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刍议国学教育进校园

    时间:2021-07-17 00:04: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当下的中学校园,国学教育现状堪忧。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可行路径有:精心布置校园文化,推行校园广播“聆听经典”,创建“书香校园”,开设趣味国学课,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教育,组建国学特色学生社团,等等。其间,应恰当处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以更高的教学机智满足实践需要;加强系统性指导,提高研究应用推广的成效。
      关键词:国学教育传统文化中学校园
      一、呼吁国学教育进校园
      当下的中学校园,因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国学经典的生存空间实在狭小,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学生正逐渐远离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匮乏,无论是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息在他们身上淡不可闻。一项调查显示:有接近80%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琴、棋、书、画),古代的经史子集,京剧及地方戏曲等一窍不通或不感兴趣。
      现如今,“高富帅”的形象是年少多金,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画的文人了,成人的价值观被施加在学生身上,学琴一定要考级、练跆拳道要考带、下围棋要变业余为专业;书画学得好,以后可以走艺术道路……原来的阳春白雪一下子被功利化了。上元节吃元宵放花灯、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节挂香符赛龙舟、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七月七乞巧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登高……这些传统习俗,距离我们渐行渐远。
      造成这种局面,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远的方面来说,五四运动的一大要义是对传统的反叛。在当时,传统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力量。从近的方面来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这一切都深深影响着当下的中学校园。同时,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不少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枯燥无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的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应有的传承文化功能。
      二、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具体路径
      2012年底,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这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八年研究的成果,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该套教材不仅将《论语》《孙子》《道德经》等经典文献全文选入,还将京剧、茶文化等纳入其中。这无疑提醒我们:在中学开展国学教育不应局限于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开展武术、民乐、美术以及传统国学文化常识等多样化学习。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具体路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布置校园文化
      开设“国学文化橱窗”,涉及《论语》《孟子》《增广贤文》《三字经》《弟子规》《周礼》、婉约词人李清照、讲坛才女于丹等,向学生传递一种读书的信息,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校园里,一排排五彩缤纷的橱窗,吸引学生的目光。橱窗内,活动剪影、师生风采、书法、美术作品等应有尽有。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用“笔传诗心”“诗配画”、摄影作品等形式宣传国学,弘扬传统文化。
      (二)推行校园广播“聆听经典”
      营造诵读古诗文的氛围,创设诵读国学经典的情境。首先,我校将大课间的音乐欣赏改为配乐古诗诵读,每星期诵读一首古诗,教师可把播放的古诗抄写在黑板上,师生跟着配乐一起诵读;其次,充分利用课前操后的“边角余料”,语文教师可组织5分钟诵读;第三,利用校园“朗读亭”平台,精选学生优秀作品,在校园音乐欣赏时段播出。
      (三)创建“书香校园”
      以语文组为核心,联合团委创建“书香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我们在校园中专门设置了“读书角”,还组织学生开设跳蚤书市、举办读书知识竞赛、开设“校园百家讲坛”、评选学校读书郎等活动。目前,学校已经将班级读书氛围纳入优秀班集体评选的必要条件,这在校园国学的推介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四)开设趣味国学课
      学校每周的“选修课超市”增设一门趣味国学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国学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了解汉字的发展过程,讲述关于汉字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杨修巧解字》《欧阳修追字》等,让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中国文化。又如,学生喜欢看的《甄嬛传》《琅琊榜》,其中就有许多国学元素可以借用。如《甄嬛传》的插曲《菩萨蛮》,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这首曲子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词作者温庭筠的兴趣,此时,介绍“温八叉”的由来,介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学生是非常乐意接受的。还可借助《琅琊榜》,引导学生关注古人的行礼,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场合的行礼都很有讲究。
      (五)依托传统节日开展教育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开展国学教育的契机,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每逢节日,学校都会开展诵读古诗、讲名人故事、古诗歌咏表演、古诗手抄报、古诗书法、古诗配画等比赛活动。如中秋節、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时,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偁的《清明》等诗篇。
      我们还借助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等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实践活动。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要求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学生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作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六)组建国学特色学生社团
      组建民乐社团、武术社团、国画社团、朗读社团等,为学生搭建走进传统文化的平台。学生在各自感兴趣的社团里或挥毫或吟诵,或拳脚间英姿勃发,或唇齿间余韵悠长……各类极富国学特色的社团的设立,不但符合当下“大国学”的理念,也十分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趣味性和多样化的形式及内容,无疑能让学生长久地保持学习国学的兴趣。
      三、存在问题及实施计划
      经过酝酿、实践、反思、修正,我们在校园内推行国学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许多不足。我们将结合实际,进一步调整国学教育的实施计划。
      第一,恰当处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不是所有的教材都要突出文化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任务,结合学科特点,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中适当体现传统文化教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内容,且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
      第二,以更高的教学机智满足实践需要。国学教育在中学校园的推行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要有恰当的反应、判断和处理能力。同时,由于学生反馈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恰当或者创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也需仔细斟酌,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加强系统性指导,提高研究应用推广的成效。国学教育在学校的推行过程中,虽然参与人数众多,但尚缺乏具体、统一、有针对性的指导;虽然积累了大量素材,如调查数据、访谈资料等,收集了大量教师的经验总结、案例和教学设计,但研究内容、视角较为发散。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指导,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总之,当代中学生不应是一部读书机器,而应是一个完整的、有高尚追求的人,一个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文化底蕴的健康人。国学教育走进中学校园是培养中学生成为这样一种“健康人”必不可少的条件,推行国学教育就是致力于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兼有、独立人格和优雅气质俱优的高素质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推荐访问:刍议 国学 进校园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