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论纽马克理论在中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适用性】 纽马克翻译理论

    时间:2019-01-08 03:25: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平时阅读文学作品的译著时,对于如何处理原著中的比喻表达十分留意。由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语言表达�语法�词汇等的不同,以及文化�历史认同�经验等各方面的差异,如何翻译比喻表达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对文学翻译中比喻内容的处理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得到了高度评价,因此被翻译成了各种语言,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可以说,比喻是这部小说的特色所在,然而要将其翻译成他国语言却有极大困难,因为译作不仅需要表达原句的意思,而且要保证比喻整体的形象�表现力及读者脑中浮现的意象等。英国翻译家纽马克在吸收其他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法,从而将直译和意译统一起来。他指出,好的译文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此方法在英德�英法等翻译中的可行性已得到充分证明,而在中日之间比喻翻译的可行性却未得到证明。本文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以《围城》的日译本为例,对中日文学作品中比喻翻译进行研究。
      关键词: 纽马克理论 中日文学作品翻译 适用性
      
      一、原作与译本
      作为文论家和小说家的钱钟书一向重视比喻研究与运用。在他看来,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在《围城》这部作者唯一传世的小说中,钱钟书充分发挥了他的想象,上演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比喻大戏,全文共用了700多个比喻,以至于有学者称《围城》是“用比喻砌成的”。比喻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精髓,然而要将其翻译成他国语言却有极大困难,因为译作不仅要表达原句的意思,而且要保证比喻整体的形象�表现力及读者脑中浮现的意象等。有时,根据前后文脉,还需要添加额外的解释性词语。
      《围城》的日译本翻译起源于1956年,全书由荒井健、中岛长文和中岛绿三人合作完成,并于1988年正式出版。译者三人均为京都大学教授,常年致力于翻译学及中国文学方面的研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很深的造诣。钱钟书对该译本给予了高度赞扬,并为此书写了序。他在序中提到“相信经过荒井先生与中岛夫妇的手笔,定能使我的作品脱胎换骨,超凡入圣”。①因此,该译本完全可以成为中日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之作。译本在处理那些机智俏皮、尖锐深刻、幽默诙谐的比喻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试图以《围城》的日译本为例,验证意义翻译与传达翻译在中日文学作品的比喻翻译中的可行性。
      二、纽马克及其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及翻译技巧都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纽马克翻译的理论核心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翻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在语义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应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源文本的语境意义。它与直译的区别在于,直译后的译文只将源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译了过来,虽然符合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未考虑源语用词的语境因素,不尊重语言的使用场合。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实于原作者,服从源语文化,只在源文本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障碍时才加以解释。
      在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源文本。因为重效果而不重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服从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或晦涩难懂之处。
      可以说,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最大程度上升华了直译与意译,让它们最大程度地融合在一起。这两种翻译方法在英德,英法等翻译中的可行性已得到了证明。但是据我调查,在中日翻译中还没有运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进行研究的论文。因此,我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尝试对《围城》的日语版本进行研究。我将以《围城》及其日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译本中有没有得到体现及其在修辞和文化词汇翻译中的作用。
      三、原作及其译本中的比喻表现
      比喻作为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不仅可以加强文章效果,增强美感,而且常常给人以新的启发。《围城》中的比喻多以明喻为主,按照纽马克的理论,文学作品类的翻译主要应遵循语义翻译原则,兼用传达翻译原则。下文将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语义+交际翻译三个方面,以《结婚狂诗曲》中的实例为对象来探讨其实用性。
      1.语义翻译
      (原文)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浮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文)意外なことに前菜からコ�ヒ�に至るまで、口に合う品物は一�もない。出て来たス�プは冷たく、アイスクリ�ムは逆に生温かい。�は海����みたいに、上�してずいぶんの日数。肉は潜水����みたいに、きっと���水中にもぐっていた。酢以外にはパン、バタ�、赤ワイン、すっぱくないものはひとつもない。
      这是在西餐厅的一个场景。鲍小姐吵着要吃西餐,于是方鸿渐带她去了西餐厅。但是,做出来的料理不合口味。“海军陆战队”和“潜水艇士兵”比喻不新鲜的鱼和肉。译文直接将其翻译成「海����」和「潜水����」,完全符合语义翻译原则,保留了原文的美感。
      (原文)吃早饭时,今天下船的那几位都垂头丧气。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和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
      (�文)朝食の�、今日下船する例の面々はみんなうつむきしょげている。�夫人は目が赤くはれ、そのふちまで�があふれてるらしく、夏の朝の花びらの露のように、指でほんのちょいと�くとすぐこぼれ落ちるに�いない。
      原文将眼泪比作“夏天早晨花瓣下的露水”,传达了一种马上就要落下的感觉。由于日文中也有同样的表达,故直接采用语义翻译法,译文中比喻所要传达的信息与原文完全一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信息。
      2.交际翻译
      (原文)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消瘦,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
      (�文)�眼�をとると、眉目秀�、ただ唇の薄いのが�、口�をぬってもまださほど�かとは言えない。もしデッキチェアから立ち上がったら、�せすぎの体つきで、�郭が硬すぎるせいか、太目のペンで�を引いたように�えるにちがいない。
      原文在对苏小姐的外貌进行描写时运用了比喻。由于日语中没有与“方头”完全对应的词语,故译文取了与方头意义相近的圆头的意思,将原作中的“方头钢笔”处理为「太目のペン」,消除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不和谐,最大限度地照顾了受众的反应,符合交际翻译所倡导的力求使译文效果贴近原文的原则。
      (原文)只怕是你的眼睛高,挑来挑去,没有一个中意的。你们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像新出炉的烧饼,有小姐的人家抢都抢不匀呢。
      (�文)たぶんお眼が高くて、あれでもないこれでもない、一人も�にいったのがないんでしょ。�国したばかりの独身留学生は、�きたてのパンみたいに、お�さんのある家は人に取られまいと�い合いね。
      原文将刚回国的留学生比作“新出炉的烧饼”,但“烧饼”作为中国特色的食物,在日本并不存在。译者并未采取直译的方法,而是考虑到受众的反应,将其译为日本人熟知的,同时又与原文形象相近的「パン」,巧妙地传达了原文比喻的精彩之处。
      3.语义+交际翻译
      (原文)孙小姐嘤然像医院救护汽车的汽笛声缩小了几千倍,伸手拉鸿渐的右臂,仿佛求他保护。
      (�文)ミス�は病院の救急�のサイレンを何千分の一かに�小したような悲�をあげ、まるで��に保�を求めるみたいに、手を伸ばして右腕にすがりついた。
      译文基本上采用了语义翻译的方法,只有“汽笛缩小了几千倍”一处采用了交际翻译。在汉语中,说A比B大或小时,习惯用“倍”这个词。然而在日语的表达习惯中,说A比B小时,习惯用「X分の一」这种形式。因此此处译文处理为「サイレンを何千分の一かに�小した」,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也让读者感觉通俗易懂。
      (原文)密雨里点灯大非易事,火柴都湿了,连划几根只引得心里的火直冒。此时此刻的荒野宛如燧人氏未生以前的世界。
      (�文)豪雨の中で点火するのは甚だ容易なことではなく、マッチはみんな湿ってしまい、立て�けに何本か��にし�の天�にカッカと火がつくばかり。�在只今の荒野はさながら燧人氏(火の使用の�始者)出�以前の世界であった。
      原文将暴雨中的荒野比作“燧人氏未生以前的世界”。在中国古典神话中,燧人氏是火的发明者。但是这种说法在日本并不存在,故译文在直接翻译的基础上加上了注释,采取语义+交际的方法进行了处理。既忠实了原文,又考虑了受众。
      四、结论
      综上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完全可以应用到中日文学作品的比喻翻译当中。具体来说,译者在考虑到源语与目的语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共通点,对比喻表现进行处理。两种语言存在文化差异时,可考虑让源语服从目标语和文化,从而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或晦涩难懂之处。
      另外,我只对纽马克的理论进行了验证,并未涉猎其他翻译理论。如何印证其他翻译理论在中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实用性,将是今后考察的课题。
      
      注释:
      ①荒井健.中岛长文.中岛绿.结婚狂诗曲.岩波书店,2002.11.12.
      
      参考文献:
      [1]廖七一等.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
      [2]Peter Newmark著.赖慈云编译.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翻译的原则与方法.台北:台湾培生教育出版集团,2005.11.
      [3]加岛祥造,志村正雄.翻译再入门.南云堂,1992.
      [4]辛献云.从纽马克的文本范畴理论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和多重性.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VOL24,(2).
      [5]林小芹.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中国翻译,1987,(1).
      [6]张雁.《围城》比喻论析.电影评介,2007,(12).

    推荐访问:适用性 马克 文学作品 中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