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庄子思想的递层性思考:庄子思想

    时间:2018-12-26 03:27: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庄子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着人的生存与发展,虽身处乱世,却又能洞悉世间的一切,他以自己的方式带领人们摆脱精神的困厄,从社会走向自然。他对社会有清楚的认识,反对儒家的积极用世,主张“无为”的思想,他的理论的构建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放眼社会,痛感社会的苦难,然后关注自我,追求个人生命的完善,最后是摆脱社会,走向自然。
      关键词: 庄子 社会 个体生命 自然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老子并称“老庄”。他的思想是那个时代开出的一朵奇异之花,浓缩着独特生命体验,透露出对人类的殷切关怀,留给后世诸多参悟。“漆园之哀,怨在万世。”他着眼于现实,却痛恨现实,采取了一种看似消极却蕴涵着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这是一种充满悲悯的人文关怀。庄子渴望异化的人性得以回归。他的思想之所以能绵绵不息,除了其深厚的理论的思想的底蕴以外,更在于他对生命的关注。庄子的思想分为三个层面,可它们又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用“道”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
      
      一、庄子思想三层面
      
      第一、社会层面
      庄子痛恨自己所处的社会,“《庄子》一书即反映了这种心态,书中反复谈论人世间的黑暗,提出‘安时处顺’、‘仅免刑焉’的避患之道,讴歌逍遥而申说关于美好世界的幻想。”[1]47渴望回到“一任百姓以我为牛马”的上古时代,他认为在尧舜时期人们“去欲”、“去奢”。
      他把社会的罪恶归结为人类的知性的发展,认为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所在,“智也者,争之器也”(《人世间》)。他也反对礼乐思想,“(庄子)是把仁义礼乐作为儒家的意识形态系统加以批判的”。[2]42人们力图把事情弄明白,以区别是非善恶,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自己无声无息地存在着,“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齐物论》)
      庄子用“以明”解决人间的是非,破除在人们心中的俗念。他告戒不要为名利所左右。因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3]718人不能追求身外的名和利,它只会使人丧失本性,而最终成为追逐名利的走兽。他远离政治斗争,《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4]169因此他“宁游戏于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5]5
      第二、生命意识层面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可分为两种:首先是有所待,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宋荣子、列子,依旧是受困的状态。另外就是无所“待”的境界,即“无己、无功、无名”的状态,这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让王》中有这样的寓言,华子与昭僖侯以天下和双臂为比喻讨论重生,最后的结论是“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6]25在天下、双臂和人的身体三者中,庄子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其次是人的双臂。
      庄子对于生命的体认是伴随着对时间的认识的,人从生到死和不知晦晨的菌类及以五百年为春、五百年为冬的大椿没有区别,人的生死就是气的聚散,人生则气聚,死则气散,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7]175庄子在个体生命的珍视中追求个体人格,他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合理的。在庄子看来,人的自足和自由不是依靠在现实生活和社会行动中主动自觉地选择,而是靠“悬解”才能获得,所谓“悬解”,《大宗师》云:“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4]148-149摆脱世俗的忧愁,不为世俗的事情所羁绊,“悬解即获得精神的自由。”[8]249
      第三、自然或宇宙层面
      这是对“道”深层次的思考,他强烈地希望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古代哲学家阿耶克西罗德说过“万物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富贵复归于它,这是命运规定了的。”[9]17万物都是自然的一份子,从自然中来,最终只和尘同光。庄子在《齐物论》云“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之为周与?”庄子的思想与阿耶克西罗德思想内在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形神为一,委与任化,在《庄子》中记载这样的一个故事,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反而鼓盆而歌。他认为人的死只是回到了自然中,造化还会把她转化为其他的形体,他认为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相时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倏”与“忽”汉语意义都表示时间的短暂,“浑沌”按照道家的理解就是自然的最初形态,即“太初”、“太始”的形态,“万物之母”的“无名”状态,庄子在向我们暗示自然才是永恒的。因此他主张“无为”,反对人的智性努力,认为人应该返回到自然中去。
      
      二、三者之间的关系
      
      庄子的思想存在着三个层次:对世俗的、社会的不解悟的痛惜――对个性的完善的追求――渴求与“道”冥合(自然)。这三个层次在庄子思想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首先,世俗的成见是庄子所要竭力消解的对象,这是庄子思想产生的土壤,也是他所要解决的问题,庄子认为如果人人都心无杂念,社会就会得到净化(人格的完善),关于人性的净化他提出用“心斋”、“坐忘”的方法,庄子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他更进一步用道来消解人对外界的依靠。“道,是庄子思想的归宿,是人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10]34
      庄子把人世间的快乐分为两种:一是底层的“人乐”,但这不是最逍遥的快乐,人只有进入更高层面与“道”共存的时候才是最快乐的,因而《天道》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进一步解释:“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庄子对社会进行否定,人只有摆脱世俗的纠缠才能获得快乐。即基于对黑暗社会(底层)的认识通过人的自由(人乐)这一中间阶段,转向与自然冥和(天乐)这一高级阶段。对于三者及其相互的因承关系,《庄子范畴心解》也进行了阐述:“摈弃世俗的伦理观和荣辱观,从高踞天外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生,有助于抚慰那些社会生活中遭受挫折、创痛的士人,使之转向大自然的探究体悟,转向自我精神境界的转移和提高,从而获得解脱。”[11]44
      
      参考文献:
      [1]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8.
      [2]牟世金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家评传(上册)[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3]刘文典撰.赵锋,诸伟奇点校.庄子补正[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汉]司马迁.史记・老子伯夷列传(南宋黄善夫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
      [6][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吴枫.中华道学通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
      [8]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七卷)[M].河北:河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英]罗伯特・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严春友.论庄子思想的不同层次及其作用[J].河北: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28卷第三期.
      [11]涂光社.庄子范畴心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庄子 思考 思想 递层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