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战略

    时间:2021-02-01 12:04: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建立三螺旋粮食安全模型,对促进主产区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粮食生产情况,利用统计数据,对粮食生产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时序动态和空间变化进行分析。随着粮食产量的增长,区域发展和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土地高产出(粮食单产)与资源低效率并存,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与粮食价格不能同步提高,出现粮食主产区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的“双低”现象,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粮食安全三螺旋模型,提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即在保障途径上,要实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农户目标的协调耦合;在策略行为上,粮食安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行为适度,利益均衡,互让互动,共生共长。充分发挥中央政府主导性、地方政府主动性和农民农户主体性,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业能力提速和农民发展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探索一条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同步提高、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协调和不以牺牲粮食主产区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之路。
      关键词 粮食安全;三螺旋模型;主产区;政府;农民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2-0115-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农业的基础。河南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00-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2004年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实现连续8年增产。2006年以来,连续6年超过500亿kg。2011年,河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54.25亿kg,比上年增产10.55亿kg,增幅为1.9%,成为维系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在河南省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粮食生产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有关基于粮食安全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根据三螺旋理论研究粮食安全问题也未见报道。因此,结合河南省情和粮食生产实际,利用统计数据,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农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就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探讨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粮食生产过程中的不协调现象,构建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促进主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顺中央政府、区域(主产区)政府和种粮农民(农户)三者之间关系,探索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同步提高、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协调和不以牺牲粮食主产区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和谐发展之路,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发展提供依据。
      1 粮食生产问题分析
      1.1 粮食生产模式的演化
      1.1.1 指令服从线性模式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三者之间是一种层级式和服从的关系,是一种线性和单向的关系,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模式(见图1)。国家以确保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为基本国策,忽视粮食生产的商品属性,不惜牺牲粮食生产主产区和种粮食农民的经济利益,种粮农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虽然平抑了市场的波动,使得粮食供求不平衡的现象不太明显和不太经常出现,通过粮食配给制度保障了粮食供需的低水平平衡,国家财政对粮食生产基本没有补贴,是以剥削和牺牲粮食生产者利益为代价的。由于粮食短缺和计划经济的束缚,粮食作为私人物品,具有的竞争属性、市场属性被人为抑制,致使国家为粮食问题背上了沉重包袱[1]。国家通过粮食的统购统销、城镇居民粮食定量供应等政策安排,把粮食看作纯公共物品,全国大办粮食,完全扼制了粮食经济运行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花费了大量的“粮食消费补贴”在城镇居民身上,付出了较高的粮食安全成本,种粮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粮食产量上不去,粮食供给始终徘徊在低水平状态[2]。
      1.1.2 指导互动联结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已发生根本的变化。粮食生产的三个利益相关者——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农户,已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指令服从型转变为指导引导型和一定程度上的松散互动型(见图2),三者利益关系出现了矛盾和不一致。除粮食价格仍由中央政府控制以外,农民种粮行为已基本不再受行政力量干预,粮食价格和经济效益成为农民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粮食生产由依靠行政力量转变为依靠经济手段和服从市场经济规律。
      1.2 粮食生产问题分析
      1.2.1 政府宏观目标与农民微观目标不一致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基本上是由政府制定的,它不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在固定不变的计划价格下,农产品供给目标与农民收入目标是基本一致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越多,其售出产品的收入也就越多。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产量和收入、农民追求收入最大化目标和政府追求增加农产品供给目标的矛盾日益突出。换言之,对单个农民而言可能是生产越多越有利,对农民整体而言则可能是生产越多,整个市场价格将会降低,农民的平均销售收入越少,当价格降低的幅度大于产量增加的幅度,就会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结果。政府的产量目标和农民的收入目标是否会发生冲突,还要取决于农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受恩格尔定律的支配,我国农产品总体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农民增产并非必然意味着增收。由于农业低下的比较利益,农民的生产目标很难与收入目标相吻合,导致政府的宏观目标与农民微观目标的错位,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号召农民发展生产的愿望总是难以得到广大农民的响应[3]。非常能体现这种矛盾的一个案例, 是中央、地方和农民三方对2008年底至2009年初北方冬麦区特大干旱的不同态度。当2009年2月初连续百天不降水的特大干旱已成定局,中央政府表现出异常的不安。在国务院领导的直接督促下,各有关部委迅速行动起来,层层下派督导组。而大多数农民对抗旱并不积极,其原因是种一亩小麦,好了能赚一两百元钱,想尽办法抗旱浇麦不划算,是受小麦生产经济利益驱动的选择结果 [4]。

    推荐访问:螺旋 安全保障 模型 国家粮食 战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