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读懂家庭

    时间:2021-06-15 16:04: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主 持 人:张安妮
      专家支持:张梅玲(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心理研究所教授,国家级有特殊贡献专家)
      嘉 宾:孙警官(刑警)
      武警官(出入境民警)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来到心理场。
      本期是家庭教育系列的第六期,随着张梅玲教授愈加深入而细腻的解读,我们也相继收到了很多来自民警朋友的微信留言。本期我们将结合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张教授带我们“读懂家庭”。
      对孩子的行为作判断不能只停留在形式表现上
      孙警官:您好张教授。我的儿子今年五岁,我爱人也是公务员,我们平时都比较忙,更多时间是两边老人带孩子。有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从小,我们对儿子的教育是“要文明,尤其不准动手打人”,与小伙伴玩的时候,他只要有这样的苗头,我们都会及时严厉制止。他现在上大班,我们发现他在幼儿园受了欺负不仅不还手,甚至连告诉老师的勇气也没有。我平时很忙,尤其有专案时,连续几天顾不上回家,因此,儿子显得特别离不开妈,有时在外面跟爷爷多玩一会儿,就会无数遍问起“妈妈为什么还不来接我”。妈妈不在身边,他好像很不安心,即使在奶奶家也绝不过夜,一定得回家找妈。以上这两种情况加起来,我就觉得儿子是否缺少了一些男孩应有的阳刚之气,很担心他会成了“娘娘腔”……
      张梅玲:孙警官的情况还是比较有代表性,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孙警官一直在教育儿子不能打架、不能打人,这是没错的。需要注意的,一是所谓“不打架、不打人”是有原则的,不是别人打了你,你就一味退让,长此以往,当然会导致孩子遇事就退缩。二是当孩子与伙伴在互动时,父母不要过分强调“不能打人”。因为有的孩子间的打闹不是打架、打人,他们的推推搡搡看似是“打”,实则可能是玩,不带什么恶意的。有时,大人对孩子间“打人”的定义是有偏差的,对孩子的行为作判断不能只停留在形式表现上。尤其学龄前的孩子,因其社会性还没有发展成熟,他们在表达“我喜欢你,我想跟你玩”时,不懂怎么表达或如何表达清楚,就去推了对方一把,其实是想告诉对方——“我要跟你玩!”父母不要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能打人,建议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如果真的与人打架了(被打了),分两种情况对待,一是如果身体受了伤,比如头破了,要让孩子及时自救自护,同时报告老师;二是一般性打闹,鼓励孩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件事过错在谁,如果是对方的错,自己是不能无条件退让或不还击的——还击也绝不是以牙还牙或用同样不文明的方式打人,而是要立即向老师反映,及时制止对方的不当行为。
      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
      张梅玲:关于儿子的阳刚之气,孙警官虽然没有直接表露,但我们已然感觉到,他已经意识到因为自己经常“缺席”,儿子有些缺少父爱。既然已经有了认识,就要把认识(担心)化成行为(及时调整),去尽可能多地陪陪孩子,平时工作再忙,回不了家,也可以跟儿子通个电话。把儿子教育成男子汉,也是很重要的事,亦是一个父亲的职责。
      主持人:孙警官的情况应该不是个例,公安工作任务繁重,很多民警舍小家顾大家。提起孩子,有的警爸直言“还没顾得上陪孩子呢,他就长大了”。张教授,请您为我们解释一下在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这一现象的原因?
      张梅玲: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普遍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和世界学前教育组织联合发布了一项调查显示:60%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父亲起的主导作用不超过15%;由父母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不到三分之一。在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四国中,中国父亲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最少,67%的中国父亲平均每天与子女交流的时间是一小时以下。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幸福家庭系列活动组委会曾调查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席”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一是专注事业发展而忽略家庭和孩子的父亲。这类父亲占比高达50.8%,他们大多是大企业老总、单位负责人、创业者、白领和蓝领等。他们并非不重视孩子教育,而是由于时间分配不均无法顾及。
      二是家庭结构错位,呈母强父弱型。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是有时间待在家里陪孩子的,但由于其性格上的缺陷或家庭原因,在孩子的教育中,他并不能正常地履行父亲职责,造成了父亲角色在事实上的缺席。
      三是推诿责任的“甩手掌柜型父亲”。这类爸爸有陪孩子的时间,但在他的认识中,陪孩子、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或认为各类亲子活动本身就是无意义的,自己从主观上就从家庭教育中退位出来。
      四是无可奈何型。这类父亲往往身在异乡,换句话说,孩子是留守儿童,他有心照看孩子,却身不由己、无能为力。他们是被动地离开了家庭教育。这类家庭的数量也比较庞大,而在他们中,往往不仅缺席了父亲,也缺席了母亲,是老人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五是父爱缺失型。这类家庭大多是母亲带着孩子生活的单亲家庭。其中,如果离异后父母二人关系不至于剑拔弩张,父亲也重视孩子,则会定期来看孩子;如果父母关系几乎闹僵甚至永远不想再见,那么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也几乎不可能得到父爱。
      可见,从某种角度講,社会的大发展决定了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的必然性,但在其中也有来自父亲的主观忽视,他们没有意识到自身角色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家庭教育需要父亲和母亲的共同支撑。父爱如山,更多表现于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阶段能够给出指导意见;母爱如水,更多表现于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细致入微的关照。孩子的完善性格、健全品德、健康心理、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思维,来自于父母的合力和共同教育。家庭教育,亦是有父亲和母亲的教育,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主持人:从心理学角度讲,父亲这个角色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梅玲: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分别影响着孩子性格形成的不同方向。哈佛大学的学者曾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孩子在出生后是有两个成长方向的:一是“亲密性”,包括是否善良、善解人意等;二是“独立性”,包括是否独立、坚强、有责任感等。“亲密性”的成长,母亲更具优势。父亲一般是理性的、勇敢的、正直的,如果可以多陪伴孩子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和游戏,孩子的“独立性”会发展得比较好。

    推荐访问:读懂 家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