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新媒体空间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

    时间:2021-06-02 16:01: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以“交互性”为支配逻辑的新媒体空间中,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呈现为支配性、协商性和抵抗性三维图景。从“认知—阐释”、“信仰—价值”和“行动—策略”三层内在结构来看,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逻辑是自主自觉的生成逻辑。因此,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建构路径,可从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和加强舆论的顶层设计等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新媒体 政党主导意识形态 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①党主导意识形态,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是随着新媒体与全球化的融合,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权威受到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使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获得广泛的认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新媒体空间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三维图景
      新媒体是以数字媒体为核心,以数字性、融合性、交互性、超文本性和虚拟性为本质特征的新技术架构。新媒体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形塑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空间,从而影响受众对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总体看来,在以“交互性”为支配逻辑的新媒体空间中,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呈现为下列三维图景:
      其一,支配性的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在这一图景中,政党主导意识形态占支配性地位,形塑了受众的集体意志。即是说,政党主导意识形态发挥了政治合法化功能,政治权力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从受众的认知、价值观、信仰等理念层面获得认可和支持。按照葛兰西的划分,政党领导权力有三种组成方式:一是通过强制力实现绝对支配;二是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三是文化合法性的建构。只有当领导权渗透到第三个层面时,它才能使人们自觉遵循统治者的支配逻辑。葛兰西提供的理论图式对于分析新媒体空间的意识形态领导权仍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尽管新媒体构筑的虚拟社会具有强异质性和弱关联性,虚拟社会孕育的文化认同也较少受到历史和地域的限制,但它仍是基于成员认知过程的集体意志,其发展基础仍是社会互动。只是不同于传统的点对面、一对多以及作者与受众的互动模式,新媒体的“用户中心”和“自媒体”交互性模式,使得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传播内容,可对信息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并赋予新诠释。总之,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支配权力,是通过受众与政党之间的价值同一性实现的。
      其二,协商性的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所谓协商性认同,指的是受众与政党的意识形态处于矛盾的商议过程。受众一方面认同意识形态的权威,另一方面试图产生自己的话语规则。依据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经历政党编码和受众解码的过程。由于编码和解码依据的知识框架不同,各自产生一种意义结构。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被传播不等于被接受,因为传播者的意义结构并不相等于受众的意义结构,从而产生“理解但不接受”、“传播但无法传通”的现象。正如麦奎尔所言:“媒介通过意义的建构产生具影响力的效果,这些建构通过系统的方式提供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意义以协商的形式为基础与个人的意义结构相结合,这些通常受到受众先前集体认同的影响。”②这种协商性的认同立场在新媒体空间变得更为普遍,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力量的崛起,利益主体多元化,受众与政党的利益追求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体的交互性提供了受众与政党沟通的渠道,有助于受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和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从而对政党主导意识形态产生协商性认同。
      其三,抵抗性的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与支配性的完全认同、协商性的部分认同不一样,抵抗性认同是对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彻底抗拒。这是西方意识形态霸权与我国新媒体“软权力”联姻的产物,可从两个方面来解释:第一,新媒体不仅能控制人的思想,还能渗入人的心理结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一种“软权力”。新媒体的资本结构、运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市场化,使得新媒体“软权力”呈现为三个发展趋势:服从于政党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新媒体,批判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第四权力”新媒体,与各种群体保持相互信任的“意识形态中立性”新媒体。其中,“第四权力”新媒体是对政党主导意识形态产生抵抗性认同的温床。第二,西方发达国家掌握全球媒介话语权,借助于信息势差试图诋毁、动摇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尤其是“第四权力”新媒体与西方意识形态霸权的融合,更是加剧对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抵抗。具体表现为“去意识形态化”、“普世价值论”、“弱意识形态化”等各种思潮泛滥。由于新媒体不受时空局限,使得意识形态认同更具流动性和动态性,从而对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自治性和稳定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
      新媒体空间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逻辑
      从新媒体空间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复杂图景来看,新媒体的技术范式是“塑造”而不是“决定”,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新媒体具有重新构造意识形态的功能,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传送者“传递”的,同时也是受众“生产”的。依据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可以把新媒体空间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同的生成逻辑划分为三层内在架构。
      第一,政党主导意识形态“认知—阐释”层面的认同逻辑。“认知—阐释”层面是基础层面,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和政策措施的合理解释和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知—阐释”层面,主要体现为“两个否定”、“中国梦”阐释机制等治国理政方略的总体认识、判断及观点,重塑改革和发展话语。在新媒体空间,这一层面的认同逻辑体现为:其一,基于中心路径的认同;新媒体通过“议程设置效果”和“框架效果”影响受众的认知,使受众能动地形成对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同。所谓“议程设置效果”的经典表述,就是“媒体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能决定人们想什么”。而“框架效果”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则是表明新媒体能够塑造受众对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理解。其二,基于边缘路径的认同;边缘路径并不需要受众积极审视信息,而是基于简单线索就能消极接受信息。当受众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时,说服性的意识形态议题可以通过边缘路径发挥作用。无论是中心路径还是边缘路径,都能形成政党主导意识形态的“认知—阐释”层面的认同,从而使思想的逻辑转换为统治的逻辑。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政党 主导 认同 媒体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