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关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研究: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时间:2019-01-08 03:24: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作者从兴趣、互动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办法、评价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对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中国音乐史》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归纳出一套适用并能提高中国音乐史与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的快乐,使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的改革得以实施。
      关健词: 《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
      
      1.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校中《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中的知识,其教学过程就是老师讲授知识、进行提问、复习巩固知识。这种方式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适用于教师讲授教材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等。一直以来,我院的《中国音乐史》教学都是依赖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现能动性。
      现阶段大理学院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思维、学习和行为的研究成果。
      在教学中以传统的音乐史论课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讲述、分析音乐历史和音乐史实,介绍历史人物的同时播放一些乐曲,而学生普遍对以上这些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二,教学方法与学生求知欲不完全相匹配。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完全地、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使教师在教学中要表达的主体意图得不到完全传达,导致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第三,重欣赏轻分析。
      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重视让学生欣赏乐曲,而忽略在欣赏的同时对乐曲进行详细讲解,导致学生对所听到的乐曲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第四,考核形式单一。
      对学生的考查以期末卷面为主、以考勤为辅。这样只注重教学结果的过程,就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中国音乐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而如何在构建教学活动框架的基础上、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成为我院音乐教学模式研究和改革的重要内容。
      2.针对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史》与《音乐欣赏》已合为一体,怎样上好《中国音乐史》,最后总结、提出好的、适用的教学经验,成为研究内容。我从课程设计到课程教学并结合史论与欣赏的特点,最后研究出适合我院音乐史教学的经验,符合2005年音乐学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针对我院传统《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我致力于探索和构筑新的教学模式。
      《中国音乐史》是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学生了解中国音乐的源流、提高理论学习的素养、拓宽视野有很大作用。《中国音乐史》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之一。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包含音乐院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高校音乐专业里的基础理论课。传统《中国音乐史》课程目标是以解决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具体目标,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过程及对学习情感的态度应该比学习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我校音乐专业在长期的人才培养中,注重技能技巧,但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不够,出现理论不受重视的状况,这种不受重视的倾向也体现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且由于教学方法单一,缺少趣味,缺乏创新,使得《中国音乐史》课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灌输上,学生是在被动和消极的状态下学习,随之便出现《中国音乐史》课程地位下降的现象。而理论知识是提高技能水平的基础,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要想达到真正的、质的飞跃,不仅需要大量的技巧训练,而且需要非常丰富的专业理论作支撑、作基石。因此只有在音乐史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才能改善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富有个性、创造性、合作性等的和谐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1],才能适应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3.《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史,《中国音乐史》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遵循了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融合了相关的历史、文学、经济、美术、地域、社会概况、音乐理论等学科理论。但是学生在学习《中国音乐史》课时,普遍对大量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解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产生的困惑,并结合传统的《中国音乐史》课程的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1)重视学生学习音乐史兴趣的培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并将教学方法、形式和技巧等有机结合和融汇起来,做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有兴趣地学、会学、学好知识,更要围绕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摘好教学。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2]在音乐史教育中把兴趣的培养作为重要理念,将会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有兴趣了,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对于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课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无论通过教师的影响,还是环境氛围、教学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关的改革创新与变化,都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以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的态度为重心,让学生带着对课程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中,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音乐史所带来的心灵愉悦及享受。
      (2)教学内容取精华、融通古今,注重内容与多元化的结合。中国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多思想、多文化的综合体。每一时期的音乐思想都与舞蹈、美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与地理时代特征、风土人情等其他多元学科也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俗人情都有不同的优秀音乐。
      《中国音乐史》涵盖了从中国远古、夏商至20世纪所有的发展历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材内容与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构成以音乐为主体的融合式教学,这样才能突出音乐文化,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交叉学科的理解。
      4.综合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思维观念,改变原来的以教师为主体,过于单调的教学方式,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等这种缺乏师生的沟通交流环节的教学模式,主动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怎样主动运用知识。
      (2)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启发学生思维。采用提问、疑问等问答教学法,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讨论。在课程教学中形成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使学生在能动的状态中学会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地交流,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观点,既能够改善课堂气氛,又可以调节课堂的教学、学习气氛,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求知。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变换教学方法,这也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3)改变以往我院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要求学生在课下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得出观点的形式,从而形成课外与课内并重的局面。在课堂外,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和音乐教学交流活动,从而有效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使教师在讲解《中国音乐史》各历史时期的音乐时更为生动、充分。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重理论、重教材的传统学习形式。教师在运用教材时,要注意灵活、生动有趣,强调实践性、归纳性、创造性的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主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讲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时可以通过音、像、图等来播放、展示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时代音乐作品,让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特点进行比较,说出各自的观点。针对学生各自的观点,教师再讲解不同历史时期作品的内容、形式、特征等存在的差异[3],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史》是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学习每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中国作品中的经济、社会概况和音乐理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与其相关的乐曲,了解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和作品的特征,以及某位音乐家在某一历史时期的音乐生活、音乐创作、音乐教育方面的贡献,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互动,使学生认识到史论课不仅传授历史与理论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历史、认识音乐现象等能力,即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感知能力。
      5.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与欣赏并重。
      在我院传统的《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欣赏而忽略分析。而在音乐史的发展中,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作品进行欣赏时,都要相应地对与其相关的经济、文化、地域、社会概况、音乐理论等进行相应的了解和研究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对作品要边欣赏边分析,并注重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文献检索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多元的角度中分析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对《中国音乐史》的印象直至掌握。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这就决定了音乐分析、欣赏音乐作品是《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细致而简练的讲解,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背景后,运用对知识的判断力、分析能力,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全面、具体地对作品在音响流动中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认识和评判,从而让学生充分地领略到某一音乐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构思和情感。而且听音乐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而在听的同时进行分析,能逐步培养学生写下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音乐的经验、分析作品的能力。
      6.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习知识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仅靠在课堂上传播或者学习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课余大量的积累。而今正处在高科技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和更新速度迅速,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已远远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音响视听,结合音像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广等优点来进行教学。更多地运用电脑网络的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来传播和交流信息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幻灯机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设备来为《中国音乐史》服务,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多元化,同时也能使教师的个人知识视野、学术观点得到强化。教师在课堂上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讲授知识,能够使学生思路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运用教材的同时,可综合性地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融入适合的音响资料进行讲解,让学生看着静止的图像,听着流动的音符,充分发挥其想象,从而既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可丰富学生的想象,更能丰富教学内容。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影视、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来学习更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音乐史》教学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实现新的突破和飞跃。
      7.把握教学和学习进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设置合理的教学评价。
      (1)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备课环节,对每个单元的教学模式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和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教师应综合运用课堂测验、交流讨论学习、课程实践等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日趋多样灵活,课堂教学气氛日趋生动有趣,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思维,使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正常化。
      (2)在课程考核上,采用随堂测验、考勤、课程论文写作等综合方式。这样既可改变学生突击复习理论知识的方式,又可起到释放学生学习压力的作用,老师可以全面地考查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不仅要包含学生学习中音乐的内容的程度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能力、学习态度,力争用准确适合的语言对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兴趣、参与、合作态度等情况简明地加以描述,[4]并且进行适当的量化,从而给出每个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分值。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另外,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成绩考核要采用多种方法,真正给出每一个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参与、热爱程度的公正评价。
      综上所述,今后大理学院艺术学院的《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模式也会由“单项”向“多项”转变,由以教师多讲变成教师讲解―师生讨论―学生实践,并借助多媒体等形式来进行欣赏作品、分析作品。在教学中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努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音乐史与相关文化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多元化的知识,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音乐历史知识,通过艺术实践和采风等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结构实践的改革的优越性。
      《中国音乐史》作为我院音乐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肩负着培养高素质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重任,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必须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使学生在校期间得以全面发展,以及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努力使我院的《中国音乐史》的教学有声有色、水平再上新台阶。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21世纪是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世纪,音乐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只有在《中国音乐史》等课程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高等音乐教育中理论课教学模式分析与改革[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
      [2]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3]李红梅.中国音乐史及欣赏.在高师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2003年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4]程征.再现有声有色的中国音乐史[J].艺术教育,2007,12.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6]彭丽.“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初探[J].齐鲁艺苑,2001,(2):67-68.
      [7]柳青.对中国音乐史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云梦学刊,2004,2.
      [8]吕锋.高师音乐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68-70.
      [9]刘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问题[J].中国音乐,1997,(1),39-43.
      [10]杜娟.音乐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思考[J].音乐天地,2003,10.
      [11]谢嘉幸.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3.

    推荐访问:音乐史 教学改革 中国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