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第二语言习得者自动性语言能力测量探究

    时间:2019-01-14 03:38: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如何对二语(second language)能力的准确性、得体性和自动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从而揭示自动性在语言能力中的重要性,阐明如何运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来测量评价自动性,是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对自动性语言能力测量与评价的具体操作策略以及准确评价二语习得程度的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二语能力;自动性;测量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9―0072―04
      
      引言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待自动性问题并对二语能力做出正确评价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因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了解二语习得和使用的心理过程、机制和社会文化因素在其中的影响。而且评价二语能力所采用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研究问题的设计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二语习得者的学习结果是否得到了全面评价将决定如何诠释研究结果,以及该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解答了所要研究的问题。随着这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措施和研究方法不断出现。从早期主要集中在对二语习得者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错误分析[1],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应用普遍语法的语法判断法[2],而近年来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如基于视听材料的复述法[3]、研究二语写作的有声思维法 [4]、测量语用能力的话语完成法[5]及二语心理表征、二语处理和网上在线反应实验法[6][7]等等。不过我们发现在测量和评价二语能力时,忽视自动性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本文旨在阐明如何运用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来测量评价二语能力的自动性问题。
      
      一 自动性――评价二语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
      
      要在总体上评价二语能力,可以从准确性(accurac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自动性(automaticity)三个维度着手。其中,准确性应被视为二语能力的最基本维度,也是语言能力最起码的要求;得体性维度是指在语言交际中按照语法规则构造出合格的句子,并在语境中[8]得体地交流思想感情,以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自动性维度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中是指学习者对显性知识的自动控制能力,即“快速的、不费力的、无意识的语言处理能力” [9][10];以及“无意识的、不需要占有注意力资源的能力”[11]等。对语言能力自动性的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概念、词、表象上,后来则包括智力、语言知识和动作技能,并从结构的高度解释了包括语言在内的自动反应[12]。由于二语习得在语言环境、学习目的、学习者生理条件、语言输入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均不同于母语习得,所以二语习得者最后所获得的二语知识要比他日常所接触到的母语知识复杂得多。评价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能力,就要看其能否准确、得体和自动地使用两套相对独立的语言表达系统,在这三个维度中,忽视其中任何一个,这种评价都将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
      然而,在评价二语能力时,人们往往集中在准确性和得体性维度上,而自动性维度极易被忽视。如对“语法词素习得”的评价中就存在着忽视自动性维度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词素习得顺序[13]、时态和体态[14]、关键期研究[15] [16]以及近年来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研究等四个方[17]。进行这些研究的目的是要检验学习者对所学语法词素知识的掌握情况。要确定学习者是否已掌握了某个语法词素,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应没有该语法结构的显性知识或避免其运用显性知识,而且只有当准确率达到本族语者水平时方才可以认为其已经掌握了该语法词素。而纵观各种实验测试方法,如语法判断法[18]、面谈法[19]和复述法[20]等运用到实验中时,被试难免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显性知识。显然,这些评价措施更适合运用于显性知识的教授与学习过程中,而不适合运用于隐性知识,其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值得怀疑。由于测试实验中显性知识的介入,被试的语言行为可能是应用显性知识而不是自动性能力发挥的结果,研究结果与所调查研究的问题便可能不一致。例如,同一个被试在进行笔试实验时,其正确率可能接近于本族语,而在进行口头自由表达时,准确率却很低,则说明被试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未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水平,还没有真正习得目的语的知识结构。显然,如果测量和评价二语能力时不考虑自动性维度的话,这些问题便难以得到顺利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评价时,要重视基于语言能力的自动性能力,避免显性知识的干预。
      
      二 对自动性语言能力进行测评的具体操作策略
      
      当今二语习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对二语能力进行评价时如何排除显性知识的干扰,从而真正对二语者自动性能力作出正确的评估。目前二语习得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运用心理语言学的实验方法和神经语言学的大脑活动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外语习得。这些方法可以较好地排除母语影响,阅读材料的呈现和对被试实验数据的记录用亚利桑那大学Kenneth Forster 和Jonathan Forster研制的统计软件DMDX进行处理分析,其时间精确度高,对被试反应的记录精确度可达到毫秒级。这里具体分析几种较为常用及可靠的操作方法。
      1 句子匹配实验测量范式(The sentence matching)
      通过句子匹配实验进行测量的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呈现一个句子,该句子要么合乎语法,要么不合乎语法,被试尽快读完之后按“空格”键,接着呈现第二个句子。被试应迅速判断依次出现的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是否完全一致。如果一致就按“是”键,否则按“否”键。此时由电脑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间,即从第二个句子出现到被试按键之间的时间,研究者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Freedman & Forster[21]研究发现,被试对意义上完全一致的两个句子的反应要快于意义上不一致的句子。该实验已被用于探索二语学习者的句子处理情况,判断学习者的语言知识是否达到自动化[22]的程度。
      Gass[23]用句子匹配实验来研究法语非本族语者对句子是否“合乎语法”的反映速度,与被试作对比的是法语本族语者。实验集中测试了法语副词的位置、主谓一致等方面的问题。实验结果发现,法语本族语者对难度较高的“不合乎语法”的句子进行判断时并不困难,而法语非本族语者运用这种方法则很难奏效。而此方法对测量二语能力的自动性问题是否有效值得探讨。研究中还同时使用了传统的语法判断法,但法语非本族语者在这两种实验方法上所得出的结果并无相关性。研究还发现,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对上述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Clahsen[24]利用初始或结尾策略(Initialization/finalization strategy即当有移位时,总是把一些成分移至句首或句尾而非句子中)实验预测德语正序句和倒序句在大脑中的处理情况。被试是32个学习德语的英语本族语者,年龄在18-33岁之间。测试材料是判断两个句子是否一致。第一个实验稍作修改后,研究者又让英语本族语者和德语本族语者(共120人,年龄16-50岁之间)重复实验了五次。实验结果否定了初始或结尾策略的预测,因为英语本族语者和德语本族语者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不同的语言信息。Duffield 等[25]采用句子匹配法和语法判断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英语本族语者和法语本族语者习得西班牙语的接语配置(clitic placement)作了调查,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2自定速阅读测量范式(The self-paced reading paradigm)
      自定速阅读法是研究句子处理的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实验方法。实验要求被试快速地“逐词阅读”电脑屏幕上逐词呈现的句子,被试每读完一个词后,就按指定的键过渡到下一个单词,直到该句子结束为止,然后再按指定的键逐词呈现下一个句子。电脑会记录并统计每个词的读取时间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本数据。有些句子后面会紧跟着一个问题让被试迅速回答,用以检验被试对该句子的理解情况。
      自定速阅读实验法广泛应用于句子处理表征研究。Pearlmutter等[26]研究证明,英语本族语者在阅读中对语法错误特别敏感,读取不合语法的句子时,速度会明显放慢。如a)The key to the cabinet was rusty from many years of disuse. B)The key to the cabinets was rusty from many years of disuse.被试由于注意到了b)句中主谓语之间数不一致,便放慢了下一个词的读取速度。被试在阅读不符合语法的句子时速度放慢说明对语法错误敏感,这种敏感性说明相关语言知识随时可以激活,是自然而然的、自动的,可以断定被试这方面的语言知识已经整合,并且已达到自动化状态。Jiang [27]运用自定步速阅读实验法研究非本族语者的自动性能力之所以行之有效,能够使被试者在测试时很少有显性语言知识介入,其原因一是此法首先排除了被试者应用显性语言知识的动机,二是时间上压力大,被试者每次只读一个词,而不是整个句子,利用显性知识就非常困难。被试者阅读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在时间上有差异证明他们对某些语法特性敏感,说明相关的语言知识已处于整合状态。此法可用来研究成人二语习得中整合性语言知识和自动性语言能力的发展情况,这一方法作为一种测量整合性语言知识的工具,可以很容易地运用于其他语言结构的测量。
      3 词汇判断任务法(The lexical decision task)
      词汇判断任务法就是要求被试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判断电脑屏幕上呈现给他的一组字母(如 dentist 或 slober)(目标刺激)是词(word)还是非词(nonword),即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组成一个词。如果是词,按“是”键,如果非词,按“否”键。计算机自动记录从目标词开始呈现到被试作出反应的时间间隔,同时记录判断的错误率。如在中文的词汇判断任务中给出“公民”或“马俩”,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是否组成一个中文词。被试通过按键作出反应,计算机记录他们的反应时间作为数据。 Segalowitz等[28] [29]研究词汇认知自动性时采用词汇判断方法测试被试的词目(lexical items)反应是否达到自动化。就词汇判断任务法而言,应区分语言处理重构的自动性和快速性,前者是语言知识的质的变化,而后者仅仅是语言知识的量的变化。反应时间长度发生变异的系数和标准差除以平均反应时间所显示的变化如果有加速的现象,那么平均反应时间和标准差会减少,但是变异系数不一定变。如果达到了自动化状态,平均反应时间缩短,标准差就会减少,当一些不稳定因素被排除时,变异系数则会缩小。如果变异系数的变化与平均反应时间的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就说明自动性能力大大提高。假如平均反应时和标准差分别是800毫秒和400毫秒,标准差系数是0.5,而通过练习之后,如果平均反应时和标准差分别是700毫秒和200毫秒,标准差系数降到0.29,那么这种标准差系数的降低将被看作是知识整合的依据,可以证明其已达到自动化状态。标准差系数降低应作为语言能力达到自动化的标志。Segalowitz等[30]研究发现语言水平高的被试变异系数与反应时间总是正相关,这种现象表明在词辨认过程中快速反应与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语言处理联系在一起。语言水平较低的被试对重复出现的语言实验材料反应速度加快,说明被试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实践,其语言能力就可能趋于自动化。此外还有不允许被试使用自己想用的词语,只要求其既快又准确地重复设定好的目标词以测量被试已内化了的自动性语言能力的单词跟读测定范式(The shadowing paradigm)、英语听觉词汇识别研究中的语音信息渐增测定范式(The gating paradigm),以及检验被试在处理句子中对形态句法缺损现象是否敏感的眼动跟踪测定范式(The eye tracking paradigm),等等。
      上述方法都要求被试通过网上操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词或句子判断,目的是让被试自动激活其二语知识,并排除其显性知识的干扰。研究者运用这些方法研究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处理过程和心理表征,从而测量他们的自动性语言能力。其理由是运用显性知识需要时间,在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被试就无法依靠显性知识。这里,一个更应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用这些实验任务和研究方法来界定语言能力的自动性与非自动性,因为只有当一个实验任务与同时进行的相关实验不相互影响时,我们才有理由断定被试的二语技能已经达到自动化。同时我们要问,被试的语言准确性达到什么程度才能够断定达到了自动化?同样,标准差系数降低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被用来证明某一语言技能已经达到自动化?等等。总之,这些测量方法或范式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如何收集有效数据增添了新的方法和策略。但是时间压力是否能完全排除显性知识的干扰呢?这一点还需要证明。因此探索能准确地测量和评价二语能力自动性的方法就是二语习得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三 结语
      
      评价学习者的二语能力不仅要衡量其能否准确、得体地使用语言,而且还要看其能否做到无需注意语言形式便能自动地使用语言,即不仅要测量和评价学习者使用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和得体性,更要测量和评价其使用语言知识的自动性。其中,自动性评价理应看作二语能力和二语习得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忽视了自动性维度,这种评价将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重视自动性在语言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二语学习者如果能够注意培养自动性语言能力,那么,学习过程中就能够自动、迅速地处理语音及句法机制,并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语义及语用方面,这样语言的学习过程便会成为一种可控制的、快速并准确处理信息的过程,便能阻止其他信息源的干扰,提高语言运用的质量。可以说,语言表达的自动性是外语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外语,希望达到和母语一样的流利程度。所以,我们在二语习得研究和二语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自动性语言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二语习得规律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和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Dulay, H. C., & Burt, M. K. Goofing: An indicator of children"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J]. Language Learning, 1972, 22 (2): 235-252.
      [2] White, L. The "Pro-drop" parameter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 1985, 35 (1): 47-62.
      [3] Erlam, R. The effects of deductive andinductive instruction on the acquisition of direct objectpronouns in French as a second languag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3, 87 (2): 242-260.
      [4] Wang, W., & Wen, Q. L1 Use in the L2 Composing proc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16 Chinese EFL writers[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2, 11 (3): 225-246.
      [5] Golato, A. Studying compliment Responses: a comparison of DCTs and recordings of naturally occurring talk[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3, 24 (1): 90-121.
      [6] Jiang, N. Form-meaning mapping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 [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002, 24 (4): 617-637.
      [7][28] Segalowitz, S. J., Segalowitz, N. S., & Wood, A. G. Asse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ity in second language word recognition[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998, 19 (1): 53-67.
      [8] Martin, J. R. & David Rose. 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Continuum[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9] Segalowitz, N. Automaticity and second languages[M]. In C. Doughty, & M. H. Long, (Eds).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3: 382-408.
      [10] Segalowitz, N., Trofimovich, P., Gatbonton, E., et al. Feeling affect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role of word recognition automaticity[J]. The Mental Lexicon, 2008,3:47-71.
      [11][27] Jiang, N. Selective integration of linguistic knowledge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Learning, 2007, (1):1-33.
      [12] 陈开顺. 重新认识自动性在语言能力中的地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17-19.
      [13] Pica, T. Adult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exposure[J]. Language Learning, 1983,33 (4): 465-497.
      [14] O"Brien, I., Segalowitz, N., Collentine, J., et al. Phonological memory and lexical, narrative, and grammatical skills in second-language oral production by adult learners[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06,27;377-402.
      [15] Johnson, J.S., & Newport, E.L. Critical period effect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influencesof maturational stat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9,21: 60-99.
      [16] DeKeyser, R. M., Ed. Grammatical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learning[J]. Language Learning, 2005, 55, supplement 1: 1-242.
      [17] Prevost, P., & White, L. 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or impair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tense and agreement[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00, 16 (2): 103-133.
      [18] Robinson,P.Generalizability and automaticit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under implicit, incidental,enhanced, and instructed conditions[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7,19:223-247.
      [19] Wei, L. Unequal election of morphemes in adul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21 (1): 106-140.
      [20] Salaberry, M. R. The development of past tense verbal morphology in classroom L2 Spanish[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20 (2):151-178.
      [21] Freedman, S., & Forster, K. I. (1985).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overgenerated sentences[J]. Cognition, 1985,19, 101�131.
      [22][25] Duffield, N. & L. White "Assessing L2 knowledge of Spanish clitic placement:converging methodologies[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1999,15 (2): 133-160.
      [23] Gass, S. M. Sentence matching: a re-examination[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1,17 (4):421�441.
      [24] Clahsen, H. The acquisition of German word order: a test case for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Andersen, R., (ed), Second languages.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84: 219-42.
      [26] Pearlmutter, N. J., Garnsey, S. M., & Bock, K. Agreement processes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9,41:427-456.
      [29] Segalowitz, N., Trofimovich, P., Gatbonton, E., et al. Feeling affect in a second language: The role of word recognition automaticity[J]. The Mental Lexicon, 2008, 3, 47-71.
      [30] Segalowitz, N. S., & Segalowitz, S. J. Skilled Performance, Practice,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peed-Up from Automatization Effects: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Word Recognition[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993, 14 (3): 369-385.

    推荐访问:自动性 语言 探究 测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