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司法改革背景下民法实例研习课程设置构想

    时间:2021-04-20 20:01: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在司法改革背景下,高校作为法学高材生培养单位同样在探索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民法课程教学中,是积极探索法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具有明显的实践合理性。民法实例研习教学模式的改革旨在通过让学生融入案件情境中,开展互动式讨论,着重的培养法学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技能培养。民法教师在司法改革背景下,应承担加强学生法律智慧和技能的重大责任。民法实例研习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 民法实例 研习 案例教学 法律思维 技能培育
      作者简介:张亚坤,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制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249
      依法治国是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从事民法事务的法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熟练掌握民法知识,善于解决民事争议,具有民法思维。本科法学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也在慢慢施行改革。在司法改革背景下,高校作为法学高材生培养单位同样在探索新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在改变传统的教授知识模式的道路上,最引人津津乐道的是“案例教学”。 而民法实例教学又与传统案例教学不同,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民法知识、理念,民法实例教学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组织学生研习案例中出现的责难和对抗,对案情进行写作很分析,从而加强学生民法思维能力和纠纷处理能力。
      一、当前民法实例研习课程的基本情况
      (一)当前案例教学模式
      大学法学教育不应在高等教育普及和知识大风暴的背景下,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没有特点,学生完全可以用网络和图书馆等方式代替。学生应该学的是思考的方式、理解能力、创造知识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法学教育是实践性、实用性极强,因此比起其他学科,法学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智慧的能力。
      但是,传统的法学教学很枯燥,激不起学生兴趣,更不用说对思考的方式、理解能力、创造知识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法学教学应该摒弃原有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练习适用、归纳、评价法律及练习“超越”认知能力的机会。将实例研习引入民法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新颖、能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考和表达的方式。而真正的实例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由老师以讲解的方式进行,而是应该先给学生应讲述实例中涉及的法律有关知识,在有这种基础下,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对民法理论的理解,最终能掌握并能运用。但实际情况是,实例研习的课堂依旧是“课堂讲义式”,导致学生对案例的没有敏感性,分析案例能力差,法律思维和逻辑不够强,处理问题通常靠感性认识和机械套用法条。所以这种案例教学违背其初衷,必须突破这种传统的案例教学。
      (二)民法实例教学内涵
      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民法课程教学中,是积极探索法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实例教学最初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兰德尔教授的判例教学,后来在德国、日本都得到大力推广。我国台湾也在实行这种教学模式,其中王泽鉴教授的推广最为引人注目,在大陆教学他不遗余力的运用案例研习模式。
      实例研习与实例教学不同之处在于,实例研习的重点是研习二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案件情景中,开展苏格拉底式问答和互动式讨论,通过问答和讨论,发现案件中的法理,从而达到智慧和技能的培养,颠覆原有的教师用案例来印证法学原理的教学方式。
      实例研习对学生要求高,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合适的事例材料,对案件的内容特点及其中包含的各种规范、变化与相互之间的联系要有深入的了解。除此之外,教师要掌握案件里包含的各种可能性、可能的争议主张,体会到案件里解释的尽可能全面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法理及其伦理与社会意涵,能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引导学生在思维路途上朝法的认知目标前进。
      二、民法实例研习课的目的
      (一)训练法律思维能力
      通常我们定义法律思维能力是按照法律逻辑,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法律思维能力是法律人才必备的能力,也是法律知识和处理争议的桥梁。所以,法律思维能力不够强时,书面学到的法律知识不能很好地额应用于实务;处理争议的能力也有限。因此,通过实例研习课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法律知识是单薄,没有实像的,缺少具体案例去分析、整理、主动思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通过民法实例研习,让学生接触到相关事实,从中寻找到恰当的法律规范,将模糊规范和具体案例进行匹配,加强法律规范适用于现实的能力。对经典最高院的案例进行系统化整合,梳理其中涉及的法律规范,提高主动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民法实例研习还可以培养学生法学想象力。法学家耶林也在维也纳演讲中强调了法学想象力在学习法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条文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条文的死记硬背。它们背后承载的是利益的冲突、人性的挣扎以及案件的构成要件等,所以条文背后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精髓所在。培养学生的法学想象力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处理抽象条文和具体案件的能力和素养。
      (二)培养法律实务能力
      民法实例研习课程的开展,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法律实务能力、提升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这些能力虽然不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全部能力,但却是最基本的能力。研习课程的设置为法学学生将来从事实务工作奠定基础,所以民法实例研习是学生进入法律工作的基础训练。实例研习对学生的实务能力的锻炼可以包括思考的层次、论证的方法、解释和适用法律。因为法律教学培养的是职业型人才,所以要一直强调学生运用法律理论适用法律的能力。传统教学过程中,培养的适用法律能力由于传授方法的局限和课时的不充足显得不充分。所以实例研习就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能加强运用法律理论适用法律的能力。

    推荐访问:研习 民法 构想 课程设置 实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