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两条新思绪,十年迥异途

    时间:2021-06-09 20:01: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2004年,龚永辉教授的《可否引入分形思想》和马戎教授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相继发表,代表着两位作者对民族理论仿苏成分脱离我国实际的共同忧思;后者引发了“去政治化”思潮,也引发了延绵十年的大争论;前者默默推动本职所在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取得了精准“滴灌”的分形建导成效。十年之后,马教授和龚教授又相继发表文章并形成对话,展现了两条求新路径的巨大差异:一个在包容转换中螺旋提升,且与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实现无缝对接;一个在跨越意识形态失利之后,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奥秘就在思维方法上的分形与整形之差。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治;分形
      【作者】郭亮,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D6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5)01-0039-010
      TWO NEW TRAINS OF THOUGHT AND TWO DIFFERENT
      ROUTES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Comparison of Creative Thinking in National Theory
      Guo Liang
      Abstract:
      The successional publication of two articles, ie. ‘whether shall we introduce fractal thought’ by professor Gong Yonghui and ‘new thinking in understanding national relations’ by professor Ma Rong in 2004 represented the two authors` common concern on component imitating the Soviet Union in national theory which breaks away from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The latter led to a“de-politicization”trend of thought, and provoked a debate over the last ten years. The former promoted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in department where he works silently, and obtained facilitation effect of the accurate“drip irrigation”. After ten years, Professor Ma and Professor Gong publish articles successionally and spread a dialogue that exposes the va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new paths. The first one is a spiral promotion in the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docking with the spirit of central ethnic work conference seamlessly. The other falls into the predicament of the paradox after the defeat of crossing the ideology. The very reason lies in different thinking between the fractal and integrated dimension.
      Key Words: national theory; ethnic politics; fractal
      2004年,中国民族问题理论研究领域相继出现两篇颇有新意的文章:一篇是《广西民族研究》当年第1期发表的《可否引入分形思想——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与创新的一点思考》(以下简称《思想》),[1]一篇是《北京大学学报》同年第6期发表的《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去政治化”》(以下简称《思路》)。[2]两篇文章的“新”与“思”,都在于借助他山之石来攻民族理论政策之玉;而所谓“山”“石”“玉”各不相同,“攻略”亦不同。故其新思内涵、影响效果与价值意义迥然各异。2014年,两文作者又分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在《关于当前民族政策的反思——在“凤凰大学问沙龙”第三期的演讲》(以下简称《反思》)[3]和《从根子上反思民族政策必须下足格致功夫——中国梦与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理论研究系列之三》(以下简称《功夫》)[4]中形成对话,凸显了十年一贯的“新”“思”两异脉络,同时也基本反映了双方思想走势。本文从两条新思绪的发轫环节入手,追述围绕《思路》展开的争鸣,介绍沿着《思想》探索的成效,并结合《功夫》与《反思》的对话略抒浅见,以期民族理论与后现代思维的联通,从而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永续创新。
      一、《思想》和《思路》始于对仿苏理论的共同忧思
      《思想》和《思路》的发表处于同一历史背景,即我国的民族理论学科建设远远落后于民族社会发展形势,民族理论与民族政治研究亟须创新。两位学者在各自的文中表达了同样的忧思。
      《思想》的作者龚永辉教授结合在民族院校讲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体会,将这一时期概括为该门课程史上的“三难”时期,并在后来的著述中具体追述“教纲之难”“教材之难”和“教学之难”的历史记忆。[5]3龚教授认为,这种“三难”的原因,在于民族领域“理论、政策两张皮”——虽然从毛泽东民族政策思想开始,民族制度设计、民族工作实践的路线、方针、政策总体上切合中国实际,但在民族原理上还未脱离苏联——斯大林模式,因而事实上缺乏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6]在质疑传统民族理论仿苏话语这一点上,《思路》作者马戎教授也有同样的看法。马教授指出: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在报刊和讲堂上宣讲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介绍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介绍列宁的“论民族自决权”,这样宣讲和教育的结果就使包括汉族在内的国民把对“民族”的认识定位于56个民族,而不是包含所有中国人的“中华民族”,并把现代政治观念的“民族”意识介绍给各“民族”的知识分子与民众。马教授还结合近年来各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强化的趋势强调,一些人的“民族意识”具体体现在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四条内容完全相符。[7]

    推荐访问:两条 迥异 思绪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