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毛泽东:“佛教还真有些辩证法”

    时间:2021-07-10 20:01: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毛泽东的一生,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从小时候受到母亲影响虔诚信仰佛教,到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后善于汲取佛教思想的有益成分,到新中国成立后注意保护佛教界和佛教徒的合法权益,再到关注佛学和宗教问题的研究,毛泽东与佛教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对信佛往事和信仰经历的回忆
      1949年冬天,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会见章士钊、符定一、刘斐、仇鳌等人时,回顾了自己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我是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旧社会的东西“对我都产生过影响”;之后,有段时间“受到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的影响,觉得改良主义也不错,想向资本主义找出路,走西方富国强兵的路子”;直到十月革命发生,马列主义传到中国,“我才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澤东还总结说:没有“生而知之的圣人”,我也是“逐步认识社会,走上革命道路”的。不过,当我“打定主意走自己的路”,意志是很坚定的,当年有很多朋友“去法国勤工俭学,我没有去”。
      诚如毛泽东所言,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思想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19世纪末,中国湖南,乡村农家,这样的时空背景,注定了毛泽东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儿童一样,浸染在儒释道的传统文化和信仰环境中。对儿时的毛泽东来说,最主要的影响,一是私塾的儒家文化教育,二是母亲信仰佛教的影响。这也是他自己后来常常谈起的话题。
      1936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我从8岁到13岁,一直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主要是“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不过,少年毛泽东对儒家经典的兴趣不大,对孔夫子的印象也算不上好。据他的塾师毛宇居回忆,毛泽东“最喜欢看的是《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当时私塾的规矩,认为小说是杂书,不准学生看,因此,他总是偷着看,见我来了,就把正书放在上面。后来我发觉了,就故意多点书,叫他背,但他都背得出来”。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让他日后能够“评古论今”“古为今用”,进而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相比较而言,少年毛泽东对神佛的态度,要比他对孔夫子的态度好很多。韶山地区历来有“信仰山佛”的社会风俗,毛氏宗族亦有信佛的传统。毛泽东母亲文七妹更是虔诚的佛教徒,对他产生了直接影响。毛泽东和斯诺谈话时说,母亲不仅自己信佛很虔诚,而且“向自己的孩子们灌输宗教信仰”。由于父亲毛顺生“不愿意和神佛打交道”,所以毛泽东和他的母亲很伤心,并尝试让毛顺生转变态度,像他们一样信佛,但没有成功。1959年6月重返韶山旧居时,毛泽东指着堂屋正中摆过神龛的地方说:“这是我初一、十五工作的地方。”他还绘声绘色地对乡亲们说起幼年时在外婆家“拜石观音为干娘”之事。
      然而,跟随母亲信佛,毕竟有些“随波逐流”的味道。随着读书的长进、知识的积累,毛泽东不仅没有转变他父亲,自己也变得“敬鬼神而远之”。他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提到,韶山冲的一所小学来了一位新教师,他“反对佛教,想要去除神佛”,是一个“‘激进派’教师”。当他“劝人把庙宇改成学堂”时,引起很大争议。但是毛泽东却“钦佩他,赞成他的主张”。对此,萧三后来回忆说:“这人姓李名漱清”“他反对迷信,打菩萨,办学堂,劝人用庙产兴学。乡人都反对他。毛泽东同志却称赞他,赞同他的意见”。
      对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关注与见解
      尽管毛泽东很早就转变了认识,不再信佛了,但他对佛教文化的兴趣一直没有中断。1917年暑假,他与萧瑜结伴外出“游学”时,专程前往湖南宁乡沩山的密印寺,与住持方丈讨论佛教在中国的组织问题以及佛学、孔子和老子。据曾任宁乡县委书记的张鹤亭回忆,1955年12月,毛泽东来湖南视察,与他谈话时提及与萧瑜游学沩山之事,并说:“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要好好保护起来。”
      住在密印寺的当晚,毛泽东、萧瑜就中国的宗教问题特别是儒释道各抒己见,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认为,中国人可能有“宗教信仰”,但绝少发展到“宗教狂热”。正因为如此,儒释道等不同的宗教可以和平共存,中国历史上“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宗教战争”,“几个宗教能够和谐的共存,对国家来说,是很好的事情”。他们还谈到各大宗教不仅可以在中国社会和平共存,而且可以“和谐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萧瑜举例说,他家里既摆放着“刻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又悬挂着“一幅释迦牟尼佛的画像”,后来还在佛祖画像旁边挂上了“一幅背着十字架的耶稣画像”。萧瑜认为他家中的这个“宗教共和国”,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宗教信仰的状况。毛泽东也认为,这是中国“宗教自由的一个好例证”,并指出这也显示出中国人“宗教本性的薄弱”。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经常阅读佛教典籍,对佛教文化有很深的了解。据他的图书管理员逄先知回忆,毛泽东经常阅读宗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对《金刚经》《华严经》等中国佛教主要宗派的经典,以及关于这些经典的研究成果,他“都读过一些”;对禅宗学说、慧能的思想及《六祖坛经》,毛泽东尤为重视,不仅“要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对哲学期刊上关于禅宗哲学的文章也比较关注。
      平时,路过佛教圣地,毛泽东都会兴致勃勃地游览一番。1952年10月29日,他视察徐州时,来到云龙山,和当地同志共同研究了石佛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据随行的李家骥回忆,他们还一起认真看了1438年《重修云龙山兴化禅寺记》的石碑,上面写道:石生崖岩间,人因刻之以佛,故又名石佛寺,而兴化之名不知始于何代。因岩石上有开元间人的题名,可断定梁宋时已有寺,以后800年寺之兴废无从考察。1432年寺毁于火,大石佛仍然完好。看后,毛泽东连连说:“国之瑰宝啊!”
      就佛教文化对毛泽东的启发来说,除了那些他用来阐发理论政策的典故,尤为重要的是“佛教中国化”的成功往事。或许,这正是他谈论佛教时经常提及惠能、《坛经》、禅宗的缘由所在。林克后来回忆说,毛泽东向他谈过“慧能学说在佛教史上的地位”,认为“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烦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慧能“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亦是真正的中国佛教的始祖”。因为关注佛教中国化,毛泽东时常谈到佛教文化交流与佛经翻译历史。1945年5月31日,他在中共七大上指出:“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工作,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译家,他取经回来后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1959年10月22日,他同班禅额尔德尼等人谈话时又说,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有鸠摩罗什的功劳,因为《金刚经》的汉译本就是鸠摩罗什及其弟子们翻译的。显然,毛泽东论述佛经翻译时,一个参照系就是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荐访问:佛教 辩证法 毛泽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