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全纳教育:和谐社会的教育模式_全纳教育

    时间:2019-01-16 03:24: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正处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全纳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及其对和谐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正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全纳教育;和谐社会;教育模式��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
      
      1994年6月7日至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行动纲领》,在这两份文件中首先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思想。《萨拉曼卡宣言》也明确提出了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与实践需要:每个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必须给予他们实现可达到并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性与需要的广泛差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将他们吸收在能满足其特殊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以全纳性为导向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态度,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以及实现全纳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总而言之,普通学校应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二、全纳教育是和谐社会追求的教育模式�
      
      (一)坚持教育公平,反对歧视――和谐社会教育的原则�
      和谐社会本质上注重公平,特别是要求教育公平,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原则。全纳教育力求让残疾儿童从隔离制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让残疾儿童和其他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享受平等的教育。教育公平可以分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的公平。从教育机会来看,各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辍学率都高于普通儿童,而且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在教育过程来看,由于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师资与普通学校相比相对较弱,许多残疾儿童受教育的质量也令人担忧;而在教育结果上,一般的残疾儿童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很难再继续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而且由于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容易造成教育和就业之间的断代。正是由于残疾人的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全纳教育也把残疾人的教育公平问题作为核心思想加以阐述和推广,以达到使每一个儿童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二)尊重差异,反对排斥――和谐社会教育发展的前提�
      要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教育要求,首先必须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并且客观地对待。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作为社会个体也具有差异性。由于每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生长的环境不同,再加上每个人生理上、心理上的不同对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目前对教育的评价往往都采用统一标准,常常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全纳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教导社会各界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问题,能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而不把那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设计各种不同特色的课程、课堂组织形式、教学策略,改变单一的只重视结果的评价模式,做到真正地尊重学生差异,容纳所有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接纳。�
      (三)鼓励参与,反对孤立――和谐社会教育完善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全民共同参与教育的社会,呼吁学生全部参与教育活动,反对社会、家庭、个人孤立和排斥学生。从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二元制的教育体制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完全隔离开来,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由于学生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他们需要进行一些康复性的治疗和简单的课程教学。随着回归主流运动、一体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逐渐打破了隔离制的藩篱,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回到了普通学校,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同样的教育,但实践证明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特殊需要教育儿童心理或者生理上的缺陷,他们很难真正融入班级活动中,仍处于被孤立状态。这样就会造成很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在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感到更加自卑,有挫败感,甚至会讨厌去普通学校。全纳教育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能够灵活的调整课堂组织策略,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兴趣,鼓励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和正常儿童能够完美的融合,把学生推向成功,消除学生的自卑和挫败感。�
      
      三、构建全纳教育社会的措施�
      
      (一)教育立法,完善和谐社会的教育法制环境�
      目前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规则大多是对随班就读的一些“办法”“通知”“意见”等,并且多以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教委(教育部)等的名义对外发布,尚未上升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高度,这些规定因缺乏相应的法律效力,不能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专门法律中也有涉及,但是缺乏可操作性,在执行过程中只能停留在设想、鼓励、倡导等阶段,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面对以上种种问题,必须坚持全纳教育中的非歧视评估原则,在进行残疾儿童的评估过程中,坚持公平,不带有任何歧视的性质;在教育立法中坚持家长参与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为家长维护子女的教育权利提供依据而且父母还可以为教育立法提供可行性建议,并监督实施;坚持零拒绝原则,顾名思义,即要求所有的儿童都有权利接受社会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全纳教育的中“全纳”即意味着全部纳入,也就意味着零拒绝,但是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合适的教育,并不是盲目的完全纳入。因此,坚持全纳教育的立法原则,有利于完善和谐教育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法制环境。�
      (二)改革教学模式,推动和谐社会的教育改革�
      和谐社会的教育在吸收学生入学后,必然为学生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教育。目前,我国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填鸭式的集中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新的教学方式如差异教学、分类教学、个别化教学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普通学校在吸收残疾学生后教学内容未进行任何的调整,不能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以全纳教育观来拖动和谐社会的教育改革。全纳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平等教育观和特性教育发展观。全纳教育的平等教育观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教育。而特性教育发展观则指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即不能追求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而抹杀特性发展,应鼓励学生的特性个性发展。同时,也需针对在实施全纳教育后,又一部分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问题,对普通学校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做相应的调整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三)发展家庭和社区支持体系,构建和谐教育的支持系统�
      和谐社会的教育体系必然是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合作发展的体系,只有三方共同协作,才能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虽然对于家庭是否应参与到教育体系中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家庭参与随班就读的支持论者认为,孩子是在家庭氛围中成长的,他们在家庭中的表现以及细微变化,只有家长最为了解,能为教师教学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提供相应的依据;家长有丰富经历,各种爱好和兴趣,如果家长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能使课堂更加活跃,也能为教师提供不同风格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家长有责任为孩子争取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为制定儿童的相关法案提供可行性建议等。而家庭参与反对论者认为,许多家长由于受教育的水平有限,很多人不懂普通教育知识理论,如果让这样的残疾儿童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教师正常工作,另外,家长参与教育,从某些方面势必分散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导致教师无法集中精力等。�
      但必须肯定的是家庭参与教育有利于营造关爱平等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鼓励儿童主动走入社会;也有利于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同时作为社会缩影的社区也能为和谐社会的教育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信息的支持。�
      总之,全纳教育是一种源于特殊教育,又超越特殊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它注重教育的公平、平等;追求全体学生包括残疾学生都能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其必然涉及教育模式的发展,全纳教育以其自身的价值及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
      参考文献:�
      [1]雷江华.重读《萨拉曼卡宣言》――解析全纳教育的理念:教育机会均等[J].现代特殊教育,2001,(3)5-6.�
      [2]萨拉曼卡宣言[J].中国特殊教育,1994,(3)12-14.�
      [3]李金波,包万平. 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的嬗变与评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13.�
      [4]李松林,金志远.学校的社区教育属性及其功能分析[J].职教论坛,2006,(10)49-52.�
      [5]张承志.北方的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推荐访问:教育 和谐社会 模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