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透过“脸色”解读小说对孔乙己悲剧形象的塑造_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

    时间:2018-12-26 03:23: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鲁迅先生刻画孔乙己性格,在小说中五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描写,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悲剧性的旧知识分子形象, 作者写的是一个人,我们却可以从一个人看一个群体。
      关键词: 脸色 悲剧形象 鲁迅 小说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就主张以文艺为武器改变国民的精神。“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1]而真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的本身――心身方面总是痛苦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的遗物”。[2]
      其中鲁迅对孔乙己的悲剧形象的塑造却以“脸色”贯穿全篇,现作一浅探,以一窥鲁迅在知识分子当中寻找“精神界之战士”的目的。
      
      一、写脸色,懒惰、穷困迂腐的穷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揭示其悲剧序幕。
      
      “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青白”脸色既是孔乙己瘦弱贫血、营养奇缺的生活写照,又是他内心窘迫、精神抑郁的含蓄暗示。孔乙己是一个备受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困潦倒,四面碰壁,既“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加上生性好喝懒做,因而连温饱问题也岌岌可危;孔乙己又是一个凡人,一个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读书人,因此,正如众多在封建教育思想的阴魂下挣扎的读书人一样,他也就不可能认清他所学的所谓的“知识”只是毒杀他的慢性毒药,他的精神因此而麻醉,他的灵魂因此而扭曲。这样,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贵人那种红光满面、肥头胖脑的福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至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因为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谋杀,一种社会性的大谋杀,是谁杀死了孔乙己?这个答案不言而喻”。[3]在这个矛盾中,鲁迅先生为我们解读了“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一个无法逃避的“社会悲剧”。
      
      二、写脸色,清高与偷窃,诚信与狡辩的矛盾交织,悲剧的最好注脚。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当有人肆意嘲弄他,揭发他的酸心隐痛时,他竟急得满脸通红、青筋暴露。此时满脸羞愧,惊慌失态,因为他不是惯偷,只不过是迫不得已偶尔为之而已,这种自知之明总比那些男盗女娼的面不改色心不跳来得真诚可贵。
      “在封建教育思想的浸染下,这纯真与良善又是如此的荒诞与可笑:追求清高而沦为小偷,追求诚信而信口狡辩,追求自己想追求的却又被想追求的所扼杀。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漠视,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撕裂,这种对纯真与良善的扼杀,不正是鲁迅先生对悲剧的最好诠释――把美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4]
      可以说孔乙己又是一个人格分裂的矛盾统一体。这种人格的分裂看似让人难以理喻,实则是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悲剧的最合理设计。正是孔乙己的这种纯真与良善激起了我们内心对他的悲悯,而这种纯真与良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又是多么的无力与苍白。在掌柜的无情嘲讽中,它在“短衣帮”的快活的笑声中,在“我”这个少不更事的伙计的冷眼中被撕裂,又在丁举人的毒打下灰飞烟灭”。[5]
      
      三、写脸色,折射人物形象内心的寂寞,精神的麻木,深掘悲剧的客观根源。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孔乙己在人们的哄笑中喝酒寻乐,酒过半碗,胆壮心定,脸色复原,本想心平气和地喝上一阵,可是,就连这点可怜巴巴的祈愿别人也不恩赐,他们连珠炮式地对他追三问四,极尽讥讽之能事。孔乙己生活的背景是1919年间,正是民国七年,社会动荡不安,先后爆发了许多运动,当时的人们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黑暗、充满恐惧的社会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活力、热情、同情心都被扼杀,变得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所以他们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在他们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6]孔乙己悲剧的客观根源即在于此。
      
      四、写脸色,旧知识分子灰色心态昭然若揭,浮出悲剧的主观缘起。
      
      “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孔乙己是一介书生,醉心于“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因自己科场落第受人奚落而落得一脸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出孔乙己此时此刻失望、颓唐、尴尬的悲凉心理,也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形成的头脑僵化、思维愚钝、迂腐不堪的习性。
      孔乙己的时代,现代文明已经开始冲击古老的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奋起要求变革僵化、保守的观念和传统。在这样的社会大转型、大动荡时期,像孔乙己这样徘徊在旧秩序之中的读书人,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更没有机会投身到变革的大潮中去,只能成了文明发展、社会转型中的落伍者和牺牲品。
      
      五、写脸色,受尽摧残,苟延残喘的形象惊现眼前,悲剧画上了一个省略号。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孔乙己挨打致残,双手“爬”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非人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酒店掌柜认钱不认人,仍是寡廉鲜耻地挖苦他,旁人也是情绝义断,冷眼讥笑。孔乙己悲苦无奈,绝望之余只好“爬”出酒店。这别具匠心的一笔脸上抹“黑”仿佛预示了孔乙己生命的危在旦夕,在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摧残下,孔乙己终于成了封建社会“人肉筵席”上的牺牲品。至此,一个悲剧性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展现在读者面前。但还有多少孔乙己式的知识分子在延续这样的悲剧命运呢?
      当我们读毕全篇,不能不深思造成孔乙己悲剧一生的原因何在。可是,当这个虽然迂腐,却又善良,虽有坏脾气,又具好品行,有几分可厌,有几分可笑,却又有几分可怜,有几分可悲的人物,在咸亨酒店里,得不到半点同情,却只引起一阵又一阵的哄笑时,我们就不能不承认作者“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本意了。作者写的是一个人的遭遇,我们却可以从一个人看一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页.
      [2]鲁迅.鲁迅选集.西藏出版社,1979年12月第1版第363页.
      [3]洪宗礼.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204页.
      [4]陈根生.《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语文月刊,1989年第7、8期合刊45页.
      [5]吴文生.《孔乙己》的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203页.
      [6]黄中海.鲁迅小说的背景和主题.上海:青年报,1982年7月19日.

    推荐访问:说对 塑造 脸色 解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