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成瘾行为的共同特点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行为特点及其危害分析]

    时间:2019-01-08 03:28: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社会现象,其中不乏网络游戏成瘾现象。网络游戏成瘾者在行为表现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特点,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极其严重的危害,甚至会影响周边群体的成长。
      关键词: 网络游戏成瘾者 行为特点 严重危害
      
      网络游戏成瘾者具有一些共性的行为表现,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对身心的健康发展有极其严重的危害。
      一、行为特点
      我通过较长时间亲历网络游戏,以及对广大网络游戏成瘾者的观察与调查,得出了关于网络游戏成瘾者的一般行为特点的认识。
      (一)不玩游戏时精神萎靡,暴躁散漫。
      玩游戏的时候,精神特别振作,所有的疲劳都顿时消失,全身心地投入游戏,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一旦离开游戏,整个人马上就像瘫痪了一样,身体困乏,精神萎靡不振,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能专心致志,受到指责时极容易暴躁,听不进建议。
      当不玩网络游戏时还会情不自禁地回忆游戏的某些场景,发生戒断性反应。
      长期沉迷网络游戏容易导致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工作的要求降低,得过且过,成就感下降,停留在最低限度的边缘。
      (二)生活与游戏相混淆,缺乏规律性。
      不能合理安排生活。比如,不按时吃饭,睡眠时间大大减少。
      曾经在《魔兽》贴吧里面的一个“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一天内引起了数以十万计的网友狂热跟帖,并演变成当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贾君鹏不知是否确有其人,这个现象却揭示出一个问题:很多学生沉溺网络游戏,通宵达旦玩游戏,逃学、不回家,不按时吃饭甚至不吃饭,不按时睡觉甚至不睡觉,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玩家沉溺网游,模糊了时间概念,甚至不分黑夜白天。有很多网游痴迷者更喜欢通宵达旦玩游戏,似乎更能找到感觉。为了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把吃饭、睡觉的时间都省下来,时间长了,眼睛、颈椎、腰椎等都较容易发生疾病,生活变得更糟糕。
      网络生活原本只是生活的一种方式,然而,过度使用网络则会适得其反,影响生活的质量,生活没有规律,人往往会不经意间产生一种消极的自我认知,发现不了生活的美好,会催化网瘾的负面效应,从而步入恶性循环。
      (三)沉溺于虚拟人际关系,忽略真实的人际交往。
      沉迷网络游戏的人,究其本质,沉迷的不只是网络游戏本身,而是沉溺于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际关系。网络游戏是呆板的,正是电脑前面坐着的个性迥异的人使得它更具魅力。游戏玩家各行各业都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每个人现实中交往圈子的局限性。有的人在现实中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里却能找到“朋友”“战友”“兄弟”。在《热血传奇》里面流行着一句感人肺腑的话语:无兄弟,不传奇。电影《网络妈妈》中的网瘾少年佳佳由于沉溺网络游戏而经常逃课,当满天星阿姨问她网络游戏有什么好的时候,她非常高兴而肯定地说:“朋友多啊,大家一起玩,不断升级才不会被杀死。有成就感,虽然我学习不好,但在游戏里他们都喊我大哥。”佳佳妈妈说,自从佳佳玩了网络游戏,再也没有喊过一次妈。佳佳说“老班长”(妈妈)把她当犯人。
      不得不承认,游戏的有它存在的价值,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的几年主要就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婴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是有共同性的,典型地表现为人可以通过游戏满足现实中所不能获得的。然而,沉迷网络游戏会让人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孤僻,不喜与人交往,有时因留恋虚拟的人际活动而以各种理由拒绝现实中与朋友的聚会、陪父母购物、和同学的联络等。沉迷网络游戏的人往往都认为自己独一无二的、受人关注的,几乎每个想要放弃游戏的人在临走之前都会满世界喊喇叭发感慨,既表达对游戏中朋友的留恋,又企图警示他人适度游戏。其实这都是自我陶醉,对于大型的网络游戏而言,多数在意的只是少部分钻石玩家,消费很少或者不消费的人对游戏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对于在网络中所构建的人际关系网而言也构不成威胁,喜欢游戏的依然继续,不在乎的依然满不在乎。网络游戏中的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不稳定因素。
      (四)凸显暴力倾向,出现不良行为。
      网络游戏中存在诸如“网络代骂”[1]“淫秽信息”“暴力厮杀”等不良现象,容易误导人的道德选择,从而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许多网络游戏中都有PK系统设计,在网络游戏里面可以随便杀人,杀了人也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反而都被认为是PK能力强的表现。玩家长期置身于其中,容易模糊道德律例,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较多的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行为,如攻击、偷窃等。由开心网研发的偷菜游戏盛极一时,有的人不满足于网络中偷菜,跑到农家菜园里偷菜,被抓住时竟然说在网络上偷菜挺刺激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不满,试图在游戏中寻找平衡,孰不知虚拟世界里的潜规则也不少,有时会越演越烈,毕竟网络游戏中的人际沟通是非常有限的,有时仅仅因为一句话说不准就会反目,交朋友快,决裂也快。玩家会发现,游戏里除了厮杀就只剩下谩骂了,满眼都是血腥和无理。当个人遭受不快时,可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有时也会产生一种“没有天理,何处评理”的心理。当攻击、欺骗、偷窃、谩骂在虚拟世界里成为一种习惯,将很难保证现实世界的纯洁性。
      (五)自控能力下降,偏离自我追求方向。
      电影《网络妈妈》中的网瘾少年佳佳说:“我也想做个好孩子,可我管不了自己,不玩游戏我好像要疯了。”
      一般而言,沉溺网络游戏的人都明白这样会耽误工作,影响学业、生活,容易忽略现实中的亲情、友情、爱情。但是不能自拔,即便尝试离开,过不多久又回到游戏并表现出游戏时间更长的趋势。
      (六)自我定位扭曲,自我同一性混乱。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H.Erikson)在他所倡导的“人格发展渐成理论”中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年必须摄取明确的价值观并形成独立的人格,[2]他认为,自我同一性实际上就是生存感,其反面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
      如果个体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个体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中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扩散,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这并非要求个体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自己所在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决定着个体自我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影响着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稳固。[3]
      长时间迷恋网络游戏会导致自我同一性混乱。网络游戏成瘾者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往往是以一种近乎完美的理想自我的形象出现,隐藏自己的缺点,以自己所设计出的理想形象与其他玩家交流,从而极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加对游戏欲罢不能。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很骨感,不能提升现实自我以适应理想自我或者不能摆脱理想自我而接受现实自我,都容易导致自我同一性的混乱。
      二、严重危害
      长期沉溺网络游戏,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感情,不仅危害人的生理健康,对心理的健全发展也有严重危害,甚至会影响到周边群体的成长。
      (一)生理危害。
      过多地投入精力,PK时始终保持高度紧张,长此以往,对神经系统有不良作用,容易神经衰弱、失眠、多梦,以致产生各种疾病,如颈椎腰椎疼痛、视力下降、头疼等。
      (二)心理危害。
      1.游戏是虚拟的,显然其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远不如现实中受到的制约那么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人物只是一个数字ID,只要人物角色是异性便可以结婚生子,而与现实中操控游戏角色的人的性别没有直接相关,唯一要求的是“两个数字人”。[4]当然,游戏时间长久了,一般而言对对方的性别会有一些朦胧的好奇感,因人的游戏目的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交往对象。结婚容易、离婚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婚恋观。
      2.玩家在更多关注被尊重的同时却容易忽视对他人的尊重,有钱就是老大,惟我独尊,这容易误导价值观。
      3.沉溺网络会让人变得孤僻,不喜与人交往,不利于个人长远发展。忽略现实,冷淡亲情、友情、爱情,让人变得冷漠。游戏里面的友情既让人痴狂,又容易分裂,可能仅仅因为一件虚拟的装备就反目,容易误导交友观,对他人不易信任。
      4.网络游戏中存在的恶意人身攻击、暴力厮杀、代骂等现象会误导人的道德观,甚至引发不正当攻击等暴力行为。
      
      参考文献:
      [1]孙凤忠.“网络代骂”兴起之忧思[J].中国记者,2004,(12).
      [2]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16.
      [3]陈香,张日�.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0,(4).
      [4]李伦,陈韬.“网恋”及其伦理问题辨析.伦理学研究,2005,(1).

    推荐访问:危害 网络游戏 分析 成瘾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