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我们的儿童剧:道德教育的校园行动

    时间:2021-06-21 00:00:1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当前小学德育认识片面、德育模式陈旧、德育合力不足等现状,在对当代德育追求和学校德育传统进行校本化表达的基础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提出了以儿童剧为契机探寻德育行动的德育举措,以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行动;儿童剧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7-0047-05
      【作者简介】赵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南京,210018)党支部书记,高级教师,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
      一、缘起:实践之困与校本传承
      (一)小学德育现状
      1.德育认识片面化。
      当下,学校教育中仍存在“以立德为育人口号,以育分为操作手段”的重智育、轻德育倾向。一些学校将德育作为智育的辅助部分和衍生品,把分数作为评判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标准,更有甚者还会单以品德试卷上的分数作为学生的德育成绩,以单一的、缺乏情境和实效性的问题作为判断学生道德水平的依据,并将学生对卷面的选择、判断和简答等同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实际反映。当前知识化、应试化的德育现状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可信性和实效性。[1]
      2.德育实施表面化。
      学校德育有多种实施途径,其中之一是“道德与法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国家课程,统筹编排教材的德育内容具有一定的浓缩性和间接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鲜活的案例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加以补充。然而,在小学德育实践中,许多教师仍旧习惯于采用刻板的灌输式说教方法来强制儿童去服从各种道德规范,并且将道德规范等同于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为规定,[2]旨在让学生养成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而不考虑学生自我完善的内在道德需要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内化。这一德育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在这一德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行为规范并做出与之相符的反应。
      3.德育合作形式化。
      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儿童的道德教育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和支持。然而,当前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处于被动发展阶段,三者之间的沟通渠道不顺畅,组织运行低效,主要表现在家庭和社会对学校的过度依赖以及学校争取家庭和社会支持的力度不足两方面。[3]一是部分家长和社区人员完全将道德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而部分家长和社区人员虽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片面地将自己的责任理解为听从和配合学校的安排;还有部分家长和社区人员不愿合作或不肯合作。二是学校缺乏与家庭和社区进行合作的主动性,缺少富有新意的合作方式和系统地开发校外德育资源的路径。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大大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
      (二)学校的德育校本传承与实践创新
      “怀大爱心,做小事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南师附小)的校训,学校师生以校训作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准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尊重学生生命。学校为学生提供有温度、有爱心的教育,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和终身幸福。二是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学科素养和稳定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体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三是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讲述中性的、无情感的道德知识时所伴随着的热爱、着迷或是冷漠、厌烦的情绪会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并使道德知识带上感情色彩,从而影响到学生与教师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4]进而影响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四是突出实践性特征。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要通过“讲道德”的方式,更要通过“行道德”的方法,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而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相统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此来践行心中的“大爱”。
      作为一所具有116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校,戏剧表演是南师附小传承百年的教育特色。当年,学校开设的戏剧表演涵盖各年段,学校还专门设有学生戏剧文化自治组织——表演部,戏剧表演的内容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故事为主,以弘扬善良、正义等道德品质为目标。由此可见,当时学校的戏剧表演就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且以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今天看来,南师附小百年前的戏剧表演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变得更加具有时代价值和指导意义。学校借助戏剧的独特魅力,不仅能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德育行动的开展。
      二、凝思:德育儿童剧的学理分析与实践可能
      (一)儿童立场是德育的当代追求
      1.凸显学生主体的内在道德需要。
      一定社会或阶级总是通过一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向人们提出一定的道德要求,这种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要求,即是道德需要。[5]道德需要對个体道德品质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如林崇德教授所言:“儿童与青少年品德结构的任何一种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均来自需要这种内部动力。与此同时,儿童与青少年的道德范畴的任何一种成分(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幸福、节操、正直等)也往往来自需要的影响;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发展水平直接同需要的层次关系的发展有关。”[6]道德需要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它尤为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道德教育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传统德育正是因为过于强调外在道德规范、忽视学生的内在需求而遭到了质疑和批判。德育是学生主动感受、体会、改变的过程,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主动帮助学生激发其内在道德需要的过程。德育过程的重点不是教师怎么教、怎么指导、怎么灌输,而是怎样促使学生主动地理解、思考、内化、反省现有道德规范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才能把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所接受到的外在影响内化为个体的内部需要,从而建构学生主体积极的道德世界。

    推荐访问:儿童剧 道德教育 校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