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七五”事件深层次原因分析及加强杂散居地区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时间:2021-06-10 08:0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0)12-0207-03
      摘要:杂散居地区是良好民族关系的窗口和纽带,对全国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七五”事件给和谐民族关系带来很大冲击。文章分析了“七五”事件发生的深层次,也彰显了在杂散居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迫切性。
      关键词:“七五”事件 民族团结 杂散居地区 民族关系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爆发了“七五”暴力犯罪事件,给新疆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了重大破坏,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探索新疆“七五”事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在民族聚居区和杂散居地区,切实加强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局面,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友好关系,有利于实现“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目标,对其他民族地区也具有影响、辐射、示范和窗口性的作用。
      一、“七五”事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1、历史根源
      新疆地处我国的西部边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新疆的民族关系与其他自治区的民族关系相比,有其特殊的复杂性。新疆各民族之间交往过程中民族身份的认同非常强烈。“七五”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精心策划和组织的一起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新疆在历史上就有少数民族分裂分子搞破坏祖国统一的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大突厥主义”和“大伊斯兰主义”思潮影响,一小撮人试图搞“东突厥斯坦”独立活动,而这种思潮在当代新疆仍有影响。历史上的民族偏见思想,使因为矿山,草场、山林、水源等资源引起的纠纷不断,对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2、国际根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经历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历程,面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抛出“中国威胁论”的观念,以种种方式来对中国施加压力,民族关系成为西方国家进行“西化”、“分化”中国的良好借口。国外的民族分裂分子与国内“三股势力”相互勾结、渗透。在思想上,西方国家对中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成员进行渗透,动辄以人权问题来调拨中国的民族关系;在资金上,西方国家用各种方式支持民族分裂势力制造各种破坏民族关系的事件、散布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友好的言论;西方国家还利用宗教极端势力来破坏中国的民族关系,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新疆与中亚多个国家接壤,无论是族源还是信仰,都与临近的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境外宗教极端势力往往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
      3、国内根源
      改革开放以来,高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发展中的问题,新疆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的爆发,也是导致“七五”事件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47个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在社会转型期内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传统农牧业的困窘迫使新疆的农牧民从小农生产转向市场经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农民,对于农民工大潮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城市民族工作的管理出现严重的滞后性,不适应当前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另外,国内部分干部群众丧失警惕,政策手段单一,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和发生的矛盾注意不够,忽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
      4、哲学思考:偶然和必然
      “六二六”韶关事件是“七五”事件的导火索,是影响民族团结的“偶发事件”,类似的小事倘若处理不当,必然造成大的事件。民族分裂分子借助这种偶然性事件,利用“民族”和“宗教”因素搞分裂,试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七五”暴力事件展露了境外“疆独”势力从事分裂活动的新的手法:从某一桩确实发生了的某一小范围冲突开始,如广东韶关维汉工人群体治安冲突,借题发挥,解读成“民族仇杀”,制造被压迫被压制的假象,动员维吾尔族居民“自发”性暴力示威行动,形成“多点引爆、集体发作”的暴力性骚乱,然后,进一步的暴力被平息后,把平息的暴力解读成进一步的压迫和压制,再次引发更多的人参与暴力抗争,直到进入“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全面战争”事态。境外“三股势力”妄称警察开枪镇压和平示威者,发动其境外追随者在我使领馆前示威或游行,不断制造新的新闻。1鉴于此,对于偶发性事件,一定要及时解决,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偶发事件扩大为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1、民族团结的内涵
      民族团结,就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特征。
      2、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结束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分裂和混乱的局面。毛泽东指出:“国家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认为,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江泽民总结了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备受分裂和战乱之苦,深刻指出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国家分裂、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国运衰败、人们遭殃。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认为,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指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
      3、民族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实践意义
      当前杂散居地区还有不少群众甚至是党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理论了解不够,对民族知识和宗教知识认识不清楚,这反映出在杂散居地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政策法规等宣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1)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一系列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凸显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风俗不了解,导致不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事件时有发生。比如:目前,在全国大多数省份的大学里尚没有清真餐厅,没有清真食品,给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有些报刊登载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十分禁忌的信息和报道;有些地方宗教场所不够健全和完善,影响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3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融入城市社会的程度较低,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事情常常采取极端的方式;少数人文化程度较低,观念比较落后,不习惯受社会公德约束;汉语水平较差,不愿意和外面世界交往,人际交流狭窄,信息闭塞,封闭意识强,很少有时间看书、看报、听广播,容易受到流言蜚语的影响,容易受到“三股势力”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影响民族团结。
      (2)“三股势力”抬头,民族问题长期化、复杂化、国际化倾向
      随着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民族问题也处于矛盾凸显期,“三股势力”有抬头的倾向。民族分裂主义以制造恐怖活动,挑起武装冲突,制造民族分裂,破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目的。4我们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倾向,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族人民大团结。
      解决好民族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民族间的差异存在,就可能产生民族矛盾和纠纷,必须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重要性和长期性。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同一民族跨境、跨省而居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同或相近的历史、血缘、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共同的语言,使同一民族相互保持着天然联系,具有统一的民族认同感,境内外的任何一部分同胞发生任何事情,都会牵动整个民族的心。5这种凝聚力对民族团结有着重要影响,使得民族问题容易出现国际化的趋势。

    推荐访问:散居 深层次 民族团结 七五 意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