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知下一句

    时间:2019-02-13 03:20:5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方法。因为实践是自主性学习的前提,实践是探索性学习的途径,实践是学科渗透的桥梁,语文教师应重视实践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实践;语文素质教育;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
      
      什么事情最难忘?亲身经历的事情最难忘。
      什么题目忘不了?自己攻克的难题忘不了。
      什么语言最动人?发自肺腑的语言最动人。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对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最透彻,掌握得最牢固,运用得最得心应手。也就是说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是其它任何教学手段和方式无法替代的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方法。
      
      一、实践是自主性学习的前提
      
      语文教学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严格按照教参上课,参考答案往往成了标准答案、惟一答案,并且还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越轨一律扼杀,时日一长,学生的思想也麻木了,他们除了迷信教师、书本之外已经意识不到自己也有思考的权利,自然循规蹈矩,处处遵循“师嘱”,毫无个性可言了。
      要消除学生的这种依赖和迷信心理,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习自主性,关键就是实践,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思,给学生活动和思维的空间,给学生成功与失败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事物都是辩证的,老师“懒”一点,学生自然“勤快”。生字注音、词义辨析、成语运用,这些“粗活”老师不要包办,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查,去找,去辨析。老师尽管袖手旁观,最后来一个检查,表扬批评各个对待就行了。
      阅读分析这些“细活”,教师更不能包办。我们教师备课很充分,既精心设计了问题,又精心设计了答案。但我认为,问题如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尽管提出来,有多少提多少;但再完美的答案你也要藏好,攥牢,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能“抛头露面”。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研究,老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有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权利和自由;作为平等的一员,老师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答案也是一家之言,不能有“霸”气。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始终扮演“既是导游又是伴游的角色”(叶圣陶)。
      我在教学《项链》一文时,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作者对马蒂尔德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同学们各抒己见,答案丰富多彩。
      有的说,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死要面子活受罪,是受金钱腐蚀的可怜虫。作者对马蒂尔德的态度是鄙弃、厌恶和嘲讽。
      有的说,玛蒂尔德诚实善良,勇敢坚强,吃苦耐劳,作者赞美了玛蒂尔德具有法兰西妇女的美德,对她的不幸表示同情。
      有的说,玛蒂尔德借项链参加舞会,虽然过分了一点,但是爱美之心人人皆有,这不是她的错。特别是丢失项链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没有赖债,更没有堕落,而是坚强地挺了过去。
      学生的答案都有道理,不能简简单单贴上对错的标签,我适时地点拨了一句:我们不能孤立地分析人物的性格。要把文章放在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中揣摩,同时也要研究作者的生活经历、社会观点、思想状况、人生观和价值观。于是学生们课后去图书馆、上网寻找莫泊桑的资料,了解19世纪法国的历史。由于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积极参与,从更深的层次上熟悉了作者,理解了课文。
      我们在教文言文时,可只对生僻的字词、常见字词的特殊用法及第一次接触的句式给予提示和点拨外,其余的语句一律由学生自己翻译,全班同学轮流发言。如觉得别人的答案有缺陷,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譬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师说》),课文理解为“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不少学生觉得课文解释有误。古代的教师主要工作就是教写字和教句读两件大事,这里的“书”应解释为“练字”,整句解释应为“教孩子练字,(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
      语文教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精髓恐怕就是多实践、多体验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灰色板块:耗时最多,收获最少;教师喊累,学生头疼。关键一点,作文教学脱离了实践。从素材来源来看脱离了生活的实践,“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来源于实践”,终日抱住课本的书呆子怎能写好作文?从平时的材料积累来看,缺乏写日记、生活感受、随笔的习惯。从遣词造句来看,平时缺少摘抄、欣赏优美语段的习惯。从提炼主题来看,平时缺少大胆表达观点的习惯。从学生拿到作文本来看,他们关注的是分数,根本就没有思忖、琢磨老师的批改。由此可见离开了实践,作文就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实践是探索性学习的途径
      
      学生学习是一种个性的主观活动,外界可以对个性施加影响但无法代替个性的活动,就像学游泳,在岸上看多久,记再多的要领都无济于事,必须下水试一试,在试的过程中感觉、总结才能掌握游泳的技术。 “试一试”就是探索,就是研究。探索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进,更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活动中,注重了实践,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增强,学生就有发现疑难的机会,“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疑” 来自实践,“解疑”更需要实践。
      有位同学说《小橘灯》文中有一处环境描写不符合日常事实――“我无聊地站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重庆郊外。重庆是有名的雾城,在“浓雾”的情况下能看到远处的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吗?我一时也下不了结论,我要求学生把这作为探索性学习的课题去研究。有的请教地理老师,有的打电话给重庆的亲戚帮助观察一下,有的发电子邮件给重庆气象局了解情况。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课文中的描写并不错。重庆是雾城,但冬季的雾要淡薄很多。窗外的“浓雾”是指山上的浓雾,山下并不见得有雾,作者居高临下完全可以看到远处的小屋。
      唐代与宋代的边塞诗较多,但唐宋边塞诗的风格迥异,我们建立了“唐宋边塞诗风格谈”探索性课题。
      最近我们又组建了“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红楼梦》中的腐败”、“《红楼梦》中的选美”、“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语言风格”等探索性课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形成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由课本走向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由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到自主意识的觉醒。
      
      三、实践是学科渗透的桥梁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动情的艺术,语文教学充分体现美学思想、人文素养、爱国情感、历史文化传统和科学精神”。
      古代诗词、精美散文,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抑扬顿挫就像一曲曲优美动听的歌,反复朗读就会受到美的熏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江东去……”写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如果收集颂扬祖国名山大川、风土人情的名言佳句,一定会激起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离骚》赞扬屈原的爱国品行,《指南录》赞扬文天祥的坚贞不屈,《梅花岭记》赞扬史可法的以身殉国,《纪念刘和珍君》赞扬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爱国行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朗读,畅谈感想,寻访名人踪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再别康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些充满人文色彩的名篇佳作,也会激发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左传》《战国策》等再现了风云变幻,群雄竞起,攻城略地的春秋战国史。科普读物向我们介绍了日新月异的科学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
      语文教学如果脱离实践,局限于课本,那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毫无灵性和价值的死知识。实践能把语文和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科学人文、思想道德、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学科渗透,构建大语文知识体系。
      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学科之间的渗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索、揣摩、研究、体验、感悟、练习等实践活动。
      我们有理由说:实践在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推荐访问:真知 实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