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论为人师表与师生距离美之辩证关系:为人师表的基本要求

    时间:2019-01-13 03:32: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问题的提出:师生在生活空间上应保持距离      所谓“师表”,就是表率、榜样的意思。为人师表,就是教师从心灵到外表,从思想到作风,从言谈到举止,都是学生的榜样和表率。它是教师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教师人格“蕴蓄于内,形之于外”,是教师的内在品格与外在行为的统一。其中,教师的语言举止、仪表风度是教师崇高的思想感情、气质性格、文化素养以及审美观念的外在表现。有人对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师表风范作过精辟的概括:崇尚文明,谈吐文雅;仪表堂正,举止端庄;刻苦钻研,业务精通;献身教育,品德高尚。由此可见,外在行为的“可视”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个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因为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同教师榜样的形成息息相关。正所谓“教师无小事,事事是模范;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榜样”。美好的语言举止、仪表风度会给学生以美的印象,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对于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自然不会去怀疑。那么为人师表要不要“全方位”或者说是“全程”进行呢?这一点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早已作过深刻的论述:“你们身上的行为是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说话的时候,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执行教育儿童的工作。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儿童,甚至当你们在家庭里的时候,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讨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等等,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既然如此,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对于绝大多数的教师来说,“全程”的为人师表未免有些“累”,那能不能在比较薄弱的环节作些防范和改进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古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得到老师对自己犹如父母般的爱抚、感到老师形象的高大时,就会对老师怀有一种特殊的信赖感和亲近感,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老师的教诲,视老师为自己当然的教导者和指挥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的“向师性”。这种“向师性”对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具有暗示性、自我教育性、潜移默化性,它如风行水上,了无痕迹;又似春风入夜,润物无声。师生之间在热情关怀、爱护帮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亲近感、信任感的恒久保持,成为师爱稳定的基本内容。它既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又是教育学生的基础。由此看来,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越短越好,在融洽和谐的心理氛围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为了能更好地为人师表,使教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崇高、更光辉,笔者认为,在生活空间上教师与学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依据分析:距离即美,符合审美原理
      
      美学上“距离就是美”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与人的关系上。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有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与绝大多数的人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产生美感。而在生活于伟人和名人周围的人或他们身边的工作人员看来,这些伟人和名人其实很平凡很普通。他们同样也要吃喝拉撒睡,他们身上也同样有很多不美好的东西,比如脾气暴躁、不讲究卫生,还有脚气、狐臭等顽症。这崇高感无法产生或后来消失的原因在于离伟人和名人太近的缘故。
      现实中,我们曾看到过多少学校的教师生活区与学生生活区杂在一起,教师宿舍与学生宿舍挤在一起,近在咫尺。住房紧张的,则师生同住一楼,或楼上楼下,或两头相望。其实,把一个教师放在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去考察,你会觉得他真是太平凡了,跟别人没有什么两样。他同样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真情实感。他同样会在菜场里与小贩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他同样会在公共汽车上争座位;他同样会跟机关里态度不好的办事人员吵架;他同样会在骑车违章时看见交警就慌乱逃跑,等等。在学校生活区内,教师的这种真实性更是展露无余。早上起来,他会穿着睡衣(或背心短裤或光着膀子)、趿着拖鞋、顶着一头乱蓬蓬的头发往厕所里跑,这可跟原来整洁、大方、儒雅的形象反差太大!晚上,他可能鼾声如雷,吵着对面的学生无法入睡,学生也会估摸着是哪位老师。节假日,可能有些朋友来做客,喝喝酒、猜猜拳,然后,打几圈牌放松放松,于是学生就记着了,某某老师常猜拳,还打麻将(赌博)。夫妻之间谁没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学生又会互相传递消息,昨夜又听“河东师吼”啦。平日间,左邻右舍都是同事,相处极熟,彼此间开开玩笑,甚至“打情骂俏”都是常有的事,于是学生又说,原来老师们也在开一些不太高级的玩笑……所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教师的光辉形象。因为这些生活中真实的一面离人们或社会对教师的文明的言表风度、为人师表的距离相去甚远。
      难道上述教师的所作所为犯了什么天条吗?不,教师也是人啊!生活中的教师差不多都这样。问题在于不该把教师生活中非常真实的一面暴露在学生的视野里,而这是恰恰需要掩盖的那部分。难怪许多教师的子女跟人说:“我爸爸(妈妈)怎么一点也不像一个老师,而我的老师可厉害啦!”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先生的一段话可以作证:“盖男人跟如花似玉的妻子同床共枕了一夜,第二天睁眼一看:咦,眉毛没啦,睫毛脱啦,眼睑上抹的墨黑和眼屎结合在一起啦,嘴唇上青紫如靛,脂粉全退,皱纹密布,牙未刷而口臭,头因滚而发乱,望之不似人君,好象刚从海里爬到岸上的金色夜叉,你能不神经崩溃,少活十年哉?如果分床而睡,早上沐浴更衣,披挂整齐,然后相见,便无此弊。”(柏杨《动心集・再补充三点》)
      
      三、思考与讨论:不是搞双重人格,而是维护教师形象
      
      显而易见,本文的立足点不在于教师内在品格的修炼,而在于外在行为的展示上;不是有意掩盖或怂恿教师的“丑态”,而是在合法公民的前提下,让教师能摘下“面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是鼓动教师去搞双重人格,采取不严肃的生活态度,而是为了维护在教育教学空间中美好的教师形象,更好地为人师表。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信息鉴别者、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常人所具有的仪表行为,而且还要具有教师职业所特有的仪表行为习惯、道德人格,以及良好的为人师表的思想情操,呈现给受教育者一个完美的内在美与外在美兼备的教师形象。教师的人格模式要求应当先于、高于和优于其他职业的人格模式要求。换言之,教师人格应该是全社会的表率。由此看出,社会对教师人格的期望与要求的确非常高,甚至有点苛刻。日常生活中,在一些公共场合,我们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声音:“你是老师呀,不能这样。”这是善意的提醒,是他律之警钟。然而另有些要求又不免过分。比方说,某教师去菜场买菜,在一菜摊上挑拣稍好的菜,卖者不满:“你是老师,怎么也挑?”这么一说,买者自然不服:“当老师怎么啦?难道活该吃黄叶、烂叶?”如果真按此逻辑推演下去,教师中要么觉得这“表率”高不可攀,无所适从;要么埋怨自己只有义务和奉献,没有正当的权利保护而怨声载道。看来,凡事应讲求合情合理,恰如其分。要不然,过犹而不及。
      在学校,学生密切地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把教师的言与行相对照,把教师的言行同公共道德标准相对照,严格地评议教师。对此加里宁作了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视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到这样严格地监督。”而且,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和依赖,往往使他们在观察教师时产生一种“放大效应”:教师的一件小小善举,会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欣喜;教师的一点小小瑕疵,则会使他们产生莫大的失望。
      所以,站在人性化的角度,主张师生在生活空间上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为了让教师在私人空间里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不是汗涔涔老端着架子不放,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说到这里,估计最容易遭人质疑的问题是,是不是因此提倡教师去搞双重人格(在学校是一套,现实生活中又是另一张脸;讲台上高谈阔论,正人君子,讲台下不讲道德,放荡不羁)。其实,提出上述观点,丝毫都不想对教师的为人师表打任何的折扣,而是在“合格教师”与“模范公民”的前提下,在学校管理的操作层面上,尽可能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区与生活区作比较严格的划分,不至于因为教师在生活区中的“宽松”随意暴露在学生的视野里而影响原本高大而美好的教师形象,影响新书育人的效果。

    推荐访问:为人师表 师生 距离 辩证关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