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西式管理的差异\交融及路径选择

    时间:2021-05-31 12:03: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管理国际化的挑战:
      摘要:西方管理思想自国际化进程以来就不断影响中国,面对全球一体化趋势和管理本土化应用需要,中国开始把眼光投到蕴含管理思想的传统文化上,由此引起了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的应用上的争论。本文纵观中西式管理发展史,提炼中西式管理差异,把握中西式管理的交融趋势,最后总结中国式管理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中国式管理西方管理融合
      
      西方科学管理理论一度风靡中国,但这些管理理论在中国大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近期法国出现了要以法国本土化来抗击所谓文化多元主义的国际化浪潮;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承认多元化的国际文化在德国的失败,倡导德国新移民要学习德国文化,适应德国的生活方式。由于中西方在种族起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对比性的文化差异,最突出的是表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上,对人们现代生活、企业管理等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由此形成的中西式管理差异着重体现在“和谐管理”与“竞争管理”、“粗放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的不同选择上。中西方管理思想与方法在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深,经济发展在全球开始企图形成一种范式时,管理的深层次融合或分歧开始体现出来。管理的国际化选择何去何从?人固有两只眼睛,但只能看一个方向,中式、西式究竟以那一个为主?由此,也展开本文对中西式管理的进一步研究。
      
      一、中式: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回顾
      
      中华民族在其5000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了众多管理方面的智慧结晶。先是先秦时期的管理思想,此时管理思想主要来自儒家、道家、法家的管理思想。儒家代表的有孔子的“贵和”管理思想,认为管理关键在于“举贤才”,需选拔正直的人进行管理。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以“无为”为管理思想准则,即人的行为及其指导思想应顺应自然的要求,不随意地蛮干,主张“有无相生,以退为进,欲夺故予”的辩证的管理思想等。
      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等,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人才的任用,提倡“任人惟贤”的管理思想。此还有墨家、商家、兵家等在各自领域的管理思想,共同构成了先秦时期丰富的管理思想体系。秦汉时期至宋元中期的管理思想,代表有李斯、曹操、王安石等人提出的管理思想,此时儒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李斯的注重人才的思想,曹操在各方面的决策思想和后勤管理思想,人才管理思想等都是儒家、道家管理思想的继承。到明清时期的管理思想表现为儒家的“贵人”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如张居正实施“考试法”的改革措施。而经济管理思想、军事管理思想等也逐步完善,如康熙的“仁者无敌,此是王道”是传承儒家 “仁治”管理思想。
      
      二、西式: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回顾
      
      纵观西方近百年来的管理思想发展,其大致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文化知识管理阶段的发展轨迹。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20 世纪初,其代表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同期法约尔从组织层面研究得出“一般管理理论”,而韦伯则侧重于从社会层面研究得出“行政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始于 20 世纪30 年代,以“人力资源理论”的形式广泛应用于各种管理活动,其代表是奠定“人际关系理论”的梅奥。“霍桑实验”之后“人力资源理论”得以深入发展。行为科学学派以人类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其中管理程序学派视管理为相互联系的职能活动,决策理论学派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将管理活动决策化,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经验主义学派分别强调了联系的观点、变化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到 20世纪 80年代初,“文化人”假设的管理新思潮涌现,倡导文化管理和知识管理,管理目标是追求综合效益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即文化知识管理阶段,主要理论有企业文化管理、Z理论、学习型组织和公司再造理论。
      
      三、对比:中西方管理差异体现
      
      (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与“有为才有位,位为相匹配”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代表,是指没有违背规律办事的意思。“无为而治”被看作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要求人们淡化功业欲望,提倡功德观念,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精神境界。无论是“为”还是“不为”,都要做到不偏不倚,不温不火,从而使得事情“顺道”发展,强调“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西方由于其重功利,崇尚竞争,故在管理风格上强调“有为”,“有为才有位,位为相匹配”。重视领导者、管理人的知识、才能、业绩,这样也就有了财富崇拜、业绩崇拜。为体现财富和业绩竞争的结果,出现了重法治、权利分配、层级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处处表现出领导者的作用和影响的管理思想。
      (二)“和合至上”与“竞争为先”
      “和合”是指和谐与合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思维方式的根本特点。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在国家社会的管理上必须要与自然规律相适应,实现人类行为与大自然的规律同步共振,与自然圆融和谐地发展;其次是人与人的和谐,强调一个组织里要使上下和谐,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以“合作”取得,而不是靠完全的竞争来获取。西方由于其“天人相分”的根本文化特质决定了其在管理上的基本原则是把所要研究的事物或过程分解成各个部分,倾向于孤立地研究事物的某一部分。在追求利益方面,现代西方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对外,都是以竞争作为发展的根本战略指导和主要的盈利手段的;对内,公司的等级控制制度、业绩导向型管理等都体现着竞争的气息。
      (三)“抽象式管理”与“精细化管理”
      中国的粗放管理方式既由于过多地从整体的思路出发去研究问题就容易忽略对细节部分的考量,也由于中国的文化对事物的描述用词倾向于含糊、笼统地陈述,加之中国人重人情,管理中就会经常出现“大概”等描述语。西方的精细化管理与其“天人相分”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而实际展现在管理上是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的,分解现场工作工人的动作提出流水线生产的生产方式;再到戴明的质量管理,从影响质量的各方面入手去改善服务、提高质量、实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四、路线:中西式管理的融合之道
      
      (一)竞争与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耶鲁管理学院拜瑞·J·内勒巴夫和哈佛商学院亚当·M·布兰登勃格首次提出了竞争合作的管理思想:“创造价值是一个合作过程,而攫取价值自然要通过竞争,这一过程不能孤军奋战,必须要相互依靠。企业就是要与顾客、供应商、雇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这与中国的向来推崇的“和合”管理无疑是走到一块了,两者都提倡要去其他群体合作来实现双赢,获取长远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依靠单独的力量去为短暂的目前的利益竞争到体无完肤,体现中西方的管理在追求长远利益的方式上开始走向共识。
      (二)粗放与精细
      虽然中国的管理处于粗放型形态,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使得中国开始审视粗放型管理的弊端,并向精细化管理管理方向转变。我国的经济正从粗放型的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而在企业管理领域更是要转型升级。我国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提出的“精细管理工程”,指企业按照“五精四细”的思路与方法,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精细化改造的工程;现在中国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企业也不乏少数,如中国电信、伊利牛奶等,相信随着精细化管理的实效在经济发展中凸显出其作用时,中国的管理正逐步与西方已形成科学管理体系的精细化管理是融合在一起的。
      
      五、启示
      
      不管管理将发展成一个怎样的模式,是否中西合体抑或背向走得更远,管理国际化比我们的想象都要复杂得多,而我们要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自己的管理方式。就中国式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西方管理在本国的水土不服情况,本文提出三点中国式管理的选择路径建议:首先,发展中国式管理强调“实践导向的拿来主义”,拿来的东西是否能用,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其次,发展中国式管理需要“结果导向的知行合一”;最后,构建“量化导向的精细化”中国式管理。
      
      参考文献:
      ①高玉娟,王龙建.浅析中国式管理的“中”“合”“和”之道[J].科学教育家,2008(4):169—170
      ②黄如金. 中国式管理的灵魂[J].管理理论前沿,2008(18):60—68
      ③文树勋,郭毅夫.中国式管理的创建与发展方向展望[J].企业研究,2007(7):19—21
      ④张瑞敏. 中国式管理三个终极难题[J].中国企业家,2009(12):35—37
      ⑤何伟强,江帆.论西方管理思想发展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倾向[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37—40
      ⑥施宙,张永风,王茗.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09(2):146—147
      (邱伟年, 1971年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蒋雪, 1988年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李燕娜, 1988年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学士)

    推荐访问:交融 路径 差异 选择 管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