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精工铸就品牌,匠心成就精彩【“读”具匠心,读出精彩】

    时间:2019-02-02 03:28: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是语文老师致力研究的课题,特别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朗读能力训练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对朗读的训练是关键,不断变化朗读的形式,细化朗读的评价,这样踏踏实实,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朗读形式 朗读评价
      
      朗读,是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我通过平时教育教学观察发现,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不强,朗读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读不正确、读不流利、缺少感情、感情不当。了解“读”的要义,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成了每个语文老师致力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机会,其次适时传授朗读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听读习惯,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不断变化朗读的形式、细化朗读的评价两方面入手。这样踏踏实实,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下面我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变化朗读形式
      1.引导示范,唤起共鸣。
      示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揣摩、模仿老师的朗读,对提升朗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范读的形式各种各样,可以是教师自己范读、录音读。教师范读时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当然,教师的范读必须适时,把握时机,在初读前的范读中,帮助学生正音,感知课文;理解重点句段时范读,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加深认识;在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读,及时启发,立竿见影。
      2.组织竞赛,增强信心。
      竞赛读,重在一个“竞”字。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朗读能力不强,不知道如何读,缺乏读的信心,担心自己读不好,于是“不敢读”的情况特别多。但是现在的学生好胜心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语感好、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就可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让其他同学和他“打擂台”、“挑战”。组织朗读竞赛,不但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增强他们的朗读信心,还可以激发他们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让“不敢读”变成“我要读”。
      在组织朗读时,我经常这样说:“你想挑战他吗?”“有谁能够超越他?”“还有谁能读得更棒?”这样的语言引导,抓住了孩子的好胜心理,激发了孩子“我一定要读好”的欲望。这样的方法操作简单,却行之有效。
      我常常采用以下两种比赛方式:
      (1)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比赛
      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我常常故意输给学生,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兴趣。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我却要赢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受到启发。比如课文《母亲的恩情》,母亲在深夜缝补衣裳的那一段,如何体现母亲的无私和辛苦?我估计学生读起来琢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让学生先读,我再读。读完后,我问学生:“老师和你们谁读得好?”学生听后毫不犹豫地说:“老师读得好。”我接着问:“那好在哪里呢?”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就能悟出这篇文章的朗读要点。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赛
      人都有一种强烈的自我展现和被别人欣赏的心理,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指出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创设情境,深化体验。
      变化角色体验法,即创设情境。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优越,他们的生活中只有“甜”,没有“苦、辣、酸”,在学习课文时,许多孩子往往进不了课文的情境中,课文中主人公的经历与情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所以,朗读课文时往往声音干巴巴的,读不出感情。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指导学生朗读一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学习课文,我们就应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变换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以不同的身份来朗读课文。这样,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却极富童趣。此时,教师不妨放弃繁琐的讲解,让学生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演一演,说一说,会取得极佳的朗读效果。如读《狐假虎威》一文时,学生戴上了头饰,分别扮演狐狸和老虎,在表演中揣摩角色的神态语气。时而狡猾,时而疑惑,时而神气,时而惊讶,学生的表演,融入了文中的描写,极富感情色彩。这样,在读中演,演中读的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会了朗读的自我控制。
      碰到写景的文章,我通常会请小朋友担任“小小导游员”。如《春到梅花山》一课,第一自然段就写出了梅花的美,晶莹透亮,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适合学生记忆朗诵,积累语言。为此,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朋友,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美丽的梅花山,想去看一看吗?这就要看导游的本领了,我们要请导游来介绍,看谁能介绍出梅花山梅花的特点来?”孩子们的兴奋点被激活,他们喜读,乐读,争先恐后地读,有的读出了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的俏皮样;有的读出了梅花近看时晶莹剔透的美;有的读出了梅花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类似这样的形式还有许多,如:“小小解说员”“小记者”“小小播音员”“小小主持人”……总之,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教师可创设出不同的情境,让孩子体验不同的角色,读出不同的精彩。
      4.运用媒体,化解难点。
      朗读,就要读出感情。学生的感情从哪里来?首先是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来,但由于学生往往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到位,没有真实感受,特别是有的文章,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语言文字相对比较空洞单一,缺乏生动性,甚至脱离孩子的生活实际,朗读起来自然就缺少感情。针对这一难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借助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多媒体直观生动的画面,或悠扬舒缓或高亢激昂的音乐,能唤起学生无穷的乐趣,激发深刻的情感。
      (1)图文结合
      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的,利用挂图、插图、剪贴画激发学生情感,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如我在教《学棋》时,在学生理解了文中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后,让他们去观察课文上的插图,提问:你看到了怎样的学生?学生纷纷发言,看到了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的学生,还看到了另一个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的学生。接着我问:你从哪里看出来一个是专心致志的,另一个是心不在焉的呢?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插图,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含义。这时让孩子们读出这两个学生学习的样子,他们自然能结合插图,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2)音乐渲染
      简单直接地让学生接触课文内容,无论教师多么声情并茂,学生都不会有太深的感情体验。而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则能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情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歌唱二小放牛郎》是描写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教学一开始,我就用深情的语调导入:“小朋友,你知道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放牛郎王二小的抗日事迹……”接着,我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委婉哀伤的曲调,童声讲述般的歌唱,把学生带到了故事情节中,看到了二小为了把敌人引进埋伏圈牺牲自己的一幕幕。此时,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进行情感朗读已不是难事。
      5.珍视差异,展现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和体验。孩子的家庭环境不同,成长阅历各异,同样的文章呈现在他们的眼前,产生的是与自己思维的撞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的朗读指导就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体验,珍视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的朗读看法,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尽情地释放情感。
      (1)着重抓点不同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理解,他们朗读时的着重点不尽相同。如我在教学《狐假虎威》时,狡猾的狐狸被老虎抓住时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在学生朗读这句话时,有的把“你”拖长了调子,有的把“敢”拖长了调子,还有的把“吃我”拖长了调子,不管着重点在哪个字词上,都能感受到狐狸当时的奸诈狡猾并带有一丝怯意和试探。
      (2)画面感受不同
      不同的学生,读着读着,边读边想象,能感受到不同的画面。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孩子们朗读“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一句,有的边读边看到了蝴蝶们排除万难,历经千辛万苦地赶来了,所以他们读“飞过”“穿过”“越过”时,读得缓慢而又音重;有的却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蝴蝶们迫不及待,你追我赶地赶来聚会的样子,他们读得轻快而又紧凑。不管感受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孩子们都能把画面转化成语言的个性表达,这就是朗读能力的提高。
      (3)情感表达不同
      学生从语言中感知的情感,能通过不同的朗读表达出来。如在教学《会走路的树》时,小驯鹿得知小鸟就是爸爸的朋友,激动地叫起来:“是的!是的!”通过语言表达激动的心情,有的孩子这样叫起来“是的!――是的!――”,还有的孩子这样叫起来“是的!是的!――”。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停顿并拖长了调子,但都是激动心情的表达方式。
      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多元的、多解的,我们要在课堂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现个人的特色和特长,对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整篇文章进行个性化体验,展示个性化朗读。
      二、细化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影响着朗读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学生朗读能力能否提高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识字量又有限,这给朗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巧妙地运用评价语言,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增强朗读教学效果。
      1.朗读评价的针对性。
      学生朗读时,老师的目光要一直停留在学生身上。读完了,如果老师没有评价或简单笼统地说句:“你读得真不错。”就随即点下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好在哪里老师没有听清楚,当然也说不清楚。下一个学生站起来依旧是按自己的水平朗读,前一个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在下一个学生朗读时未必得到强化,而前一个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下一个学生身上依然存在。这样为读而读,缺乏评价引导,使目标、指导流于形式,不可能取得实效。学生读完后,我们应根据每位同学的朗读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具体评价。在教学《冰花》一课时,我让一位学生起来朗读感叹句:“啊,真漂亮!”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大声兴奋地读了这句话,应该说学生对这句话的朗读还是非常恰当的,但这句感叹句中流露的惊奇之情还有其他表达方式。学生读完后,我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我听到了,你把这种惊奇喊出来给大家听了!”学生听了我的评价语似乎明白了,第二个孩子站起来读,读得轻轻的,但是中气很足,好像从内心发出的一种赞叹,我马上进一步评价:“呀,你是发自内心的,在心底默默地赞叹着,后面小小的感叹号也仿佛是从你的心底冒出来的。”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原来表示惊奇的、赞叹的感情,有这么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大声喊出来,也可以在心底默默赞叹,孩子们都被这种惊奇感染了。
      2.朗读评价的正面性。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的闪光点,加以鼓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参差不齐,当个别学生没有达到朗读要求时,我们应耐心指导,肯定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只要他跟自己比有进步了,我们就要肯定他的努力并给予正面的评价,以保护他的朗读兴趣和愿望。
      3.朗读评价的多样性。
      朗读的评价要多种方式结合,老师指导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己反思评价等。特别是学生互相评价时,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等。
      另外,在朗读评价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这门艺术,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备受鼓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朗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在低年级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朗读训练过程中,采取多种朗读形式,进行有效的朗读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朗读的主角,体验朗读的乐趣,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推荐访问:匠心 读出 精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