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的尴尬及对策

    时间:2021-07-17 08:01: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小学语文科普文的教学内容,由于缺少具体的故事情节,缺乏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让不少一线教师常常处于苍白无力的尴尬困境。
      一、课堂遭遇了怎样的尴尬?
      尴尬一:教学时间里无话可说
      【案例】真的是“太简单了”吗?
      A教师教学六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师以“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你从这些文字中读懂了什么信息?”两个问题组织教学,并在学生的回答下完成了板书。当A教师写完最后一字板书时,显得无措起来,因为她的教学设计已经结束,而此时距离下课还有15分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A教师只好让学生读书,书读了两遍后,便让学生拿出练笔本来,写一写这节课的心得收获。
      【分析】课后A教师表示:“课文太简单了,学生一读就懂,感觉没什么嚼头。”问题出在哪儿呢?在于A教师咀嚼文本时,主观意识出现了偏差。忽视了对“熟悉”的词句下隐藏的“陌生”感的探寻。例如,作者对于“漂砾”一段的语言描写生动有趣,把生涩难懂的科学术语变成了“搬、穿、爬、走”等大家熟知而又形象有趣的说法,这些“熟悉”的字词构成的“陌生”用法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怎样才能嚼出不简单呢?教师可以出示一段关于“漂砾”的学术性解释,请学生比较材料中的文字和课文中的文字,同样是解释“漂砾”,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直截了当地写不是更好?这样,学生便会去关注那些平淡无奇的字眼,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感受品读这类科普文的方法。
      尴尬二:意外生成时敷衍了事
      【案例】真的是“太意外了”吗?
      B教师教学六下《夜晚的实验》一课,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生:我觉得斯帕拉捷有点奇怪,他应该早就想到蝙蝠的飞行和听觉有关呀。因为很多动物的听觉都比人类敏锐,他怎么会最后才想到“堵住蝙蝠的耳朵”呢?
      师:是啊,斯帕拉捷为什么最后才想到堵住蝙蝠的耳朵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后再来解决。
      【分析】课后B教师感慨
      道:“没想到学生会这样问,太意外了!”然而,学生对于斯帕拉捷首选“蒙眼睛”,末选“堵耳朵”是存在普遍性疑惑的。B教师对这个问题缺乏预见性,缺乏深度的思考,显得底气不足,因此,当她面对这个“意外”的提问时,干脆置之不理。斯帕拉捷末选“堵耳朵”,说明在他看来听觉与夜间飞行有着难以解释的矛盾。而这个矛盾,课文写得很清楚: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如果B教师能始终立足文字,关注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先找到这一矛盾点,再映示课文一开始描述斯帕拉捷关注到的现象。学生不难发现,斯帕拉捷好奇的是:蝙蝠夜间飞行却从来不会撞到无声的“树”和“墙壁”上。教师若能充分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科普文的用词准确,更能体会到科学家即使在“不可能”的情况下,也要“试一试”的求真精神。
      尴尬三:开放课堂下教学失控
      【案例】真的是“太开放了”吗?
      c教师在教学五下《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便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汇报。
      生:我想介绍的是火星的特征。(位置、构成、温度等)
      生:我想介绍的是人类对于火星的探测。(学生介绍了哈勃望远镜和凤凰号探测器下的火星的地表特征)
      生:我想介绍的是火星上的生命。(这一话题引起了学生的热议,余下时间学生就“有无外星人”进行了争辩。C教师有意识想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描述,怎奈学生辩在兴头上,不肯罢休)
      【分析】课上完后,C教师表示教学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开放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事实上教学的失控让c教师急出了一身冷汗。究其原因,第一,教师在课堂上目标意识的淡薄。尽管“资料搜集”这一语文活动能丰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它在阅读教学中只是“配角”,其作用是辅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不能取代文本。第二,我们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一节课只要学生多说就行了。教师顾虑“给以引导”会有悖于“学生主体”的理念,怕背上压抑学生个性和扼杀学生思维创新的恶名。第三,教师只关注学生手中的资料与课文内容的相互照应,而没有关注文字运用、表达效果,没有关注科普文的写作特点。
      二、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
      1.聚焦科普文中的语言点,让教学有话可说
      小学阶段的科普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言表达大都表现出生动有趣、明白浅显的一面,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咀嚼的语言点。如科普文一般都纲举目张,条理清晰,从中我们可以学习表达的层次;科普文较多采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写法,从中我们可以学习表达方法;科普文用语科学、准确、鲜明,从中我们可以学习表达效果。
      (1)让“陌生点”熟悉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阅读一篇新课文时,总是率先关注那些没有教学过的生字,生词,关注那些表达新颖的句式、段落,因为这些带有新鲜感的内容容易激起探究的兴趣。对于一篇科普文而言,这样的“陌生点”更是随处可见。仅上述的三篇案例中就出现“砧状云”“星座”“花岗岩”“超声波”“雷达”“陨石”“彗星”等十多个专业领域的词汇,这是教材本身的难点,也是学生已有认知上的难点。突破这类“陌生”的难点,我们不妨以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如图片、视频等资料)加以突破;对于难点多、难度大形成的难点,要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分散难点的方法来突破;对于内容相近或相似易混淆造成的难点,要通过反复对比的方法加以突破。诸如此类,只要方法得宜,化陌生为熟悉,课堂何愁无米下炊呢?
      (2)让“熟悉点”陌生化。司空见惯的东西往往不能给人以新鲜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会忽略旧知识里的新内容,更何况学生了。科普文教学要把“熟悉点陌生化”,就是要让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内容,产生新冲突,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将抽象的认识变为具体的形象,唤醒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主动性,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进而产生欣赏和品味的兴趣。
      2.把握科普文中的生成点,让教学精彩纷呈
      (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教师解读文本时体验、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设和生成的质量。解读文本“深入”,就是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语言现象等学习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寻找“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等语文实践的载体;研究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提高的生成点。这一点,对于科普文教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2)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对环节的灵活把握。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拘泥于事物的唯一性或教材的固有结论上,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上,教学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观感受、直接经验以及始料未及的偏差体验等。因此,教师必须要有灵活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根据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形及时、准确地把握和促进“生成”。
      3.切中科普文中的趣味点,让教学张弛有度
      (1)趣味点不应游离于目标之外。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在科普文的教学中,不论是融入了音乐、美术的元素,或是融入了现代化多媒体的手段,或是融入了资料补充、动手操作的方式,这些趣味点都应植根于教学目标,并且忠实地指向教学目标。
      (2)趣味点也不是多多益善。“说说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为什么有兴趣?”这种遍地开花的“趣点”发问,往往导致教学活动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向心性,以致出现看似热闹实则冗长的争辩。趣味点的松弛挤掉了学生的读、学生的思、学生的议、学生的练的过程,结果是失落了课堂的主体,造成了教学的失控,可谓是得不偿失。
      (作者单位:南京市海英小学)

    推荐访问:科普 小学语文 对策 文教 尴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