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唤醒沉睡的巨人

    时间:2021-07-14 12:03: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教师访谈、搜集教案、参加集体备课、听课、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发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犹如一位沉睡的“巨人”。抽象的定义、多元的价值观、功利的教育观以及偏低的教师内在伦理素质等都是导致“巨人”沉睡的原因。教师内在伦理素质是唤醒沉睡“巨人”的重要前提,优秀教师具有较高的内在伦理素质。加强培训、重视实践、善于反思是提高教师内在伦理素质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语文;教师内在伦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76-04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在课程改革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然而,教学实践中,第三维目标的实现现状令人担忧,正如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克纳所描述的那样,犹如一个“沉睡的巨人”。[1]
      一、现状调查:“巨人”在沉睡
      笔者通过教师访谈、搜集教案、参加集体备课、听课、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现状况。调查对象包括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包括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还有几个特级教师……研究范围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通过研究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性得到了许多老师的认同,然而实践中的实施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尚有少数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绝大多数老师对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存在疑惑
      我们随机抽取了一所小学部分老师的教案,专门研究教案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搜集的30课时教案中,发现有6课时教案除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标外,没有任何发展学生精神层面的教学目标;还有的教案虽然写了这一目标,但是教学设计中却没有顾及这一目标的实现。可见,还有少部分语文教师把课堂看成传授知识的场所,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教材有很好的价值因素,也视而不见。
      在访谈过程中,当问及哪个目标最难落实时,几乎所有老师的回答都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他们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困惑,他们的困惑造成了课堂中教学行为的偏失。
      (二)教师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随意性大,深浅不一且缺乏时代性
      备课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如何确定的呢?老师们的回答是:“自己解读文本,也会参考一些资料。”“首先阅读文本,从文中描写的语句去体会,但是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思想,所以我每次都把每种可能的思想排列下来,然后看哪种思想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或者学生比较缺乏,即空白点就是我的深挖点。”……可见,很多老师通过自己的“文本解读”确定第三维度目标,这样的确定带有强烈的主观性、随意性。
      访谈中以《但愿人长久》为例,让老师谈谈所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些老师将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定为:“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有些老师着重让学生“体会苏轼的感情变化,由思念到埋怨,再由埋怨到宽慰”。还有些老师让学生在体悟感情变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在遇到人生不如意的时候调节自己。可见,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存在深浅不一的状况。
      当问及课堂中努力引导哪些价值观时,老师的回答有:遵守纪律、诚实、行为习惯、自信、保护自己、勤奋、踏实、孝敬老人……但是目前所提倡的环保、创新、探究、合作等被绝大多数人遗忘,大多数的老师意识中都不重视这些。
      (三)教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方法流于形式,效果让人质疑
      当问及“你在课堂上一般使用哪些教学方法进行价值引导?”老师回答的和学科教学法没有太大区别,提及最多的是朗读,包括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泛读、默读……但是却没有具体指导学生入情朗读的方法。如一老师在《老师,您好》教案中写道:“带着感激的心情读,读出老师的辛劳,读出老师的亲切”,何谓感激?何谓辛劳?亲切又该怎么读?对于人生经历、情感经历很少的小学生,这些朗读能读出多少体悟?
      二、缘由追寻:“巨人”为何沉睡
      学科教学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犹如一位沉睡中的巨人,笔者试图追寻“巨人”沉睡的缘由。
      (一)抽象的定义导致教师理解的偏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目标,教师对其理解界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一方面是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概念非常宽泛,很难给一个确定的定义,而且也不是通过一、两节课就能简单实现的。另一方面,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对教师实践的支撑不足。当前教育理论研究中,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教学的论文还很少见,因此对一线教师来说,如何落实这一目标还是无章可循。这两方面造成了教师难以驾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多元价值观导致价值引导的方向迷失
      叶澜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正在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原主流价值系统已受到挑战,失去原来全面主导、支配人的行为的地位,而新的主流价值体系尚未形成,更难说已经处于支配主导的地位,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尤其激烈……”[2]
      各异的价值观在道德教育中的矛盾、冲突,使一些教育者陷入了无所适从的状态,甚至放弃了价值引导,导致“怎么都行”的放任自流。[3]还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盲目地尊重学生,对学生见解一味地喊好,甚至对于学生的某些“反主流价值观”做出一定的让步。事实上,“真善美”和“假恶丑”任何时候都不能含糊!

    推荐访问:巨人 唤醒 沉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