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进一步深化第一次反“围剿”史的研究

    时间:2021-05-27 20:01: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80年前的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一个重大的胜利。在这之前,红军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在井冈山时期曾几次打破敌人的“会剿”,但无论是面对的敌人数量,还是战斗的规模,都是不能和第一次反“围剿”相比的。当时,十多万国民党军队①,分多路向红一方面军和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展开进攻,妄图一举歼灭刚刚组建不久的红一方面军。而红一方面军仅仅约四万人,敌众我寡,而且缺乏组织大规模战役的经验,要想打破敌人的“围剿”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从1930年12月30日到1931年1月3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领导下,五天之内接连打了两个大胜仗,取得龙冈大捷和东韶大捷,歼灭敌第十八师两个旅和一个师部,以及敌第五十师的一半,共歼敌13000余人,缴获各种武器12000余件,并活捉敌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一举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这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胜利。从敌军数量之多、战斗规模之大和红军胜利之大来说,这次反“围剿”都是从红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是非常了不起的。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1931年2月通过的《中央给中国红军及各级党部训令》中所指出的:这是红军一、三集团军即红一方面军和江西劳动群众,取得的一个“出人意外的结果”,是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史上写下的“新的光荣的一页”②。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对于鼓舞红军官兵和根据地人民的革命斗志,积累反“围剿”战争的经验,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从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以后,逐步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到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终于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据地,随后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具有关键的作用。如果这次“围剿”不能打破,刚组建不久的红一方面军就会遭到严重挫折,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就可能会丧失,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就无从谈起。正是由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官兵和根据地群众的士气,积累了反“围剿”战争的经验,才接连取得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从而使中央革命根据地最终得以形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得以建立。
      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对于毛泽东战略战术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朱德就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在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红军的战略战术逐步地向带有游击战性质的运动战转变。在第一次反“围剿”过程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其实质就是利用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进行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正是在这些战略战术的指导下,才顺利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巨大胜利,红军也完成了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到第三次反“围剿”,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基本形成。
      因此,无论在中共历史还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第一次反“围剿”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现在,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已经过去了80年。但是,它仍然在激励着我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革命传统,得到很多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应该学习毛泽东等红军领导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在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围剿”时,中共六届三中全会纠正李立三“左”倾错误的精神还没有传达到红一方面军,有的同志还主张按照原来的方针,去攻打南昌和九江等中心城市,进到白色区域去消灭敌人,或者在袁水流域消灭敌人,然后乘胜进取南昌和九江。如果真的这么办,第一次“围剿”就很难打破,红一方面军可能受到严重的损失。与这些同志不同,毛泽东在罗坊会议上,认真地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认为要打破敌人的“围剿”,就必须把敌人引到地形好、群众条件好的根据地中心地带,依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广大群众的支援,于是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在打击的主要方向和时机上,毛泽东也是完全从实际出发,恰当地选择先打张师,后打谭师,从而一举歼灭敌人一个半师,成功地打破了敌人的“围剿”。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要学习毛泽东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其实,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实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种精神,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在这方面,永丰有着很好的传统。例如我在永丰工作时,有的同志告诉我,1958年“大跃进”时,很多地方搞浮夸,结果在三年困难时期饿死很多人。而当时的永丰县委书记张国立同志,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他虽然在后来的反“右倾”运动中受到批判,但永丰没有饿死一个人,大肥猪在街上到处跑,康克清同志来永丰时还踩了一脚猪屎。现在,我们仍然需要从第一次反“围剿”中学习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精神。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做好我们的各项工作。
      第二,应该学习广大红军官兵勇猛顽强、不怕牺牲、不伯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1930年12月27、28日,红一方面军还在宁都的小布,准备伏击敌第五十师。29日,才抵达永丰县的君埠和上、下固一带。这天晚上,当红一方面军总部得知敌第十八师进驻龙冈以后,立即下达了龙冈作战的命令,各路红军疾驰几十里,迅速占领龙冈周围地区。当时,敌军的装备远远优于红军,可是战斗打响以后,红军战士凭借勇猛顽强的精神,不到一天,就全歼了装备精良的敌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紧接着,各路红军又赶到宁都的东韶,于1931年1月3日歼灭敌第五十师一半。在这五六天的时间之中,红军往返于宁都和永丰之间,可以说是一边行军,一边战斗。如果没有红军广大官兵这种勇猛顽强、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即使红军总部制定出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也是不能取得这次反“围剿”的胜利的。现在虽然早已经是和平年代,但仍然面临着各种困难,需要发扬红军官兵的这种精神和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第三,应该学习根据地广大群众齐心协力、积极支援红军、配合作战的精神。为了取得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根据地人民普遍实行坚壁清野,严密封锁消息,积极阻敌扰敌,使敌人不但吃的无着落,给养严重缺乏,而且成了瞎子聋子,对红军情况一无所知,还时时受骚扰,处处被伏击,被搞得疲惫不堪,战斗力大大减弱。敌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敌五十师师长谭道源就说:“到赤区作战是黑漆一团,如同在敌国一样③。”国民政府战史会编的这次战役情况中也说,这次“围剿”在兵力与部置上,本无不足及欠善之缺憾,然张谭两部卒均遭挫者,实因赤区组织严密,不易探悉情况,又“以坚壁清野,使我行动迟缓,且各部队或因给养而停前进,或因地形而失联络”,致一部遇战,“他部莫援,遂为各个击破”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援和密切配合,在反第一次“围剿”中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可以说,各级党组织、政权机构、地方武装和广大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是第一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仅仅依靠红军作战,这次战役也是不容易取得胜利的。革命战争要靠群众,现代化建设也要靠群众。深刻认识广大群众的重大作用,处处依靠群众,这是第一次反“围剿”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迪。
      对于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现在已经发表了很多回忆录和研究文章。特别是永丰县党史办的同志们,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作了大量的调查访问,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并举办了展览,写了很多研究文章。这次会议上发的《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史料选编》,可以说是截止目前最全面的第一次反“围剿”史料集。对于第一次反“围剿”战役本身,可以说已经研究得比较充分了。但是,对于第一次反“围剿”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需要继续深化和努力。

    推荐访问:围剿 深化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