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人民文化 中西人名文化与翻译

    时间:2019-01-06 03:23: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姓名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的社会指称。本文分析了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反映了人们意识深层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人名的翻译应和其国家文化结合起来,做到名从主人,译者还需以从俗为标准,努力探求既能切音又能“思义”,将音义合二而一的方法。
      关键词: 中西人名 文化 翻译
      
      一、引言
      姓名是用来指代社会成员的符号。它代表个人及家族,具有识别社会成员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是专名的一种,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姓名的形成、发展、演变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构成了人类文化一项重要内容。
      人们在交际过程的一开始,交际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往往是需要了解对方的姓名,以便交际正常进行。比如,在称呼、介绍问候语中,姓名是不可缺少的。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际不同文化间的交际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面对面地交际或需要到异文化中去工作、生活,姓名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及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在特定环境中使用某种文字的姓名是一个交际策略问题。运用好这个策略可能有助于交际的正常进行。
      笔者仔细阅读了近几年的外语类期刊上发表的主要研究翻译理论的文章,发现有些外国人名翻译相当混乱,缺少规范,翻译研究者各行其是,无视译名原则。范仲英主张根据译语的表达习惯采用先名后姓的顺序(范仲英,1990);卫纯则主张遵循名从主人及约定俗成的原则(卫纯,1991)。有人指出,中文拼音姓名不宜充当英文姓名,把拼音姓名充当英文姓名的做法不科学,也不切实际,主张按英文的语法习惯起英文名,要鼓励使用英文名。姓的译法也应该鼓励使用英文里现有的姓,或另以英姓,或使用拼音姓。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姓名的态度及重视程度会有所不同,而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外文姓名问题也会持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讨论外文姓名问题。
      二、中西人名文化差异
      有名有姓是中西方人民的共有特征,但在姓名结构顺序上,却正好相反,它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我国汉族人名的排列顺序是:姓前名后,如“白居易”、“王安石”等。朝鲜、越南、泰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人名排列顺序也都是这种姓前名后结构。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先,姓在后。姓名(full name)的排列顺序一般是先名后姓(自左至右),三部分时分别是名字(given name,first name or Christian name)、中间名字(middle name,即关系密切的父系或母系的名字)和姓(surname,family name or last name)。例如Joseph(第一名字)John(第二名字)Thomas(姓);两部分时是“名字和姓”,如Noman(名)Bethune(姓)。
      众所周知,姓是一个家族的代号,而名则是个人的代号。对于某一家族来说,姓是该家族所有成员共同符号,即共性;而名是每个成员自己的代号,属个性。而中西人名姓与名这种排列顺序正是中西方在“共性和个性”关系上所持不同观念的反映。中国人认为姓代表宗族和血缘关系,而名则代表个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宗族的延续可以说是高于一切。所以,代表宗族的姓比一个人的名字重要的多。姓在前,名在后正是这种群体轻个体传统文化在姓名排列上的体现。然而,西方人相反。他们没有中国人那种重群体的文化心理。他们崇尚个性强调个人独立,个性受到重视。这样,代表个人的名理应在先,而代表群体的姓就自然置于其后。
      三、中西方姓氏的来源对比
      东西方各国姓氏具体数量目前还未有精确的统计,但外国姓远多于中国。据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记编》收集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复姓2085个,三字复姓163个,四字复姓9个,五字复姓3个。而在西方,光英国就有35,000个。俄罗斯姓更多,有46,000个。日本最多,有人估计达12万。最常见的400姓,最多的有42姓。下面专就中英美姓氏主要来源作一比较来看不同民族在“姓”上的文化差异。
      (一)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
      以居住地为姓。春秋齐国公族大夫分别居住东郭、南郭等地,便以东郭、南郭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以古国名为姓。周代的诸侯国众多,如秦、齐、鲁、晋、宋、郑、吴、越、楚、卫、韩、赵、燕、陈、胡、邓、江等皆成为今天的常见姓。
      以祖先的字或名为姓。鲁孝公的儿子字子臧,其后代以臧为姓。
      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司空、太使、钱、粟等。
      以神话传说为姓。如龙等。
      以动物为姓。如马、牛、熊等。这些动物都是古代宗教自然崇拜观念的产物。不用凶狠的动物为姓。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本族姓要转化为汉姓时,也竭力避免粗俗,改用雅训的字眼。如满族姓“纽祜禄氏”,汉语意为“狼”,译为汉语则写为“郎”。这是中国人心目中姓代表祖宗的作用使然。
      以职业为姓。子承父业是中国古代职业技艺相传的主要途径。后代往往以世代相传的某种职业、技艺为姓,如陶、石、巫、甄、屠、屠羊。
      帝王赐姓。唐为李家天下,李为国姓,表示荣崇。另外,帝王对于那些政敌或叛逆之臣则往往赐予带有侮辱性的姓氏。如南北朝时的北齐武因陈王萧响反叛,令萧氏改蛸,蛸即章鱼。
      以母为姓,以“女”为旁。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姓是用来表示母系血统,如姬、姜、姚、妊等。
      (二)英美人姓氏来源
      英美人姓氏的来源很有趣,一般认为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本人或其祖先居住的地方,如Scott(斯科特),English(英格利希),Ford(福特),Washington(华盛顿)等。
      手艺与职业,如Carpenter(木匠),Cook(厨师),Smith(铁匠),Farmer(农夫),Butcher(屠夫),Taylor(裁缝)等。
      个人特点,如Strong(强壮),Small,Long等。
      颜色,如Black(黑色)布莱克,White(白色)怀特,Blue(蓝色)等。
      从诨名取姓,如Stow(大块头),Vaughan(小块头),Campell(歪嘴子)等。
      动植物,如Fox,Lamb(羊羔)等。
      以自然现象为姓,如Snow,Frost等。
      以名作姓,如Thomas等。
      父名加“儿子”,如Johnson等。
      从以上分别列举中国人和英美人姓氏来源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民族对“姓”的不同观念和不同心态。中国人十分重视姓,视若神圣,体现了取姓避恶求善、避丑求美的倾向。而西方人对“姓”则看得冷淡,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可能与“西方人天性诙谐”有关。
      四、跨文化交际中的人名翻译
      既然姓名在交际中必不可少,而且不同文化中的姓名又各有特色,那么在跨文化交际时又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
      首先,姓名求同是必然的,因为它直接受到交际工具某种语言的限制。一般说来,在决定使用某种工具之后交际者一方的姓名大都需要用交际语言中的近似音取而代之。如果交际者双方的语言在语音系统上差别太大,经过音译的姓名必然在某些方面作出让步,以适应另一种语言的语译系统。比如Basil Hatim是篇章语言学领域的著名理论家,注重语篇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认为翻译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语际转换活动,而是在一定社会情景中发生的交际过程。译者只有具备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视野,才能当好跨文化交际中的协调人。Basil Hatim是英国人,故其名应该按照英语发音。“哈廷姆”凭空多出一个鼻音,与原音不同;“海忒姆”不但与原音相去甚远,还使用了英汉译音根本不用的生僻字“忒”。查阅《英语姓名译手册》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可知Hatim是Hatem的变体,因此Hatim与Hatem发音相同。由于Hatem通译“哈特姆”,按照同名同译的原则,译名应该为:巴兹尔・哈特姆。
      其次,虽然一些中西方人名有某些含义,但人名作为一种符号,翻译时只能音译,不可意译。这是人名翻译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例如《红楼梦》中许多人名音义结合,译成英语时其含义无法表达。
      贾化:Jia Hua意为“假话”,不可译为“lie”。
      卜固修:Bu Guxiu意为“不顾修”,不可译为“unshameful”。
      霍启:Huo Qi意为“祸起”,不可译为“disaster”。
      英国小说《名利场》中的人名“汉化”问题。
      Sharp:夏泼,不可译为“尖刻”。
      但是,意译并非汉化。例如傅东华先生将《飘》中的女主人公Scarlett O’hara译成“郝思嘉”。这种“汉化”译法将英语姓中的第一个音节的读音选用中国人的“姓”,名字音译成中国人名的双字。整个姓名按照中国人姓名的排列顺序,将姓放在名前,构成汉语人名。然而,这种译法在翻译界引起了争议。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汉化”做法是不可取的,汉化是翻译的歧途,其结果必然损失了这些人名所包含的原有文化信息,抹杀了异国情调,强加上译入语汉语的文化气息,被人为地归化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原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的汉文化氛围中,这种归化翻译过程过于牵强,难以为中国读者接受。不过在某些场合,Lewis这个名字有人译为“路易斯”,也有人将其译为“刘易斯”;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偶尔被称作“莎翁”,这恐怕也是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人名集中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它们语源广,典故多,文化负荷重,意义容量大,且变异纷繁。姓名文化及其翻译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姓名有个统一的理解和一致的选择标准将十分有益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家们应努力探求既能切音又能“思义”,使音义合二而一的方法。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2]范仲英.谈谈中国姓名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1990,(5):38.
      [3]李常磊.英美文化博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
      [4]卫纯.姓名翻译问题浅见[J].中国翻译,1991,(6):36.
      [5]王金波.谈国内翻译中的译名问题[J].中国翻译,2003,(3):64.

    推荐访问:人名 中西 文化与 翻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