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后协议时代伊朗的战略地位和中伊关系

    时间:2021-02-26 12:02: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伊核全面协议很快将进入落实阶段,前景虽未必看好,但伊核危机软着陆已成定局。进入后协议时代,伊朗可望巩固和扩大新世纪以来所取得的地缘战略利益,而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制裁的弱化,伊朗可望崛起为地区经济中心。后协议时代,中伊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外部政治压力下降,中伊经贸合作的规模有望扩大,但中国弱势剩余产能将面临严峻的竞争局面。伊朗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融合可望加强,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国似可利用协议契机全面提升中伊政治和经济关系,包括正式从战略高度明确定位中伊关系、实行中伊贸易的人民币结算。
      关键词 后协议时代 伊朗的战略地位 中伊关系 “一带一路”
      伊核问题“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oint Comprehensive Plan of Action),即《关于伊朗核计划的全面协议》,并不必然带来伊核问题的终结。伊核问题的根源在于美伊之间的深度互疑,而技术上的约定,无论如何完美,都不可能消除这种主观上的互疑和敌意。协议是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表现,反映了美国缓和与伊朗36年敌对关系的战略决心,以及伊朗温和派重返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
      达成协议被广泛比喻为与1972年初尼克松访华那样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随着协议进入落实阶段,伊朗面临的外部压力将极大缓解,经济制裁可望极大弱化。在此背景之下,伊朗不仅可能崛起为重要的地缘政治中心,而且将成为重要的地缘经济中心。同时,协议也将改善中伊关系发展的外部政治和经济环境。本文拟分析伊核协议对伊朗战略地位提升,以及对中伊关系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升中伊政治经济关系的途径。
      一、 后协议时代伊朗的国际环境
      伊朗将2015年7月14日签署伊核全面协议视为重大的外交胜利。伊朗主流英文媒体“德黑兰时报”以《历史性协议》为题进行了报道。如此强调其意义固然首先是伊朗伊斯兰政权论证其政权合法性的需要,但该协议对于伊朗国家发展战略的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达成协议后,伊朗国内发展所需要的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将极大优化。
      所谓伊核问题,是指2003年伊朗有关核活动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与伊朗之间围绕伊朗核计划的性质所产生的国际争议。期间,为迫使伊朗做出妥协,美国和欧洲国家不仅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多边制裁伊朗的决议,而且对伊实施了极其严厉的单边经济制裁。伊核问题虽因其潜在的核扩散风险而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但由于美伊严重互疑,该问题反映的主要是美伊矛盾。
      伊核问题影响伊朗国际环境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政治外交压力,二是经济制裁。前者表现为美国联合西方国家并动员国际社会对伊朗所实施的政治外交孤立;后者则是指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社会自伊核问题成为重大热点问题以来对伊朗实施的各项经济制裁。这些制裁包括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为依据的多边制裁,美国以国内法为基础的对伊朗石油和金融领域的单边制裁,以及欧盟单边对伊朗的石油禁运和禁止欧盟国家为伊朗石油出口提供运输保险等。
      一般认为,经济制裁特别是美国2012年对伊朗石油和金融领域内的制裁所造成的经济压力,是导致温和派领导人鲁哈尼2013年当选伊朗总统,并导致伊朗最终放弃强硬立场走向谈判桌的关键因素。由于石油领域内的制裁,伊朗的石油出口从2011年的200万桶/每日下降到2012年的100万桶/每日。而美国对伊朗金融体系的制裁尤其沉重地打击了伊朗经济。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国际贸易主要支付货币的特殊地位,切断了伊朗对外贸易的结算渠道,使得伊朗对外贸易一度陷入瘫痪。
      经济制裁在技术层面使得伊朗对外经济活动陷入极其艰难的局面,但经济制裁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原因仍然在于美国对包括其盟国在内的国家所施加的政治压力。尽管金融领域内的制裁造成的资金往来方面的困难使得伊朗对外经贸活动的效率大大下降,但并不能完全切断伊朗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事实上,进入2013年以后,伊朗已经探索出诸多规避制裁的办法,包括以货易货、贸易的本币结算、异地结算等。石油领域内的制裁虽取得了效果,但是进入2013年以后,伊朗的石油出口开始反弹,原因是一些外交独立性较强的国家逐渐恢复了从伊朗进口石油。
      诚然,伊核协议并不能根本性地扭转美伊之间的敌意。2012年好莱坞影片《逃离德黑兰》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大奖,表明时间并没有抚平36年前那场人质危机给美国人心中留下的记忆。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及其所代表的以色列右翼势力以及美国犹太人游说团体的反伊宣传则进一步助长了上述敌意。同样,伊朗也仍然对美国中央情报局1953年推翻其民选政权以及两伊战争中支持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行为记忆犹新。而反美主义不仅是伊朗伊斯兰革命的题中之意,更是伊朗伊斯兰政权的标志性特征。
      伊核谈判的成功进行和协议的签署固然是国际和地区格局深刻变化的必然反映,也是鲁哈尼政府顺应潮流主动谋划的结果。鲁哈尼上任之初便明确表示要与国际社会进行“积极和建设性的互动”
      强调伊美敌意并非刻在石头上,在伊核问题上做出实质性让步。通过签署协议,鲁哈尼政府可望达到制裁取消或至少弱化的目标,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极大地化解了2003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在伊核问题上对伊朗施加的政治压力。换言之,美国以伊核问题为由要求包括其欧洲盟友在内的国际社会向伊朗施加压力的合法性大大弱化。
      于伊朗而言,伊核协议的意义首先在于为其改善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开启了窗口。事实上,在2013年11月24日签署过渡协议、2015年4月2日签署框架协议以及2015年7月14日签署全面协议等三个时间点为标志,伊朗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改善均掀起了规模不等的高潮。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也即过渡协议之后,意大利时任外交部长伯尼诺(12月21日)、瑞典外交大臣卡尔·比尔特(2月4日)、欧盟最高安全和外交政策代表阿什顿(3月9日)、希腊外长韦尼泽洛斯(3月15日)、奥地利外长库尔茨(4月27日)等欧洲国家高级外交官员先后访问伊朗。

    推荐访问:伊朗 战略地位 协议 关系 时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