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提升泰州市公众安全感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1-05-17 20:02: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公众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重要标志。提升公众安全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对如何增强公众安全感,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目前还缺少理论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区为例,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以期望能够为这方面的理论、实践发展抛砖引玉。影响该区公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包括直接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仍高位运行;政法队伍建设体系尚待完善;社会舆论的负面效应;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面临新挑战;公众对社会治安的过高期望与社会治安管理的滞后相互矛盾。为此,亟需:进一步提升打击整治水平;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政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正面宣传教育和引导;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社会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责任制;进一步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作;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关键词:公众安全感;犯罪率;矛盾;法治建设
      公众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重要标志。提升公众安全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但如何有效地提升公众安全感,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尤其对于正处在各种矛盾集中凸显的社会转型期的各级政府而言,更是个棘手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区为例,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以期望能够为这方面的理论、实践发展抛砖引玉。
      一、公众安全感理论的发展
      国际社会对公众安全感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西方国家犯罪案件急剧增长,广大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也使得大多数人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而持久的恐惧。正是由于这种恐惧的蔓延,使得人们减少或拒绝向他人提供帮助,社会道德出现滑坡。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考虑并重视犯罪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有形和无形的损害,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社会治安指标评估体系。综合来看,国际社会对公众安全感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对恐惧感的研究。
      我国对公众安全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活动的相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1988年,公众安全感正式纳入理论研究范畴,其标识是《你感觉安全吗?——公众安全感基本理论及调查方法》(1991年出版)的出版。《你感觉安全吗?》一书联系我国公众安全感现状,借鉴国外优秀研究成果,对公众安全感的定义、内涵及外延等做了界定,指出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及构成,并最终形成了公众安全感评价体系,奠定了公众安全感研究的基石。在我国后续有关公众安全感的调查研究中,大多数都是侧重公众安全感的测度方面,或者是单项影响因素对公众安全感的作用。但对如何增强公众安全感,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目前还缺少理论系统的研究。
      《你感觉安全吗?》一书对公众安全感的定义是:公民对社会治安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民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程度的综合心理反映。
      二、泰州市海陵区的总体概况
      该区总面积26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9.75平方公里;实有人口515630人,其中常住人口15.1万户410037人、暂住人口3.3万户105593人,社会闲散青少年3218人、精神病人438人、社区矫正对象362人、安置帮教对象605人、境外来华人员412人。全区共有10个镇(街、园区),73个社区、46个村。有春兰集团、LG集团等大中型企业20家,南师大泰州学院、江苏省泰州中学、海陵区大浦小学等大中小学校48所,温泰小商品市场等大型市场11个、医院4家、网吧72家、公共场所253家、特种行业539家。
      三、影响该区公众安全感的主要因素
      1.直接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仍高位运行
      目前,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总体稳中有降,影响较大的涉黑涉恶案件发生较少,但一些具有广泛社会影响、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案件仍在高位运行,自行车、电动车被盗案件时有发生,同时又出现集资诈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新型侵财性犯罪案件。另外,公共娱乐场所和各类市场迅速发展,而管理措施未能及时跟上,导致违法犯罪和治安问题突出,“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打不绝、屡禁不止。交通管理上,一方面是机动车辆大量增加,管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驾驶者本身技术不过硬,违章行驶、超速超载、交通无序等现象大量存在,致使一些重大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2.政法队伍建设体系尚待完善
      一是政法干警特别是公安民警的配置不足,群众见警率不高,少数街道、社区达不到警力配备要求,制约了社会治安防控水平的提高,成为影响公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二是少数基层政法机关群众意识淡薄,对群众“冷、硬、横、推”, 故意刁难,办事拖拉,办错事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依然存在,这直接影响群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进而影响公众的安全感。三是少数干警特权思想严重,执法不公、执法不文明,个别执法人员法制意识不强,素质不高,在执法中执法不严,办“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执法中不注意方法和态度,甚至行为粗暴。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政法队伍的形象,影响了公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和安全感的客观评价。
      3.社会舆论的负面效应
      近年来,个别媒体为了寻找“卖点”,吸引公众视线,喜欢对政法部门的一些具体案件和少数干警身上出现的不良现象进行造型炒作和绝对化、片面化的宣传,同时,在网络时代,对“弱者”的同情、对社会及官场腐败的痛恨、对高房价和野蛮拆迁的痛恨、对自焚事件的放大、对部分富二代、官二代的不良行为的严重不满都会在类似于微博、博客等这些人人都可以说话的网络媒体平台上出现,经过加工、传播后,就会给公众造成某地区一片黑暗、问题积重难返、前途暗淡无光的印象,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安全感。
      4.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面临新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区的改造步伐加快,在拆迁和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了不少的矛盾纠纷,如被拆迁老百姓与政府、开发商等之间的利益冲突矛盾,加之企业改制、就业保障、城市管理等问题时有出现,处置稍有不当,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另外,由于收入不均,贫富差距较大,造成部分人心理失衡,加之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矛盾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长期缠访闹访,挑动唆使他人集体上访,甚至非法上访、越访,形成上访职业化。此外,非正常死亡等民间纠纷引起的各类矛盾也较为突出。这些使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介入矛盾化解面临着新的挑战,矛盾能否成功化解也成为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之一。

    推荐访问:泰州市 调查研究 安全感 公众 提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