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道德教育向儿童立场的转向:儿童价值情感的德性生成意义与培养

    时间:2021-06-20 20:01: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xxdy/xxdy201810/xxdy20181003-1-l.jpg
      摘 要 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必然要以情感的生发作为动力,而且道德情感必定有其内在价值指向。价值情感是指人在某种内心和行为活动过程中伴随的具有一定价值倾向或价值信仰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品质,儿童道德情感的产生或者说某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价值观学习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因而可以从真善美三方面,即理智感、道德感及美感三个维度理解儿童价值情感在德性生成中的特殊意义,进而探讨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的基本思路。
      关 键 词 价值情感;德性生成;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10-00-04
      人的道德从来就不可能离开情感,如人的同情、良心、愤怒、怜悯和仁慈等,这些情感不仅会成为道德行为的激发力,而且本身就蕴含有真善美的价值内容。一个真正有德性的人应该是有情感的人,一个有情感的人必以其价值为核心。本文所定义的价值情感是指人在某种内心和行为活动过程中伴随的具有一定价值倾向或价值信仰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品质,这种情感体验并不是单纯的快乐或痛苦,而显著地带有善或个人德性意义的品质,它既是引起人的某种道德意念产生的原动力,又是人某种已经生成的德性品质的外显。
      一、德性中最具有实践性动力的是价值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和情感是有对称性维度的(如快乐与痛苦、紧张与松驰),因而不能片面地说人的快乐情绪情感就是好的,人的愤怒或生气的情绪情感就是坏的。如果我们面临着一个不道德的行为,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愤怒而不是愉快,此时的“愤怒”就是一种价值情感的表达。一个人所具有和表达的带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只有符合人性美和道德善才是一种卓越的品格。在人们日益重视和倡导情感教育之于人生意义的当下,似乎还有一些基础的问题需要作出进一步的厘清。从教育实践上看,情感教育依然大多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利用情感因素促进学科教学或是道德情感的培养,但忽视了儿童本身的情感需要与自我情感生成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价值的解构与重组作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价值问题变得越来越让人感到困惑,这种困惑又带有深厚的情感元素,比如过度的自我与精致的利己。情感作为人类个体精神大厦中最具有弥漫性、最有活力、最具有表现力的内容绝不是单纯的,而是与个体的价值立场与价值取向有着本质的紧密联系。目前在谈论情感教育时深入到价值层面的讨论还很少,因情感教育规避价值问题而造成儿童情感表达与价值立场的偏离,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
      哲学意义上的情感并不是指人的一种简单的内心体验,而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德性的主体价值倾向。德性(拉丁文为uirtus,原意指男子气概),可以指任何东西在履行它的本质功能中的卓越,对人而言,指人的卓越或道德性。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德性诸如勇敢、节制、虔敬、正义和智慧,虽有认知和理性的成分,但如果细究就不难看出,其中的情感性成份是主要的。继之出现的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也以人的德性概念为基础,提出了相关的论点。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主要方面就在于为道德德性确立形而上学的基础,并为一个人应当怎样生活的提供了指引。亚里斯多德以德性是一切事物在履行其功能时的卓越为基础,推论出人类的德性是履行其理性的功能卓越,认为“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在感情与实践中,恶要么达不到正确,要么超过正确”[1]。可见,价值的把握十分重要,也就是说一个好的人不仅要有思想的能力,还要有一种价值情感作为展示生命的能力。为此,亚里斯多德把德性划分为理智的德性(包括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或沉思)和道德(伦理)德性(性格的卓越)。后者是与实践智慧密切相关的内在化行为、欲望和感情的性情。
      德性情感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情感,而价值情感与理性的普遍性不同,对于个人而言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只有情感的东西才能真正构成个人的唯一性存在与人格生命的独一无二性。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的时候,人类必须回到自身来寻求价值的依据,那么自身的依据无疑是精神或具有价值意义的情感。这是因为价值就概念的内涵而言,是一种情感和理性意志的综合体。无论是价值哲学的创始人洛采,还是后继者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都基本上同意情感是作为价值产生与判断的依据。心理学家、哲学家迈农在其老师布伦塔诺意向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对价值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推导,认为价值是由情感意向性呈现出来的,价值的呈现依赖于情感,情感是价值的先决基础。
      可见,价值之为价值其本质在于它是在我们的情感感受中被给予,又在具体的事物、观点或行为中呈现出来。舍勒认为:“只有对于本身含有道德价值的欢乐之同乐,只有对于为其赖以形成的价值内涵所要求的欢乐之同乐,才可能是具有道德价值的。”[2]在情感千变万化的现实历史的表现中,始终存在着情感本身不变的本质、结构和意义。首先任何个体都必然处在情感之中,情感尤其是高层次的情感具有存在论层面的意义,即个体单方面通过情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世界通过人的情感才能彰显出自身的存在和意义。其次,人的具有价值意义的情感作为动机、表达方式或行动的信号,它预先筹划了人存在和行動的方向,并昭示出情感自身、人的行动的不同价值目标,有害的还是有利的,善的还是恶的,等等。只有那些进入情感范围的事物才可能真正为人所认识和把握,也才能显示出其价值。
      进一步而言,人的本质及人可以称作他的特殊地位的东西(个性),不是认知和理性,而是精神气质和价值情感。人的精神气质是一个充满价值的系统,这种价值是在道德情感体验中被赋予的。因此精神气质的根本乃首先在于爱与恨的秩序,它支配主体如何看他的世界和如何开展他的行为活动。作为一个价值系统,精神气质由一些基本的人类情感体验构成,如爱感、恨感、死感、羞感、受苦感、同情感等。当然,因为人类有理性作为价值的保证,所以当个人的某种情感消失时,其价值依然可以存在。这就避免了价值情感主义带来的深刻的道德危机,即道德相对主义与普遍价值观的消失。

    推荐访问:儿童 道德教育 德性 转向 生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