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卡夫卡《诉讼》中法院大楼的隐含意象

    时间:2021-03-06 16:02: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诉讼》是卡夫卡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卡夫卡以文学家的手法,借助法院大楼这一虚拟的建筑表达了他作为一个法律人对法律制度、诉讼构造以及制度改革等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卡夫卡;诉讼;法院大楼
      [中图分类号]I521.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124 — 02
      《诉讼》是奥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了约瑟夫·K被人诬告之后屡次与司法系统打交道,换来却是突如其来的死刑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卡夫卡多次对法院大楼这座建筑进行描写,从外到内,由巨而微。这些描写显然不是单纯地在虚构小说故事所需要的一个特定事物,而是在创建一系列有明显意蕴的符号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符号的所指及能指,卡夫卡表达了他对于人类社会司法制度诸方面的感受和理解。
      一、法院建筑的无所不在及其象征意义
      《诉讼》中的法院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恐怕就是难以捉摸、难以把握。按照常识,法院通常应当是集中统一建筑起来的一座大楼或者一系列明显可识的独立建筑。然而,在《诉讼》的文字描写中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零星、分散、与周围普通建筑相连且毫无特征的一个个房间。
      小说的主人公K第一次到法院出庭,所经历的寻找过程,就以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法院给人的第一印象:法院是在“远郊的一条街上”,这条街“两旁的房子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全是高高的、灰色的、里面住着穷人的出租公寓”〔1〕(P23)。在小说随后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卡夫卡不断对法院建筑进行细致描画,这种描画带给读者的是一种颇为矛盾的感受——一方面,法院建筑的细节之处逐渐清晰,但另一方面,将这一切细节汇总起来却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法院形象。正如国内学者冯亚琳所注意到的那样:“法院在这里不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是一个象征着权力和惩罚的大型建筑,它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K在自己的房间被逮捕,在隔壁比斯特纳小姐的房间里受审,在贫民窟似的楼房里接受第一次调查,那里同时又有一群衣着褴褛的法官在集会,普通住房里的阁楼上有法院的办公地点,公司里的杂物间夜里突然变成了行刑室,而画家狭小的房间的门也通向法院办公室。”〔2〕
      这样的特点所显示出的是法院的无所不在。那么,由法院在人们生活中渗透到各个细节的这种存在感,必然提示出一个问题:卡夫卡《诉讼》中所描写的法院仅仅是法院吗?实质上,卡夫卡在这部小说中创建了一套符号系统,每一个符号都有其暗示的意义和象征的事物,因此,我们不能对这些元素做表面化的理解。而作为《诉讼》中的中心事物——法院本身,也当然是这个象征系统的中心符号。可以说,这里的法院代表了现实社会中的所有机构,它可以是最典型的政府行政机关,也可以是其他那些按照自身规则运转,进而获得自身独立“生命”的机构,比如公司、企业等等。进一步来讲,机构本身的灵魂是所谓的“制度”,因此,卡夫卡借“法院”这一符号,指喻的还有人类社会随处可见的各种制度。这些制度在我们的社会中根深蒂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
      二、迷宫般的法院内部构造与司法改革的“便民化”浪潮
      《诉讼》中的法院建筑,从外到内都如同迷宫,让人摸不着头脑。例如,K第一次到法院时,在院子里就犯了难:他“转身走向楼梯,想去预审室,但是又停了下来,因为除了这个楼梯外,他在这个院子里还看到另外三个不同式样的楼梯,此外,院子的尽头好像还有一条通向第二进院子的小过道。”〔1〕(P23)在进入法院之后,情况并没有得到好转,因为法院内部的构造在“外人”看来是完全无法摸清的存在。K在大楼里迷了路,别人告诉他“您从这里一直走到拐角的地方,然后往右拐,再顺着过道就可走到门口。”K提出要让法院的工作人员给他“指指路”,因为他“容易走错,这里的通道太多。”但却被告知这里“就只有这一条路。”〔1〕(P42)在法院的内部人士看来,法院的构造一目了然,但作为前来应诉的“外人”,则截然不同。这就像法院大楼内部设计上的一些细节,K在跨进门的时候几乎摔倒,因为门后面还有一级台阶。他抱怨说,“他们不大考虑公众的情况。”而一旁的听差应和道:“他们根本不会考虑。”〔1〕(P40)此处,K和听差的对话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法院大楼在设计及建造方面,完全没有考虑到要方便公众诉讼。
      诉讼制度的目的无非是依照法律裁定法律关系,使得诉讼双方各得其所,进而实现社会正义。这一过程暗含着一种矛盾关系:一方面,作为一般情况下的诉讼提出人,即原告,往往是非法律专业人士,也就是说,他们对于法律技术问题一无所知,对于一场诉讼该怎样开始、怎样进行并不清楚;另一方面,作为居中裁判的司法机关,即法院,其本身的功能定位又要求其必须具有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对于“外行人”来说是具有先天排斥作用的。这一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当孤立的原告走进法院,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利的时候,往往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对此,世界各国的法律人早有共同认知。在这一认知的推动下,上世纪下半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所谓“司法改革的便民化浪潮”。这一改革趋势的主旨就是要在制度设计,甚至建筑设计的层面实现“以人为本”,方便公众诉讼。
      从这一当代司法改革的趋势回溯,我们会发现,卡夫卡很早就窥见了这一问题的实质。《诉讼》中法院建筑让人晕头转向的复杂结构,直观表现出了以往司法制度的“不亲民”。而透过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卡夫卡也传达出了自己的期许,即司法制度要“考虑公众的情况”。
      三、法院内的律师办公室与律师地位
      在《诉讼》中的法院大楼里,有一间分配给律师们的办公室,卡夫卡对这一部分作了详细描绘,通过这部分描写,表达了他对律师制度以及律师在法律诉讼中所处地位的看法。在卡夫卡的笔下,分配给律师们的办公室“狭窄而低矮,这说明法院对律师们的蔑视。”〔1〕(P72)“办公室的光线只是靠一扇小小的天窗,这扇天窗很高,如果有人想看看外面,就得找个同事把你驮起来;但这时附近烟囱里冒出来的煤烟进到你鼻子里,呛得你透不过起来,脸上也会弄得墨黑。在这个办公室的地板上……一年多以前就有一个洞,虽然没有大到一个人可以掉下去,但也大到足够把一个人的腿完全陷下去。律师办公室位于顶楼的二层,所以,如果你的腿滑进洞里,那么这条腿就会挂到下一层楼去,而那里刚巧就是当事人等待接见的过道。如果那些律师把这种情况叫做耻辱,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1〕(P72-73)

    推荐访问:意象 隐含 诉讼 大楼 卡夫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