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时间:2021-07-07 16:02: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是以确定的专题内容为前提,以学生理论讲解为基础,以形式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点评和激励机制为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它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主体、学习方式、实践主题的变革,而且对以往该课程课内实践的活动形式、点评机制、激励机制进行大胆创新,增强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科专项“陕西民办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创新能力培育研究”(项目编号:16JK2061)的阶段性成果;陕西省社科界2018年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C046)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具有实践要求的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校内实践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如何改革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影响着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作用的充分发挥。
      学校思政部教师团队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教学,形成了专题化课内实践的教学模式。“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主要内容,选择教材某一章节的理论内容,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大學生现实生活等中的问题拟定专题,采取理论讲解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组织过程
      “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配合、通力合作的严密组织过程。通过学生各司其职的探究,教师的宏观指导,确保了专题化课内实践的有序开展。
      1.制订各班课内实践轮流计划表
      (1)确定分组
      开学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制订“概论”课内实践分组表。分组表包括班号、专业、人数、学委姓名、小组实践时间、小组组长姓名和电话、小组成员、实践主题、实践形式、小组成员表现及成绩。根据本学期大班总人数和实际上课周数(除节假日和考试复习时间外)进行分组,每小组人数=大班总人数/实际上课周数。同时,要求各班学委进行班内分组,设定每小组的组长。小组组长由小组成员或学委推选,由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确保小组的核心领导力量。分组既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又注重学生团队合作,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有机融合。
      (2)确定轮流顺序
      经过实践调查,在校大学生大都愿意按照课表上的班号顺序进行实践。因个别班级受其专业特点影响,表现比较内向,“概论”课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尽可能把学风正、能力强、积极活泼的班级放在最前面,起到典型模范的作用。此外,各班第一组全部轮流完,再从各班第二组开始轮流,以此类推。此种轮流方法能有效地为各班小组预留充分的准备时间,进而确保课内实践成果的质量。
      2.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实践
      教师指导是“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的主旋律。大部分民办高校学生思维较活跃,但学生整体的理论逻辑思维较弱。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翻转课堂容易出现理论和实际、内容和形式相脱离的情况。因此,“概论”课教师应提前一到两个星期对每一小组的组长或理论讲解的负责人给出指导性意见。第一,网上指导。教师可利用QQ、微信等网上信息平台,第一时间对学生的理论内容和活动安排悉心指导。第二,面对面指导。教师利用课间或校内时间给予指导,主要从逻辑框架、理论分析、联系实际以及课内实践活动的形式等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教师应突出指导学生实践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理论性、逻辑性、现实性,防止学生脱离实际的抽象空洞讲解或完全脱离理论的形式主义;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的政治理论知识,从现象、本质、原因、对策等方面剖析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推动专题化课内实践良好开展。
      3.学生小组课后分工与合作
      学生小组课后分工与合作是完成课内实践最关键的环节,它体现了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2]概论”课专题化课内实践小组组长可根据组内成员的爱好、擅长进行分工: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负责讲解,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负责制作PPT或剪辑视频,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拍摄视频或扮演实践活动的演员。小组组长在确定集体活动内容和时间时,应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与组员共同商讨,一起确定实践方案。此外,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制作PPT、撰写讲稿、集体排练、拍摄和剪辑视频,并不断修改,最终完善小组实践活动的作品。课后分工与合作为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沟通和交流提供成长的平台,培养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团队合作意识。
      4.学生课内实践展示
      课堂展示是专题化课内实践的重要环节。“教师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和自身,在自由、平等、对话的氛围中,用最本真的个性,真诚引导和启发学生,因为大学里的思想不是用来教的,是用来分享和探讨的。”[3]实践小组应提前到场布置黑板、调试PPT和视频,组内成员共同商讨实践过程的注意事项,并给教师上交实践活动的流程单,流程单包括小组分工和实践活动的步骤。教师询问组长和理论讲解人员整个课内实践的时间,鼓励讲解人员尽可能脱稿。课堂展示通过师生角色互换、平等对话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理论讲解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促进了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实现了教学相长,增强了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

    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民办高校 课内 实践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