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高中学习 > 正文

    中国近代史对中国民族复兴的启示_从民族情绪谈中国近代史教育

    时间:2018-12-24 03:34: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无可怀疑必须承担起来的思想教育任务。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也始终是这样做的,在以后的历史教育中也决不可能放弃这一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和学生接受知识途径和总量的增多,学生的民族情绪产生了一些时代性的变化。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在维持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民族情绪,本文作一个初步的探索。
      有人曾经做出过这样的论断:当代中国人最恨的国家是日本,而以年轻学生为最烈。如若不信,尽可以上网浏览,各个论坛中凡事涉日本,皆是一片叫骂之声,过激言论也是屡见不鲜,偶见一贴稍为之辩白,那必然招致的是千古骂名滚滚来。以此而论,吾国民未有一日忘吾国耻,爱国之情天日可鉴。有此国民,中国之振兴,何虑之有。但静静思考,这种对日本的绝对排斥的狭隘的民族情绪,于国家而言,是祸非福。狭隘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对国家的崛起意味着什么?那是他国的疑虑和警惕,继之而来的是压制,乃至于干涉。国之幸乎,国之灾乎。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注意疏导这种民族情绪。
      但在现实中,我们往往能见到与前述完全相反的场面。媚外之情溢于言表,媚外之心昭然若揭;以拥有日货为美,以国货为耻;身披日军军旗,招摇过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若我国民皆如此,国何以为国,更徨论做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国。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社会在西方列强的强大外压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完成这种转型,是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殷殷渴望。百年来的中国社会遭遇了千古不遇的天翻地覆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经过工业革命、挟坚船利炮之便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大举入侵,由此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忧患。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以“救亡图存”、“富国强兵”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思潮及其行动一波高过一波,引领中国社会艰难前行,以免于完全沦亡的悲惨命运。爱国主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和一条鲜明的线索。在这其中,也不免杂音。由于在中国近代史上斗争的复杂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难免会出现完全把中国的百年苦难只归咎于列强的入侵。这样,就很容易产生盲目排外的思想。如义和团运动所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出盲目的民族情绪和狭隘的目光。而与之同时,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的科学文化传入中国,使中国人看到了中国原有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近代科技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之大使一部分人丧失了信心,认为中国无法达到西方的这种水平,于是悲观失望,以至完全抛弃中国原有的东西,而俯首于西方科学文化和西方侵略者面前。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崇洋媚外思想的根源。
      透视我们的教育体系,不管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好,还是媚外的情绪也好,笔者觉得这些思想更多地形成于高中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教育。因为在这段历史里,有中国的沉沦,也有中国人的抗争;有列强在中国的耀武扬威,也有他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那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情绪这一点上,我们责无旁贷。
      无可否认,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历史教师,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对某个历史事件往往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也很容易形成属于个人的爱憎;又由于个人爱憎的不同,甚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些事件是自己父祖的亲身经历,对客观历史事件的评价,会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追求幽默的语言,在用词上不够准确。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在课堂上的情感表达。高中生虽然心智基本成熟,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辨析能力,但依然很容易接受教师对事物的看法。有时,教师对一事件的评价本身是客观的,但因为用词遣句上的缘故,使学生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从而使其形成的民族情绪有失偏颇。比如,在谈论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时候,外国的经济对中国自然经济产生冲击进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创造了客观条件。但我在实习的时候,曾听到一位同学为了语言的生动,作了如下表述: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早已过时却又不肯退位的自然经济以当头棒喝,仅凭中国本身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也可以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但恐怕到等到花儿也谢了。此言一出,在听者耳中,似乎我们还该对外国侵略顶礼膜拜,毕竟是他们给我们送来了现代文明!这只是个很极端的例子,会这样说的教师相信很少,但一些不经意的偏差,相信在我们教学中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倍加注意,因为我们在讲台上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学生有影响。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往往都是很复杂的,具有多面性的。而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常常只讲一个方面。讲列强侵略,那就是暴行满天飞,绝无一个好人,即使提到列强在华的一些起到积极作用的举措,也就是一句话: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背离。讲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就一个评语:民族大义。而在这种人民自发运动中体现出的负面影响以及维护落后的一方面,要不提都不提,要不一笔带过。如果我们处在一个闭塞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只有从我们这里获得历史知识,那么我们这样的说法也就成了他们心中的历史。但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异常丰富的时代,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历史,他们就会怀疑我们所讲授的直线式的历史是不是真实,进而与我们的希望背道而驶。这将是我们教育的失败。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中,涉及太多中国与其它国家,特别是西方强国的复杂交往,如果在这过程中我们把它简单化了,对学生正确民族情绪的形成必然有不良影响。比如我们在提到南京大屠杀的时候,极少提到中国人的反抗,不仅是我们的历史教课书,我们的影视作品也一样,好像一提就减轻了日本人的罪孽一样。但现在的学生只要稍有思考力,他会相信当时的中国人会像猪一样排着队被人宰吗?我认为只有很好地把当时中国人的反抗客观地告诉学生,学生才更能理解日军的残暴。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也决定了大量的丰富的历史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后能动地去获得。那么我们能否把培养学生的正确民族情绪这一目标融入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去呢?我觉得让学生试着去写历史小论文是个好办法。当学生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和修正人生目标。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如在评价秦始皇的小论文中,学生既能看到秦始皇暴政的一面,又能肯定他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这使学生感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了用历史的眼光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当学生培养起这些思考方法的时候,他就自然地能够从多角度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无疑,这对培养学生的正确民族情绪是有利的。
      以上这些是基于我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学生的时代特点所做出的一些思考,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从而推动整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推荐访问:情绪 民族 中国近代史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