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从小学到大学 从小学到大学的时间表

    时间:2019-01-26 03:35: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太多雷同的校训。难道我们千篇一律的校训真的可以适合所有的学校?校训在学校建设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大、中、小学的校训到底要不要有所区别?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了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关于校园文化的内容,有了以下的思考:校训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中道德教育的内容。大、中、小学学校的校训应该有所不同。
      【关键词】大中小学校 校训 办学理念 道德教育
      
      From the elementary school to college
      ------How long will the lame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still keep?
      Wang Yanqing Wang Lewei
      【Abstract】In present life, we have seen lots of duplicate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Can the machine-made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fit all schools? And what function do the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ha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hool on earth? Must the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of the college,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be the same? With these problems, the writer has thumbed plenty of information and got a following thinking, combining the content about the schoolyard school that is explained in class that the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has shown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in running a school and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of the college, high school and elementary should be different.
      【Keywords】College and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Phrasal school regulations Idea of running a school Moral education
      
      学校的校训体现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雷同的校训。如,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小教科对50所小学的校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9所学校的校训大多为“四词八字”:“团结、勤奋、活泼、创新”,“文明、守纪、求实、进取”……50所小学的校训,只涉及用词38个,用词范围狭窄,普遍存在着重复使用的问题,各校校训要求趋同,风格相近,千篇一律。如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同济大学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中南大学校训:敬业,勤奋,求实,创新。华南理工大学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等。
      难道我们千篇一律的校训真的可以适合所有的学校?校训在学校建设中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大、中、小学的校训到底要不要有所区别?带着这些问题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结合了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关于校园文化的内容,我有了以下的思考。
      
      1.校训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中道德教育的内容。这里首先有必要对牵扯到的几个概念进行界定。①校园文化。关于学校文化的定义就如同对文化的定义一样,学者们各执一词,说法不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判断哪一个更为准确,就本文讨论的话题来说已毫无意义。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学校文化是社会亚文化的一种,从结构上来讲,它由内到外有三部分组成:最里面处于核心部分的是学校精神;中间的一层是学校制度;而最外面的部分是器物层(指学校的各种软硬件设施)。②学校理念。浙江大学教育学系诸燕的定义较为准确和全面[1]: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欧美和我国港澳地区学校则称之为“学校教育哲学”(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school)。一般来说,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指全体学校成员根据时代特征和教育发展规律,基于办学实践而形成的对学校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及所持的教育观念。这种理性认识与价值追求具有指向性,能为学校师生所认同,是对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综合性导向表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就其地位和作用来讲,办学理念是学校的主导理念。具体而言,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实际上是一种办学主张,是从实践出发的对办学的看法和期待。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学校的定位问题,即“学校为什么而存在”、“办什么样的学校”及“应该怎么办学校”的问题。③校训。本文我们讨论的问题就是校训问题,所以对校训的界定是必需的。不同的学者对校训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校训的解释是这样的:“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这里的“德目”可以理解为今天所说的德育方面的目标与内容,即各种道德与价值领域的追求。由以上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一个图表:
      
      诸燕在《从办学理念审视中小学校训》一文中分析了校训和办学理念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校训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的内容,是学校办学理念的载体。由刚才我们从《辞海》对校训的定义来看,校训应该体现了学校德育方面的目标和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部分。而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不仅仅包含学生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对学生学习知识及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办学理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德育方面(校训)和知识及能力的培养。从学校文化的结构来讲,学校的办学理念肯定不属于学校的器物层,也不属于学校的制度方面,那么它肯定是属于学校文化中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对此图表应该不难理解了。
      
      2.大、中小学学校的校训应该有所不同。根据上文分析,既然校训体现了学校办学理念中的德育内容,那么大、中、小学的校训相同也就意味着他们德育的目标和内容是相同的,而不管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这显然是讲不通的。
      从理论上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阶段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阶段出现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第二,每一阶段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相对稳定的图式(结构)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第三,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者所取代。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理论假设有[2]:①推理发展贯穿各个阶段;②每一阶段是一个连贯的思维方式;③贯穿于各阶段的发展是按顺序地从较简单向较复杂的推理发展,不会倒退回以前的思维阶段;④每一阶段的推理模式都被整合到下一个更高级的阶段。科尔伯格的研究运用了道德两难故事访谈法提出了道德推理发展的六个阶段、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阶段1和阶段2;习俗水平――阶段3和阶段4;后习俗水平――阶段5和阶段6。在阶段1,对的或道德的就是绝对服从规则,避免惩罚,这是典型的幼儿推理。在阶段2,对的就是按具体的、即时的规则做公平的交易。学龄儿童把工整界定为每个人获得等量的公平或被同等对待。向习俗水平的发展意味着一种转变,即能够采纳别人的、团体的和社会的观点。在阶段3,青少年和成人以一种人际的观点来界定对错。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作出道德决策。在阶段4,成人采纳了一种规范的观点。对的或道德的是通过个人与社会及其制度如法律、婚姻等的关系来界定的,强调责任、角色和规则。在阶段5,个人采纳了一种超越社会的观点,即他意识到诸如生命和自由的权利之存在,而不管他是否为社会所承认。人们以更为普遍性的观点如宽容、公道、公平等来作出道德的决策。阶段5的推理清楚的区分了道德和法律的观点,但发现难以整合他们。在阶段6,个人采纳了一种道德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在理想状态全人类都应该作为平等自主的人相互对待。这意味着作出道德决策时要考虑所有有关人员的观点,甚至考虑后代人的观点,并采用约定的角色承担程序。阶段6的独特指出在于深思熟虑运用公正、公道、人权的平等和作为个体的人类尊严的尊重这些普遍原则。从以上的几个阶段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其由低到高的层次性。既然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存在由低到高的阶段性,那么我们的德育目标也应该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而作为体现德育内容的校训也应该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而不应该千篇一律。尽管批评者们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忽视了道德的知行统一性,因为大量的调查告诉我们,就算有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到了很高阶段,也不见得就会表现出有与其道德认知水平相适应的行为(在我国,大学生道德的知行分离也是当前中国高等德育研究的重要问题)。国内还有些学者甚至对其理论本身都产生怀疑,因为他们觉得其理论未必适合中国人。但不管怎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至今还是这一领域内影响最大的理论。
      从实践上讲,国家早在1993年3月26日及1995年2月27日分别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里面对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及内容分别作出了规定和说明。其中虽然有些重复的地方,但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层次性。《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以及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辩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中学德育大纲》中的培养目标是: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其中又具体的区分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在初中阶段着重强调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养成良好习惯,具有不怕困难的优秀心理品质;而在高中阶段指出了要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从以上《小学德育纲要》中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详尽的社会常识基础教育,到《中学德育大纲》中高中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可以看出明显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但近年来由于社会道德问题的凸显,引起了社会对我们国家整个德育体系的思考和反省,针对许多人批评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过于空洞和雷同,教育部于2005年5月11日出台了《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要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使大中小学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意见》中规定的科学设置各阶段的德育课程最能体现德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据悉[3],教育部将不断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课程的设置,并制定德育课程标准,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及要求,使小学、中学、大学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体系。小学要开设以公民基本道德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类课程。小学1至2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着重引领小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3至6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讲解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讲解世界,引领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为形成良好的品德奠定基础。中学要开设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类课程。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着重讲解个人成长应具备的基本要求、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引领初中学生感悟人生意义,提高道德素质,了解基本法律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品质,确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普通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着重讲解哲学基本常识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法律常识,引导学生运用矛盾和实践的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高中学生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的就业创业意识,为步入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奠定思想道德基础。此外,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德育课程。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理论,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自觉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既然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具有递进的层次性,那么相应的我们的校训也不应该僵死不变,千篇一律,不同层次的学校应该具有不同的校训。然而各个阶段的学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校训,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但以下几个事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如:有的学校(中小学)的校训:“坚持做完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还有的是:“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永不屈服”是李希贵(山东潍坊市教育局长、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劳动模范)担任高密四中校长时为该校立的校训,很有个性,让学生终生难望,也体现了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 诸燕.从办学理念的视角审视中小学校训.《教学月刊》. 2007.1下
      2 [美]L.科尔伯格著.郭本禹等译.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阶段的本质与确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3 《大中小学德育体系整体规划》的核心内容.中国德育资源网.2007.7.3

    推荐访问:学到 大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