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论“东突”民族分裂与暴恐活动的缘起

    时间:2021-05-07 12:00: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2009年“7·5”事件后,我国恐怖主义活动加速活跃,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等特征。深入探究暴恐犯罪成因十分必要,但当前相关研究工作存在三点不足。为号准“东突”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脉象”并查明“病因”,经过对民族分裂与反分裂史的梳理,详细论证了“东突”势力在新疆生根和活跃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类因素,并进一步得出了“疆独”问题的根源在于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历史、地理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民族认同弱化的结论。
      关键词:犯罪;解释;分裂;恐怖;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7·5”事件后,我国恐怖主义活动民族分裂型,加速活跃,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等特征。2012年,疆内发生暴恐案件190余起,到2017年已明显超出这一数值。“严打暴恐专项行动”自2014年5月开展以来,新疆公安机关虽将99.7%以上的暴恐活动摧毁在了萌芽阶段,但发案数始终居高不下且出现了向内地渗透蔓延,以及境外“东伊运”、IS等恐怖组织积极派遣人员回流和入境,意图发展成员、搭窝建点、实施破坏活动等新情况。为有效打击“三股势力”和预防暴恐犯罪,深入探究犯罪原因十分必要。 然而,当前相关研究工作存在三点不足:第一,文章数、质欠佳。为查找研究我国暴恐犯罪成因的专门文献,笔者以“恐怖”、“成因”、“东突”、“疆独”及相关同义词为条件在中国知网进行了篇名检索,仅找到目标文献4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CSSCI期刊(含扩展版)则无。 第二,归纳不全。犯罪原因具有综合性的特征,致罪因素是一复杂系统,专门文献的成因分析应尽可能多的占有关联信息,缺漏项将造成防控政策制定的偏差。第三,说理不透。虽然总结归纳全面,但论据不充分、说理仍显不透彻,同样将影响政策的制定,带来力度不够的问题。为号准“东突”民族分裂和暴恐活动的“脉象”及查明“病因”,笔者将在梳理相关历史的基础上,就“东突”势力在新疆生根和活跃的原因予以系统的分析,并查找其生发的内核。
      分析和解释犯罪,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内容是“根据经验素材和科学抽象,把握犯罪的特点和规律,分析犯罪原因”。 按照层次高低和视野宽窄,它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犯罪原因解释的旨趣在于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维度分析犯罪产生的原因,着重从大的方面、整体方面把握,更有利于犯罪预防政策的制定。与之相对应,微观的解释则从犯罪人个体的角度探讨犯罪形成的具体过程,着重从小的方面、局部方面把握,例如犯罪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人格、人际关系以及犯罪发生的具体时、空环境等。微观解释更有利于提出可操作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科学的犯罪原因解释是宏、微观的有机结合,但这也是一项系统且浩大的工程。因此,限于篇幅,本文对“东突”民族分裂与暴恐活动成因的分析将从宏观层面展开。这有利于重新审视当前的反恐政策、措施,使之更趋科学和有效。
      二、近现代新疆民族分裂与反分裂史概述
      (一)二十世纪前的历史
      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并不是20世纪90年代,更不是2009年“7·5”事件时才产生的。18、19世纪,民族分裂势力发生过数次对清中央政府的叛乱,分别是:1759年大小和卓叛乱、1820-1828年张格尔叛乱、1830年玉素甫和卓叛乱、1847年七和卓叛乱、1852-1857年倭里汗叛乱,以及1865-1874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挟持和卓后裔布素鲁克入侵带来的叛乱。
      以20世纪为时间节点,将民族分裂与反分裂历史划分为两部分的原因是:20世纪初,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即“双泛主义”)传入新疆,使民族分裂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向其提供了与宗教极端裹挟的机会,从此不再单独“作战”。
      泛伊斯兰主义由阿富汗人哲马鲁丁·阿富汗尼于1857年提出,是基于伊斯蘭教“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教义,即“稳麦”制度(也译作“乌玛”)而提出的全体穆斯林国家和地区实现联合与团结,以组建“联合政府”的形式抵御西方的殖民,并实现伊斯兰宗教及社会的复兴。严格来说,在殖民主义时代背景下,泛伊斯兰主义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是反西方剥削、压迫的有力举措。然而,泛伊斯兰主义很快便被一些国家利用和改造,成为其谋私乃至分裂他国的理论工具,这一点应当予以彻底否定。泛突厥主义于19世纪80年代兴起于沙俄统治时期的克里米亚半岛,由鞑靼人加斯普林斯基提出。其实质是针对沙俄强制推行的民族同化政策,主张通过“语言、思想、行动”三统一来团结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所谓的突厥族的国家。泛突厥主义的初衷是作为抵制沙俄民族沙文主义的工具,但它同时也罔顾既有的国家与民族边界,成为了“麻烦”的制造者,有非正义的一面。
      20世纪前,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主要由封建贵族、宗教领袖等上层人士构成。20世纪初“双泛主义”传入后,在迅速影响宗教人士和民族精英,加重其中一部分人的分裂思想的基础上,开始向底层民众渗透。
      (二)二十世纪后的历史
      进入20世纪后,新疆分裂与反分裂史出现了“东突”的身影。“东突”,是所谓的“东突厥斯坦”的简称,也指代“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其是受“泛突厥主义”的侵蚀,使一部分维吾尔人否认自己中国人和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属性,妄称新疆为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叫嚣“东突厥斯坦”自古就是独立国家。“斯坦(Stan)”源自古波斯语词根,是指某人聚集的地方或某一地域。 “突厥斯坦”即是指突厥人聚居之地,其最早见于中世纪阿拉伯人的地理学著作中。“东突厥斯坦”是1805年俄国人季姆科夫斯基在使团出使报告中用于对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称谓,同时,他将中亚称为“西突厥斯坦”。19世纪中期后,“东突厥斯坦”一词逐渐被西方国家一些人接受和使用。
      民族分裂分子第一次打着“东突”的旗号建立分裂政权始于1933年。该年11月,在英国的怂恿和支持下,宗教上层人物萨比提在喀什建立了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34年2月,受入疆的军阀马仲英的剿灭该政权宣告解散,其余孽逃往和田,继续建立“伊斯兰王国”分裂政权。不久,马仲英的继承者马虎山进军和田,于当年8月剿灭了该分裂势力。“东突”的第一次建政闹剧很快就彻底失败。

    推荐访问:东突 缘起 分裂 民族 活动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