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孟子人性论思想

    时间:2021-07-01 08:01: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回顾中国历史,在现如今可称为古代哲学的历代名家中,孟子曾长期被世人称之为亚圣,其地位也是居于孔子之侧;而其对于哲学(儒家)发展史上,也同样担当着不容小觑的角色,孟子学说中,人性问题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本文也试以历史背景,理论渊源等方面入手,对其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涵及论辨逻辑进行分析。孟子的性善说可以说是儒家内部第一个,自觉建立的、系统的、人性学说。并且,纵观儒家文化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性善说开辟了儒家人性论的主流与传统,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由此可以认定,孟子对于儒家正统人性论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同样也是研究、理解先秦乃至历史各时期儒家人性论的关键。
      关键词:孟子;人性论;性善论;影响
      作者简介:曹荻,女,汉,河南省郑州市人,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02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而其最根本的本质,是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之主流,更为尤其的注重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等。在儒家看来,理想人格的培养总是和人性问题所联系在一起,历代儒家学者通常认为构造理想人格,从而实现道德理想是成人之本,但是如何达到这一境界,可以说是对于人格学说的具体展开了。而作为儒学大家的孟子,他的人性论一直以来也同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背景
      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历史长河中,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一直受到了许多注目与青睐,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观点,并在这一观点上进行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一)孔子的人性论思想
      作为儒学开山鼻祖的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肯定了人性的一些本质问题,但人性究竟是怎样的,孔子没有说明。他虽然没有像孟子和荀子等人一样明确地提出人性论,但是却有许多直接和间接关于人性的论述。孔子的人性论从人情出发,对人性的弱点有着独到的观察,注重人性的经验论考察,充满人性关怀。因此,他所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等道德条目,对后世影响颇深,特别是对孟子人性论思想产生,起到启蒙作用。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为其重中之重,虽然在现存的孔子的相关史料记载中,鲜有关于人性论的叙述,但我们仍不难在其对于“仁”的阐述中,看出孔子人性论的具体体现。陈德述先生曾提起:“仁被孔子认为是人的本质,也就是‘仁者人也’。在这里的仁,就带有爱人的意思,因此孔子在本质上是持人性善这一观点的。”
      孔子认为,人的本质天生带有人性的闪光点,当然这不代表孔子没有看到人性中的弱点,但他不同于后来者,如孟子、荀子等人那样,陷入对性善、恶之间的争论中,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外在环境以及个人积累对于人性的影响,所以说,先天的优并不能直接决定后天成为君子,而是要在教育与日常生活中不断的锻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礼”来规范和矫正行为,从而完善人性。他将“礼”与“仁”进一步扩充到政治层面,这对于孟子后来的“仁政”学说的建立也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四端”之情
      孟子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人性学说。这套人性学说不仅是孟子学说的核心内容,而且对后来的宋明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继承孔子思想的孟子,把孔子的仁、义、礼、智阐发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四心说”是孟子人性善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人人都具有这四种情感,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的“四心”和“四端”继承了孔子“仁”的概念,强电“仁”就是人心,就是人的道德依据。因此,孟子说“仁,人之心也;义,人之路也。仁,人之安危也;义,人之正路也。”由此可见,孟子不仅仅将孔子的“仁”学说进行了吸纳融合,还独创的把义纳入到人性的范畴之内,从而构成了他所独有的“人性善”的基本论断。由此可以得出,孟子人性论的形成与建立,不仅仅继承了孔子的人性论思想,也在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發展与深化。
      二、孟子人性论思想探析
      (一)人性与物性的区别,是道德的根源
      孟子通过拒斥杨墨、辩难告子突显了“人禽之辨”对于人性探讨之重要,故而在承认“生之谓性”这一原则的同时,自觉地加入了“人禽之辨”这一原则作为人性探讨的前提与轴心。孟子将仅依“生之谓性”得出的“食色”等本能欲求排除在了人之为人的本性之外,因为本能欲求虽然是生而具有的,但第一不能区别人与禽兽;第二欲求对象是外在的,得与不得受客观之限制,不能自主自由,所以在生理欲求上既不能突出人之为人的特质,又不能彰显人的主体性,所以不能作为人性。那么人性与物性的差别大不大?其实严肃来说是不大的,单单从生存本能来讲,人与物之间的差别很小,人与人的差别那更是细微,区别就在于,人在后天的积累与生活中有没有坚持人的本性,圣人与君子正是在种种磨难与考验下,秉持本性,即“尽心、养志。”并最终达到“立人”。孟子也对于人性作出了善的价值限定,而他与告子的辩论中不难看出,孟子具有一种强烈鲜明的信念,即人的价值,是依靠“性善论”支撑起来的,在告子“生之谓性”的理论下,孟子企图跳脱出共有的普遍性,而立足于其个别的特殊性,即不同于牧畜之共性,强调人性的不同,即“道德性”,也就凸显了孟子的观点,即人性是道德的本原。
      (二)性善论
      在对于性善论的讨论中,不难看出孟子的巧妙之处,他即认同了人与物之间共性的存在,又进一步择取出人所具有的特殊性,性善论一方面规定了人所要达到的道德制高点,另一方面与成人(立人)之道密不可分,不可忽视的是,性善作为事物法则的同时,也同样是一个过程。性善论作为一门完整而有效的伦理道德学说,有自己独特的基本原则,它对于理想人格的实现有着自己独特的过程,即:存心养性;以本心规约利欲;心正无邪,无所愧怍;始于思,达于诚。

    推荐访问:孟子 人性论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