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挖掘隐性参照对象的解题方法及其应用探究】对象参照丢失

    时间:2019-02-05 03:23: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2-0070-04   中图分类号:G634.479   文献标识码:B      1 隐性比较型习题的外部特征
      
      隐性比较型习题从整体角度归纳没有统一的外部特征,但如果缩小范围,其中有相当量的计算型选择题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表现为选项中含不等式选项。且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为某一不等式选项。如例题1、4、9、10、11等。对于其余没有明显统一外部特征的另几类习题的识别方法并非无规可循,但须靠在平时解题中不断地积累、总结。
      
      2 隐性参照对象与显性研究问题的比较
      
      隶属隐性比较型习题的一类含不等式选项的计算型选择题,由于要解决的显性问题为较复杂问题,具有不确定性,结果为一范围,客观上致使解题时若直奔主题必将无从下手;而隐性参照对象研究的是基础性或简单性问题,具有确定性,结果为定值。显性问题极端化就是隐性参照对象,而隐性参照对象只有通过假设才能显性化。只有选择具有确定性的隐性参照对象作为参照才能解决具有不确定性的显性问题。
      
      3 隐性参照对象在解题中的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很好地说明隐性参照对象在解题中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学习者在习得知识时,总是应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筛选。挖掘隐性参照对象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的解题知识与经验分析、筛选显性问题实施解题,因此通过挖掘隐性参照对象解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必将提高学生解题效益和能力。
      
      4 挖掘隐性参照对象的方法及其应用举例
      
      由于隐性参照对象是显性问题的极端情形,因此挖掘隐性参照对象的一般方法就是将习题要解决的显性问题推至极端。下面就举例说明挖掘隐性参照对象的一般方法在解题中具体应用。
      4.1 以反应进行到底为参照对象判断半途终止的反应情形
      例1.向50mL18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A.等于0.9mol
      B.等于0.45mol
      C.在0.45 mol和0.90 mol之间
      D.小于0.45mol
      解析n(H2O4)=0.05L×18mol・L-1=0.9 mol。由反应式Cu+2H2O4(浓) CuSO4+2H2O+SO2↑可知,被还原的H2SO4是参加反应H2SO4量的一半;假设0.9mol H2SO4能反应完,则被还原的H2SO4为0.45mol。但实际上随着反应的进行,H2SO4溶液的浓度逐渐变稀,而稀H2SO4溶液不与Cu反应,即0.9molH2SO。不可能完全与Cu反应,因此被还原的H2SO4必小于0.45 mol,故选项D符合题意。
      4.2以完全分解为参照对象推算实际分解程度
      例2.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固体的质量为原试样质量的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
      A.50% B.75% C.92.7% D.100%
      解析碳酸氢钙稍加热就会分解(分解温度低于100℃)Ca(HCO3)2 CaCO3+H2O↑+CO2↑,当高温时CaCO3继续分解CaCO3 CO2↑+CaO。设有1mol(质量为162g)Ca(HCO3)2被加热,假设其完全分解,生成CaC03固体质量为100g,大于162g的一半;现剩余固体为原质量的一半(即81g)时,说明CaCO3已部分分解,Ca(HCO3)2则完全分解,故碳酸氢钙分解率为100%,选项D符合题意。
      4.3 以完全燃烧为参照对象判断出不完全燃烧情形
      例3.将1mol CH4和适量的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点燃,充分反应后,甲烷和氧气均无剩余,且产物均为气体(101kPa,120℃),其总质量为72g。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将产物通过碱石灰,则可全被吸收,若通过浓硫酸.则不能被完全吸收
      B.产物的平均摩尔质量为24g/mol
      C.若将产物通过浓硫酸充分吸收后恢复至(101kPa,120℃),则压强变为原来的1/3
      D.反应中消耗的氧气为56g
      解析此题若依据“甲烷和氧气均无剩余”主观臆断甲烷完全燃烧,则会错选(D);究其错因是因为甲烷和氧气完全反应与甲烷完全燃烧不是一回事,“甲烷和氧气均无剩余”只能说明甲烷和氧气完全反应,而甲烷和氧气完全反应既可能是甲烷完全燃烧也可能是甲烷不完全燃烧。那么如何判断甲烷燃烧的程度呢?很多学生茫然失措。但若以甲烷完全燃烧为参照对象实施判断,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假设1mol甲烷完全燃烧,由方程式CH4+2O2 CO2+2H2O不难算出生成的气体产物总质量为80g,大于题给72g,所以本题中甲烷的燃烧为不完全燃烧,即甲烷和氧气完全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除CO2、H2O(g)外还有CO。棘手问题突破后,便能通过逐项判断或计算得出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4.4 以不可逆反应为参照对象判断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
      例4.在一定温度下,将各1mol CO和水蒸气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反应:CO(g)+H2O(g) CO2(g)+H2(g),达到平衡后测得CO2为0.6mol,再通入4mol水蒸气,达到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为( )
      A.等于0.6mol
      B.等于1mol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C.大于0.6mol小于1mol
      D.大于1mol
      解析依题意,原平衡时CO2为0.6mol,再通入4md水蒸气,平衡右移,新平衡时CO2大于0.6mol。一般学生都能顺利解出这步,但对于CO2的另一范围部分学生就存在困难。由于再通人4mol水蒸气达到新平衡后CO2的物质的量与初始加入1mol CO和5mol水蒸气达到平衡后相同,为解决困难,可按如下方法推算:假设题中可逆反应为不可逆反应.则1mol CO和5mol水蒸气反应后生成1mol CO2;而题中反应实际为可逆反应,1mol CO不可能反应完。自然新平衡时生成的CO2就会小于1mol,故选项C符合题意。
      4.5以平衡不移动为参照对象判断平衡的移动问题
      例5.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 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密闭容器体积增加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
      B.物质A的转化率减小了
      C.物质B的质量分数增加了
      D.化学计量数:a>b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首先判断出平衡移动方向。假设条件改变时平衡不移动,则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50%,而题给60%>50%,故条件改变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方向可判断出符合题意选项为A、C。
      4.6 以恰好完全中和作为参照对象分析酸碱(一强一弱)中和反应的结果
      例6.经测定某溶液中只含NH4+、CI-、H+、OH-四种离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溶液中四种粒子之间不可能满足:c(CI-)>c(H+)>c(NH4+)>c(OH-)
      B.若溶液中粒子之间满足c(NH4+)>c(OH-)c(OH-)>c(H+),则溶液中溶质一定为NH4C1和NH3・H2O
      C.若溶液中粒子间满足c(CI-)>c(NH4+>c(H+)>c(0H-),则溶液中溶质一定只有NH4CI
      D.若溶液中c(NH4+)=c(CI-),则该溶液一定显中性
      解析 选择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为参照对象。在NH4Cl溶液中存在关系:①电荷平衡关系:c(NH4+)+c(H+)=c(CI-)+c(OH-);②c(CI-)>c(NH4+)+c(H+)>c(OH-)。参照NH4)Cl溶液中存在的关系。满足A中关系式的只能是NH4C1和HC1的混合溶液;而满足C中关系式的溶液中溶质不一定只是NH4C1,也可能是NH4C1和HC1。参照关系式②,要使c(NH4+)>c(CI-)>c(OH-)>c(H+),只能加入氨水,故B正确;参照关系式①,D正确。故符合题意选项为A、C。
      4.7以纯水中c(H+)=c(OH-)作为参照对象推断正盐溶液中质子平衡关系
      例7.由于硫化钠溶液中水本身电离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与OH-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而水电离的Ht一部分与S2-作用又以H2S、HS-形式存在。根据H+(质子)守恒,故存在质子平衡关系:2c(H-S)+c(HS-)+c(H+)=c(OH-)
      4.8 以常温时已电离的纯水量作为参照对象推断溶液的酸碱性
      例8.已知常温下1L溶液中已电离的水是1.0x10-13mol,在此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解析本题表面属于显性比较题。但内藏隐性比较,本质上属于隐性双重比较题或外显内隐型双重比较题。敏捷地揭示并以隐性参照对象作为参照解题也是隐性双重比较题解题的突破口和关键。假设醋酸中未电离的醋酸分子在稀释过程中不电离。盐酸已完全电离,则m=n。但由于未电离的醋酸分子稀释过程中在不断电离出H+,故要满足稀释后两溶液的c(H+)仍相同,则醋酸加水稀释的倍数m须比盐酸n多,才可能符合要求,故选项A符合题意。
      4.10以强电解质作为参照对象研究弱电解质相关问题
      例10.等量的NaOH溶液分别用oH=2和pH=3的醋酸中和,设消耗醋酸的体积依次为Va和Vb,则二者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溶液的混合计算是常规题,有普通解法,也有巧解。巧解的关键解题思路就是以等质量混合作为参照对象来推算不等质量混合(即等体积)混合问题。巧解的具体解题过程为:等体积混合前,浓的密度较大,所以浓的溶液的质量大。假设将浓溶液分为两部分,分别为Ⅰ、Ⅱ。其中Ⅰ部分的质量与稀溶液质量相同,多余的为Ⅱ部分。现将混合过程分为两步,先混合Ⅰ与稀溶液,此时为等质量混合,混合后的质量分数为20%,再将余下的Ⅱ部分较浓的混入,显然最终的质量分数大于20%小于35%。故选项A符合题意。
      此题为浓的溶液密度较大的混合问题,但也有浓溶液密度较小情况,如酒精或氨水溶液的混合就是如此。可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但是结论是不同的。
      4.12 以中介桥梁为隐性参照对象比较显性比较对象
      在化学平衡部分,我们常常会遇到两个不同状态A、B的对比问题,有时一时难以把握或揭示它们的内在关系。假若能挖掘一个与A相似(或相近或相同)、与B存在某种转化关系的起中介桥梁作用的相关参照对象,就可启发我们去对比、去揭示它们的内在关系。
      例12.在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投入1molPC15,在200℃发生反应
      则M%与N%的大小关系如何?
      解析本题属于隐性双重比较题,对题设的两个初始状态(Ⅰ、Ⅱ)分别达到平衡状态的结果直接比较确实难以下手。但如果假设这样一个参照对象即初始状态(Ⅲ),它与状态(Ⅰ)等同或等效,而改变某一条件可转化为(Ⅱ),难题将容易解决。分析过程如下图所示。
      
      若理解为对平衡状态Ⅲ’(T,2V)再加压(2V→V)即得平衡状态Ⅱ’,显然M>N。
      在元素周期表中,不在同一主族又不在同一周期两种元素性质之间的比较。就需要找到一种参照元素与两个需比较的元素中其一在同一周期另一在同一主族,只有找到这种元素并以这种元素作为参照与联系桥梁,才能完成两个显性比较元素的比较。
      以上例举了一些化学解题中挖掘隐性参照物对象的方法及其应用。事实上挖掘并合理选择参照对象,是解题时常用的思想方法。具体题例除上述外,常见的还有如: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性质的推断就是首先要选择同主族已学过元素作为参照元素,然后运用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才能对未知元素可能具有的性质作出正确预测;极限法就是以一种或若干种极端情况作为隐性参照对象解决习题要研究问题的一种解题方法;有机物组成与结构之间的相互推断以及不饱和度的计算就是以烷烃的组成与结构作为隐性参照对象;研究抽象问题时常以具体实例的共性与相互联系为隐性参照对象等等。这些类型平时研究较多就不再赘言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隐性 解题 探究 参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