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历史教学实施民俗文化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时间:2021-06-16 00:00: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民俗文化属于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就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然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民俗文化正在慢慢地遗失。如果不强化本民族自己的文化遗产,可能就会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属性,甚至导致这个民族在全球化浪潮中遭到迷失。2004年11月11日在南昌召开的“民俗教育与当代社会”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的一批著名文化学者和民俗学家建议,我国应尽快把民俗和乡土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新课程形势下,历史日益走向百姓、走向生活。社会生活现象就是民俗的外在表现形式。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中,有关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明显增多。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民俗文化内容具有传递历史信息、培育民族精神、渗透道德教育、实施审美教育、促进学科整合等教育价值。不仅如此,民俗文化中还蕴含着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维系家庭稳定的伦理道德观、舍生取义维护集体的价值观;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团结协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观等。为了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DNA”,我们必须切实有效地去实施民俗文化教育,从而实现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浙江省新课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笔者以这套教材的为例,探讨中学历史教学实施民俗文化教育应注意的原则。
      
      一、 适度性原则
      
      1.讲授内容的适度
      新教材中民俗文化的内容,已经涉及人们的居住、饮食、服装、建筑、交通、民间娱乐、民间艺术、岁时节令等方面,有的分散在各个章节,有的以集中的专题出现。为了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DNA”,我们要充分重视历史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但是课目的性质仍然是历史课,而不是民俗文化课,民俗文化内容不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有关内容就不能讲得过细、过深。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既要考虑每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又要兼顾课本中的次要教学内容民俗文化。要深挖教材,灵活掌握主要教学内容与次要教学内容的关系,在不影响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拓展教材里的民俗文化内容,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的“头脑中的变化”教学时,我们应适当拓展传统婚姻习俗。根据传统的婚姻习俗,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引用民间故事《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加以说明。而要完成婚姻,必须经过从定亲到迎娶等一整套繁琐的程序,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阅读卡——“出走的娜拉”中的内容,体验一些勇敢的青年争取婚姻平等、自由的抗争,感悟西方民主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但是,我们又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大篇幅地补充传统的婚姻习俗,童养婚、指腹婚讲得头头是道,婚礼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讲得非常完整,从而冲淡了主要的教学内容,使得这节课成了介绍传统婚姻习俗的民俗文化课。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民俗文化教育,教师要掌握好“火候”,既要适当地补充、拓展民俗文化的内容,又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从而“冲淡”了主要教学内容,使这堂历史课成为了民俗文化课。既要根植于教材,又要突破教材,灵活把握教学内容,分清主次。
      2.渲染感情的适度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是勤劳智慧的先民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它是中国心,是民族的根,又是民族的魂。鲁迅曾说过,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是要保住民族魂,这样才能历经磨难,经久不衰,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从而增进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培育民族精神,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渲染感情的适度性。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各国、各地区或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杨善民、韩锋等人将世界文化划分为六大系统:西方文化系统(包括西北欧系、中欧系、地中海系和俄罗斯系)、伊斯兰文化系统、印度文化系统、东亚文化系统、东南亚文化系统和非洲文化系统。人类的不同文化是平等的,各国的民俗文化是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并无优劣之分。因此,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民俗文化,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注意渲染感情的适度性,要远离“国粹主义”。所谓国粹主义就是“认为自己的历史遗产一切都好,一味地借辉煌的历史甚至想象的辉煌历史来自我陶醉;讳言历史遗产中落后、愚昧因素的存在才是爱国主义的看法”。我们要有一种宽广、开放、平等的心态、主动自觉地去了解世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公正客观地对待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感悟传统节日习俗,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感情时,不能过分渲染,更不能一味宣扬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优越。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西方传统节日中也有合理成分。比如,西方流行的母亲节、父亲节,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多关注自己的父母亲,多与父母亲沟通,要把快乐与他们共享,把忧伤与他们分担,感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感激父母亲的关爱之情。这正与中国悠久的孝敬父母优良传统不谋而和。最后,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现在中国流行‘洋节’的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倡导健康的节日文化。
      
      二、 对象性原则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既有别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和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第二高锋期”,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往往在政治活动中“打头阵”,起着“先锋和桥梁”的作用。然而,中学生也好走另一个“极端”。中学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他们思想单纯,很少有保守思想,敢想敢说敢做敢为。因此,中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不能过多采取如游戏、亲子活动等教学方式,应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民俗、感悟民俗,然后又要及时引导学生探究民俗、反思民俗。
      然而,在中学生的心目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人生观,还都是个谜。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走偏激,容易左右摇摆。因此,民俗文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学生这种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民俗信仰中的“女阴信仰”和“男根信仰”,传统婚姻习俗中“压箱底”现象等,就不能过多地讲述,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民俗现象进行正确的评价判断。
      
      三、 评价判断的原则
      
      民俗有它的两面性,既有良俗又有陋俗。就中华民族传统民俗而言,它既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深依恋的内容,诸如勤劳俭朴、团结互助、彬彬有礼、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等良风美俗,有待在新时期里继续发扬光大;它也有不少让我们觉得脸红的地方,其中的一些陋俗恶习,则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可见在民俗文化教育中,我们必须要把握评价判断的原则。
      那么,何谓良俗?何谓陋俗?“良俗和陋俗之间的区别界限,除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之外,还要放在民族生活中,主要看对今天的生产、生活有利与否?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利与否?对发展科学文化、建设社会文明有利与否?凡一种民俗行为,只要符合这三点之一者,在今天就可以作为有益的良俗加以继承或发扬;反之,凡是不符合这三条,而且有悖于这三条,起有害作用者皆可认为是陋俗。”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这个标准引导学生对民俗现象作出评价判断。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得出春节期间酗酒吃喝、行贿受礼、无节制地燃放烟花爆竹等是陋俗恶习,我们必须加以摒弃。又如: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得出女人缠足是严重危害女子身心健康的陋俗。在教学中,对民俗现象作出评价判断之后,还须进一步引导学生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牢牢把握适度性原则、对象性原则和评价判断等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民俗文化,切实有效地实施民俗文化教育,同时还要开发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增强民俗文化教育的效果,从而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DNA”。
      
      参考文献
      [1] 丁林兴,周云华.论历史教育的国际视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6).
      [2] 朱建国.爱国主义教育三题.历史教学问题,2002(1).
      [3] 张紫晨.民俗学讲演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4]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5] 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关燕云)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民俗 应遵循 历史教学 原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