假性。“请以战喻”,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梁惠王熟悉的战事设喻。显然,孟子所设的“以五十步笑百步”故事之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是孟子有意设置的一个圈套,诱使梁惠王不自觉地钻进去,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且还寄托了特殊的寓意,那就是,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与“邻国之政”的不“用心”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和数目上的不同而已,这也就暗示了“民不加多”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1.七种:①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②发展渔业生产,丰富人民生活(“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③发展林业生产,解决人民住宿问题(“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种植桑树,解决人民穿衣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畜养牲畜,改善人民生活(“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大力发展农业,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王好战,请以战喻”是比喻论证,而“五十步笑百步”是一个寓言故事。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以五十步笑百步”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而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阅读指导】
      阅读古代议论性散文,要牵涉到很多方面的知识,如字、词、句,以及各种古代文化常识等。此外,还要树立整体意识,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如《寡人之于国也》中心论点是“发展生产是治国之道”;《劝学》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过秦论》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师说》中心论点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其次要了解常用的论证方法。再次要品味语言特色。下面我们略去其他,专门就第二点,即论证方法做些探讨。
      一、寓言、比喻论证法。寓言故事形象生动,有利于说理,如“五十步笑百步”“狼来了”“刻舟求剑”等寓言在论证方面效果极佳。此外就是比喻。道理往往是抽象的,而要把抽象的道理说清楚,使其形象化是很好的办法。诸子百家的议论性散文,是最善于比喻论证的。如《劝学》通篇设喻,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重要性。
      二、对比论证法。有比较才有辨别,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很容易通过对比来显现。古代议论性散文通常也采用这种论证方法。如《师说》就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圣人“从师而问”与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让人们明白“圣益圣,愚益愚”的道理。
      三、引用、举例论证法。论述时引经据典,可以大大增强说服力。如《师说》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例证也是常用的论证法。如《师说》列举孔子从师的典型事例,重申了从师的必要性。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子论水
      子贡①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②,句倨皆循其理③,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④,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选自《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
      [注]①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②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③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④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像水,无论遭受多少挫折,一定东流入海那样,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B.孔子还认为,君子应该像水满则止那样,不要贪得无厌,要讲究分寸,处事有度。
      C.水装入量器后,就一定保持水平状态,这就又启发孔子说,君子也要立身正直。

    推荐访问:议论 散文 文本 把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