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先秦“采风”制度的参与意蕴及其对当前社会治理的启示分析

    时间:2021-06-07 16:02: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国的轴心时代,彼时发达的“采风”制度开启了后代民意采纳制度的先河。“采风”制度浓厚的民众参与意蕴,促进了夏商周三代得以在邦国林立的先秦社会脱颖而出,建立三代政治。研究先秦“采风”制度及其参与意蕴,探究中华文明突破期的政治实践并加以理论化,可给予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某些启示。
      关键词:“采风” 制度 参与 社会治理
      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动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变革成为新时期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治理的核心内涵是多元、参与,那么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问题就再一次摆在我们面前。实际上, 主体、参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永恒课题,人类历史的演进就是各主体在政治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场景。这种图景自然逃不过思想家的慧眼,在西方,从古希腊雅典的公民参与到中世纪封建贵族主导的政治参与再到近世启蒙运动之后更广大群体的民众参与;在中国,则最早的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先秦“采风”制度将超大规模的群众主体纳入政治参与的范畴,当时的统治者以其“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把广泛的民众意愿作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标准。探寻先秦“采风”制度及其精神意蕴,可给予当下的社会治理重要的启示。
      一、“采风”制度是什么
      言及“采风”二字,我们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可听到采风一词。但是,先秦采风之制与今天的采风却有本质区别。 欲知“采风”的含义,须先理解“风”的含义。“风”先秦时期已经有确切含义。风,讽也,即用委婉含蓄的言辞进行劝谏。《毛诗序》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由此,以“风”传达意见不是一种单向度的活动,而是具有交互性的沟通活动。通过“风”来劝谏、沟通在先秦社会非常普遍的意义。关于采风制度的研究多出现在文学界,政治学、行政学领域鲜有听闻。目前文学界多把采风制度与群众文学的起源连在一起来看。其实在中华文明初期的先秦社会,采风制度应该更接近于一种处理共同体社会关系的政治或行政制度,这样也更加符合文明初期制度的朴素本真性。先秦时期,统治者通过献诗之制和采诗之制,收集贵族和普通民众对政治、社会的观点和看法,以便“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师况之言:“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卿置侧室……以相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自王以下,各由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侮,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循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汉人将这种行为统称为“采风”制度。由此可见,“采风”制度是一种改善政治的制度,且这种改善是通过普遍的社会主体参与,即统治者收集吸纳“风”、贵族“献风”、普通民众加入“采风”来共同参与以达成政治改善的目的。那么说来,采风制度是一种民意收集吸纳制度,并有浓厚的民众政治参与意蕴。
      史书记载,汉代也存在采风制度,汉武帝复兴“乐府”制度的标志就是设立“采风”制度。汉代采风制度意味已经与先秦采风制度的政治意义大相径庭了。从政治意义上讲,采风制度在君主专制的汉帝国只不过一种单向度的舆论检查制度,民众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作为一个社会主体独立的参与政治。“采风”活动是此时已成为专制君主的独角戏。唐代时亦设立采风制度,但也不能语与先秦时期了。从白居易的《采诗官》一诗,大致可窥见“采风”制度在秦帝国以后历史宿命了。
      二、“采风”制度的参与意涵
      政治参与的含义是“一般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从亨廷顿对于政治的界说来看,“采风”制度拥有浓厚的参与意蕴。民意表达和民意吸纳是民众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先秦的一种民意采集制度,“采风”制度包含了浓厚的政治参与精神。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它由原始社会发展而来,因此,此種政治参与所体现的民主精神更多的是从原始民主制中的政治参与发展而来。历史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制度由历史演变而来,所以相对稳定,不易改变。”在前文书行政的先秦时代,国土面积辽阔,通信技术的落后无疑使这种空间显得更加巨大。因此,民众的种种意愿几乎都通过“采风”制度传达给权力阶层。通过“采风”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并传递给决策者,以影响政治共同体,是普通民众仅有的政治参与方式。“采风”制度之下,先秦民众究竟拥有怎样的政治参与权力呢?
      言论自由是这种政治参与的首要特征。民众可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皆可畅所欲言的表达,自然的美景、人生的苦辣酸甜、官员的腐败、统治阶层的无能等无所不包。《诗经》中包罗万象的记载皆为各个阶层的民众自由言论的产物。《左传·宣公二年》记载的《宋城者讴》是民众通过“采风”讽刺当权者无能的事例。宋国大夫华元打了败仗,回来后主持筑城工作。他乘车巡视工地时,筑城的工匠们作歌谣讽刺他:“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于思,于思,弃甲复来。”华元使自己付陪乘作答:“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工匠们又说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自觉无趣味,回复说:“去之!夫其口众我寡。”商周政体研究最后溜之大吉。两千年前的这场官民对歌言辨被收入官方文献中,表明那时的民众对于在表达政治观点中的自由程度之高,他们不必担忧此番言论会犯太岁,引起政治上的迫害。
      平等是通过“采风”行为参与社会政治的原则。社会等级是文明社会的正常秩序现象,先秦社会主体有贵族和平民两个等级。等级身份给予贵族阶层一定的劳动豁免权,但是在拥有政治参与权力方面却与平民阶层无贰。平民和贵族皆可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自由发表政治观点。贵族凭借其与政治权力的空间接近性,通过献风之制表达自身的政治观点。 《小雅·巷伯》中讲述了一个名为“孟子”的贵族,献风于统治者要远离身边的佞臣小人,说到:“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平民阶层通过“采风”之制亦可表达自己的观点思考,或言其伤,或言其志,或言社会的风俗习气。为了提高平民阶层政治表达的能力和积极性。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的配套机制,比如“采风”活动中设置了一定的教育培训内容,提高平民阶层的表达能力;比如为提高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在赋予“采风”活动一定的人才选拔功能,让有才能的平民加入并参与的政权组织当中。秦帝国以后的历代中国王朝存续时间几乎全都不超过200年,而先秦王朝则各个都拥有几百年的长时期统治,这大概“采风”制度所体现的民主参与精神及政权开放性分不开吧。

    推荐访问:意蕴 先秦 采风 其对 治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