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堑壕、坦克与突击群

    时间:2021-05-25 04:01: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14年马恩河会战的谢幕,宣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上唯一一次大规模运动性会战的结束。此后数年间,双方均依靠一条由英吉利海峡延伸至瑞士边境的堑壕战线对峙厮杀!由于武器火力的强横和野战筑垒工事的完善,防御在这个时候成为了压倒攻击的战争样式:机枪、火炮、铁镐和铁丝网使进攻一方经常尸横遍野而一无所获,许多会战动辄数十万人员伤亡所能换来的只是敌军防线的略微后移。无怪乎英军、法军和德军一起在堑壕里哀嚎:“我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根本就不是战争!”为了打破战场上的僵局、恢复作战的机动性,战争双方都在冥思苦想。然而,经过长期的思考与酝酿,面对同样的僵局,双方用以打破堑壕战僵局的对策却截然不同。
    富勒在其《1919计划》中用于突破的重型坦克
    艺术家笔下的A7V

      该死的堑壕
      “日子一天天过去,对时间的消逝已经麻木,进攻、防御、反击交替,尸体在堑壕间如山丘般隆起。”这是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著《西线无战事》中的片段,它再现了吞噬无数生命的堑壕战景象。然而,在大战刚启的马恩河战役时,事情还不是这个样子——最初的战斗仍是地道的运动战和进攻战,交战双方都是如此。当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六强中的5个强国(法、英、俄、德和奥匈帝国)作为协约国和同盟国成员,都把他们长期准备的作战动员计划付诸实施(意大利保持中立,钻了同盟国条约的空子,拒绝与德国和奥匈帝国联合,否则必须对英国宣战)。这些计划没有任何一个是基于长期消耗战的设想,而都将克敌制胜的法宝押在了速战速决的进攻-运动战上。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在1897年提出名为“施里芬”的作战计划,假设大战爆发后,法国联合俄国东西夹击德国,但俄国完成军队动员至少需要40天,德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快速投入重兵(97个师,占全部军力的九成)展开对法作战,其中79个师(约120万人)组成右翼集团,沿海岸线经比利时直插法国北部,占领巴黎,继而迂回东北,与左翼集团(9个师)和中路集团(9个师)夹击歼灭法军主力于法德边境地带。“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极端削弱德军左翼集团,使右翼获得最大可用兵力,发动最大强度的攻击,在俄国正式出兵参战前覆灭法国。
    1915年的英军堑壕结构

      与雄心勃勃的“施里芬”计划相比,法国的17号计划显得更加一厢情愿。法军统帅霞飞毫无根据地认为法军实力已经强于德军,一门心思地把主力摆在东北国境线上,妄想迅速东进,一路打到柏林。所以,1914年“8月炮火”响起时,各方都乐观地认为,决定性的西线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德军与英、法满心希望通过大规模机动迂回取得决定性胜利,结果两个自信满满的对手就这样在互相进攻中剧烈地撞到了一起。1914年9月4日,法军侦察机发现克鲁格的部队从巴黎东北擦过,由西向东移动。巴黎城防司令加利埃尼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了,“绕开巴黎的德国人把自己的侧翼送给了我们”,他决定尽快对德军暴露的右翼展开侧击。加利埃尼将自己的部署电告霞飞,并建议在德国第1集团军必经的巴黎东郊马恩河进行一次会战。9月5日,克鲁格的德国第1集团军在向第2集团军靠拢的过程中,遭到法国第6集团军的阻击,双方发生激烈交战。就在德国第1集团军和法国第6集团军打得难解难分之际,法国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的6个师突然于9月6日凌晨在马恩河北岸发起全线反攻——几万名法国士兵推着上千门1897年型75毫米速射野战炮向德国人反扑了过来……结果,在如注的弹雨中,德国第1、2集团军先后崩溃,德军战前制定的速胜计划被粉碎,法国人则保住了巴黎避免了军事上的全面崩溃,重新组织起了一条新的防线。
    法国军方高层公开表示,如果把堑壕搞得太过“舒适”,士兵们就不情愿冲锋了

      在马恩河会战后,英、法联军的反攻也在德军埃纳河仓促构筑的堑壕防线前趋于停止。此后,双方都力图通过“奔向大海”迂回包围对手,结果是双方都开始大挖堑壕阻击对手。恩里克·福尔金汉在9月份接替小毛奇,出任德军总参谋长。此人上任伊始就命令把堑壕一直挖到北海边,防备英军在弗兰德地区实施迂回。盟军则朝着另一个方向,把堑壕挖到了瑞土边界。比利时人把守北海段防线,法国防守索姆河至瑞士边界,中段由英军担纲主力。由此,横贯西线战场600英里的巨型堑壕体系成了困扰交战各方4年的噩梦。
    机枪、火炮、铁镐和铁丝网使进攻一方经常尸横遍野而一无所获。为了打破战场上的僵局,恢复作战的机动性,战争双方都在冥思苦想

      从结构上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堑壕体系基本沿袭了美国内战时期的堑壕体系结构,其主要由3种堑壕构成:前沿为火力堑壕,其后为掩护堑壕,连接两道主壕的是之字型交通堑壕。对峙堑壕之间的地带则被称为无人区。无人区通常宽度为91~270米,但在对峙激烈地区,两军相距不过27米(如维米岭地区,在加利波利臭名昭著的“昆宁哨位”,这个死亡距离仅15米),在无人区内布满了绵密的铁丝网。这些烦人的障碍物通常高1米,宽3米。 为了有效对抗火炮,堑壕内还有厚达3~4米的护墙,将堑壕分隔成 6~10米宽的隔离区,壕沟里布满了各种防炮掩体。简单的堑壕不过是在壕沟反斜面有一个土洞,但炮声响过,这些土洞很快演变成更深、更精巧的地下工事。有些防炮洞深入地下10米,内设数室。

    推荐访问:堑壕 突击 坦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