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的因素探求】

    时间:2019-01-13 03:29: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大学生就业的劳动力市场运行并不稳定。大学毕业生高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并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鉴于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压力,同时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前景,各国都关注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投入,以此弥补劳动力市场的不足。
      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不少大学生就业政策,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也已经历了“统包统分”阶段、以“双向选择”为主的阶段和以“自主择业”为主的阶段。但在政策可行性研究和具体执行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不力、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执行中存在偏失。
      
      现行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不健全
      国家虽然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系列政策,但是不够健全。比如允许毕业生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地(市)就业,促进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能动性,使毕业生就业空间变得广阔。但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我国目前的工资收入在地区、行业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而西部地区、内地不发达地区、中小城市仍然是冷门,这些都显示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流动性不高,受到一些体制性障碍的影响。
      2.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
      目前,国家虽然为鼓励和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和欠发达的地区发展或者支援农村教育,提出和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但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而且存在对这些毕业生支援国家服务期满后还缺乏相关的引导的措施。同时国家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也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政策的执行。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正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等问题,又使学生缺少必要的就业指导,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相应的就业政策,丧失就业机会。
      3.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偏失
      在政策中,将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同时与高校招生计划进行适度的硬性挂钩,本是表明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严重性,也为了促进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促使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这也是尊重学生、尊重家长和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知情权。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拨款、工作考评挂钩的政策为就业率造假埋下伏笔,在就业率数据统计方法上存在种种弊端为高校造假大开方便之门,数据的收集程序也为制造虚假信息提供便利。
      
      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1.兼顾国家、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的共同利益
      就业政策的形成过程必将反映强势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大学毕业生作为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对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中国的大学生和大学生家长,是目前社会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不仅有能力获取社会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且有能力影响政府政策资源的分配,以争取政府的就业政策和其他相关政策的倾斜。此外,利益倾向还必须考虑政策对象本身的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政策的客体,其本身是“经济人”、“理性人”,而不是“道德人”。因此,他们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需求,而不是国家的整体利益需求。所以仅从道义上倡导“毕业生要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是不切合实际的。目前我国西部贫穷落后地区以及艰苦的工作岗位的确需要人才,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比比皆是,真正志愿为国家奉献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在就业政策的制定中必须考虑大学生的偏好,要通过利益机制的调节,真正将个人的自利动机导向公共利益的政治秩序,从而自觉服从国家的整体需要。
      2.凸显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三方的自主性
      就业政策中为毕业生提供了不同的就业方向和途径 (参军、创业、出国深造、考研等),毕业生在国家大的就业政策方向指导下,可以自由地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点,在最大限度上为毕业生提供了选择余地。这在表面上看好像是削弱了国家的主导地位,其实并不然,只是换了表现的形式而已,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学生毕业后自主择业,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到社会去竞争,而这实力来自学校的教育和培养。一个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学术和教学水平是否具有竞争力,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否严格,这些都可以在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得到检验。学生的这种“主动性”可以有力地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学校找到改革的方向。学校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可以根据毕业生在社会竞争中的得失成败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这种就业制度也向学校提出一些新课题,如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加重视毕业生使用的信息反馈工作等等。用人单位想在市场中选择到所需的人才,需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吸引力强就能选到优秀的人才。因此,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自主选择也促进了人才市场的发育和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
      
      影响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的因素
      
      1.市场对人的发展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另一方面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特别强调大学生个体的发展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有利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展人的个性和开发人的潜能,同时,它的盲目性也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毕业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应对风云变幻国际形势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如果面对“入世”的挑战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家不能有合理地就业改革,不能大限度的调动大家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就无从谈起。因此,从我国就业政策的三个变化阶段可以看出,政策改变和制定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到双向选择为主的就业政策再到以“自主择业”为主的就业政策无不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变迁。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人才的多样化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人才的多样化发展,需要宽松的制度环境,需要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政策支持。
      2.劳动力市场需求现状
      人口与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人口与人力资源数量众多并持续增长,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2000年我国人口达到12.165亿,人力资源数量已近8亿,这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也对我国的就业增加了巨大压力。中国劳动力资源从2001年开始呈持续上升趋势,“十五”期间达到劳动年龄的新增劳动力较“九五”平均每年多 290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 1000多万人。2003年,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近 1000多万人,其中上升幅度较大的是新成长的就业人员。从目前到可预见的20~30年,我国的人口和人力资源供给数量还会有较大增加,人口峰值在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力资源在2010年将达到8.17亿,2020年将达到9亿,比现在净增1亿多。日益增多的人力和人力资源要求国家不断颁布新的就业政策来促使大学生就业。
      一项政策所反映的价值取向与政策制定者和社会中主流的价值观念有密切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政策的价值取向。同样,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发展方向与现今主流的人才政策趋于一致。传统的人才政策以“对人才进行管理和控制”为价值定位,很大程度上把人才视为管理和控制的客体,压制了人才的主动性和独立意识,大大削弱了人才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人才政策的影响下,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几乎完全忽视了个人的特性,也很少考虑到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导致了人才的极大浪费。而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价值趋向正是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两种理念的要求下形成的。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和目的,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来说,人本身才是评价社会活动、社会进步的最高尺度。我们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标准,作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中心,把人的自我发展放到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上,即通过人才的培养、凝聚、开发,充分发挥人才所具有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为国家高级人才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应该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在“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新的人才政策为人才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统一了起来。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中的“自主择业”和允许“自主创业”的政策也正是符合了这一人才政策的要求。
      3.就业观念的变化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的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逐步过渡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制度,形成了国家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大学生也在逐渐摒弃过去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在市场中寻找自身的位置。而且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要从“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中走出来,以一个普通就业者的心态来面对现实。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年龄、精力、知识、信息以及观念独具优势的群体,其价值不仅仅体现为在现存的岗位就业,面对社会数量众多的其他失业待业弱势群体,也在努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广开就业门路,为社会上其他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就业观念的转变也要求我们的改革制定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制定有效合理的就业改革促使大学生主体就业。
      大学生主体性就业将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改变择业观,促使用人单位改变用人观从而形成全新的就业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行大学生主体性就业,有赖于社会其他政策的配套。但事实上,影响大学生主体性就业的因素还有: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社会用人观念、户籍管理规定、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要建立更加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就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择业和流动的限制。在大学生主体性就业过程中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着眼于宏观管理通过制定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的政策宏观调控学生的就业行为,既满足国家建设重点、经济协调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择业权。
      4.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过去,我国的教育工作一向都是由政府统一管理,在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分配政策时代,就业也由政府统一安排,因此,教育体制与市场的脱节现象不十分明显。但在当今就业工作以市场为导向的情况下,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的不和谐性日益凸现。因此改革教育体制是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环节。只有在大学生中树立与时代同步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社会大众和高校毕业生都能以平常心态对待就业问题。毕业生就业顺利了,学生和家长了却后顾之忧,高等教育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单纯的大规模扩招却忽视不断增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甚至还会迫使我们不得不放弃持续、快速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初衷,退回到缓慢发展的老路。从统一分配到双向选择,再到自主创业,几十年的改革经验证明,贯穿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和个体发展水平的矛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正是基本矛盾的一种体现。
      结合我国教育形势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高校转变办学理念的长期工作来抓,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切实将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职业趋向结合起来。二是树立新的质量观,以市场为导向,以人才质量为标准,培养服务于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把大学管理、教师工作和学生教育从过去计划经济的性质转变到市场经济的性质,以真正适应市场需求。三是转变观念,把评估和考核高等学校的单一指标转为多元指标,尤其是要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指标。四是政府要发挥指导和服务的作用,尽快建立发布中长期人才需求变化的信息平台,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切莫盲目扩招。
      大学生是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就业政策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影响因素分析,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国家方面来说,首先还要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其次是要深化改革,改变原有的落后体制,为人才的流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还有就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高校课程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学期间要一直贯穿就业指导教育;最后,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收集就业信息,并且随时更新。从个人来说,首先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要降低期望值,不能一心只想去大公司、大城市,任何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都是可以考虑的。
      
      参考文献:
      [1]林楚方.高校就业率排行的是与非.南方周末,2003-04-17:3.
      [2]闫芳.大学生就业政策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3):53-54.
      [3]汪慧.社会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国政治学院学报,2005(4):28.
      [4]、姚裕群.论我国的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问题.人口学刊,2004(4):9
      [5]李增华,杨申宣.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红河学院,2006(8):80.
      [6]杨伟国.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中国高教研究,2004(10):84.

    推荐访问:探求 就业政策 制定 因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