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

    时间:2021-07-15 16:01: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为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关注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运用。为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融合
      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春风下,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于2016年秋季正式使用。这次教材改革并非只是名称的更换,而是结合时代发展,打破原有的教材框架,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融入了较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凸显古今交融,在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体现
      为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认同度,促进学生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形成,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运用,融入了经典古诗词、传统节日、民族风采等诸多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涵养学生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发展。其一,在学习主题的命名、学习内容的表述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有格”的标题中“格”字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可以引用“格”字的相关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享受学习”一课中,教材为论述“如何学会学习”,分别运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凸显学会学习需要兴趣、方法和交流。其二,在案例选择和活动设计等方面也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家的意味”一课中,不但在内容表述上彰显中华文化中的“家”,也在探究与分享的活动环节介绍家规、家训,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人的“家”。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精髓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教材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规定,学生需“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与对话的意识”[1]。可见,时代要求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1.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及社会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已经深深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承我国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作为象牙塔里的初中生,面对庞杂的信息,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片面认识基本社情、国情,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而《道德与法治》这门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既充分体现国情,又具有全球视野,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窗口。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为其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长的作用不言而喻。在绚烂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宝贵的财富,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尚处在身心发展不成熟阶段的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较弱,他们急需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来培养认知能力,形成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可以让学生在系统的学习中思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终身发展将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增了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无疑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学科知识相连接的着力点。因此,本课程不但具有德育性特征,而且具备一定的综合性特征。面对这一变化,政治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1.专注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形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坚持科学性、注重时代性和强化民族性”为基本原则,把核心素养的研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既立足当前国情,又具有中国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基本原则为指导,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专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形成。
      首先,教师应追求自我完善与专业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关注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教研过程中,要加强与同学科教师的探讨,对教材进行挖掘与活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知教材、理解教材与感悟教材。如对学生进行关于“底线意识”的教育时,教师可将教材中的“闻过而终礼”等文言文与时事热点“精日分子事件”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有效利用文本、视频、实物等辅助教学。同时,创新教学形式,如巧用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等教学软件打造交互式智慧课堂。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与方法指导。教师需主動了解学生对与教材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在授课过程中,既可以结合教材中已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进行适度的拓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方法指导方面,教师可创新授课形式,如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这节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传统文化中诸如“曾子杀猪”等诚实守信的典故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名言,还可指导学生将生活中不诚实守信的事例编排成小品在课堂中展示,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此外,教师也可以开发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或举办类似于《中国诗词大会》性质的比赛,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价值引导。

    推荐访问:中华 法治 文化与 融合 道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