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追梦

    时间:2021-01-29 16:03: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50年前后,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50美元,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左右,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超过了85%。用毛泽东的话来讲,“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工业化是任何一个谋求发展的国家都不能逾越的阶段,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起,中国正式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化历程。“一五”时期,以156项工程为契机,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些大型经济建设项目的启动,不仅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方向,而且为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从而推动了中国城市进入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导向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模式的作用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城市职能的经济化、城市化发展的高速化、大中城市优先发展以及区域城市发展均衡化等新特点,这种城市发展的变化既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又为后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数十年间,波澜壮阔的工业化浪潮,取得了巨大成就,按2009年3月1日中国《工业化蓝皮书》发布的结果显示,“中国现在的基本经济国情,已经从以前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工业产业的比重已接近50%。预计在2040年前后,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
      六十年的成就沛然,但也经历了深刻教训。比如曾长期存在的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比如文革时期不正常的政治局势对工业发展造成的巨大干扰问题,比如为着重发展工业而导致的工农业“剪刀差”问题,比如工业技术相当程度上仍依赖国外、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比如仍然集中在各门类工业领域的强大的国有资本垄断问题。这些重要的问题和矛盾,有的解决了,有的部分解决了,有的尚待解决、还未解决。对那些历史教训的深入检视与反思,将是有助于中国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石;正视并解决现实中的种种制约,更多地为工业发展“松绑”,则尤是中国工业在未来能够一路向前的活力所在。
      六十年弹指一挥,这工业大时代中涛飞浪涌、惊心动魄,多少浩大的工程、不尽的雄心、黯然的背影、流淌的血汗,这一切不应随时光远去而消逝。为记住这个时代,为使那些智慧与无知、梦想与徒劳、荣耀与没落、艰辛与寂寞,以及那些幸运与不幸的人们能够进入历史,我们将在这一期中循着中国工业六十年的道路,为它们和他们发掘历史,擦拭尘埃。
      
      奠基的岁月1949-1958
      
      
      1949年,就在毛泽东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的时候,中国的农业基本上仍然属于手工个体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全国平均亩产粮食为63.5公斤,棉花亩产只有11公斤。而此时中国的工业,则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落后100余年。到1949年,中国的钢铁工业只剩下7座平炉,22座小电炉,除了少数大城市之外,多数中小城市和农村根本就没有电;全国原油产量不过12万吨;机械工业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和飞机,大多数的机械厂只能从事修理和装配业务;交通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大部分公路严重受损,铁路无一能够全线通车,沿海航线大部分被封锁。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前后,周恩来以新政府总理的身份,向毛泽东举荐了陈云。新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集中财政和扩大征税基础的措施,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在这个基础上,陈云指挥打了一场稳定市场、控制物价的战争,使得延续十几年的恶性通货膨胀结束,投机者遭受重创,全国的物价迅速稳定下来。国外经济学界对此评价极高,认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遏制住如此剧烈的通货膨胀,是经济上的一个奇迹。从此,新中国的经济进入三年恢复时期。
      1950年3月,全国财政收支便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陈云此时也对五年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的大致轮廓,有了一些设想。但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财政经济工作被迫采取了新的方针,一切服从战争,首先要以财力和物力保证战争的胜利;其次是国内市场的稳定;最后才是各种经济和文化建设,也就是所谓的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在军费急剧增加的前提下,政府仍然拿出66.72亿元进行建设,平均水平超过了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任何一年的建设投资。
      到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为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45.1%;土改基本完成,“三反五反”运动大体结束,抗美援朝胜利在望,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个时候,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重新被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在1949年10月1日的下午,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总纲中就明确写道,必须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其中对有计划有步骤地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作出了规定。1952年,这个在19世纪中叶被军舰和大炮打开了国门的国度,从洋务运动开始几代人向西方寻求“机船矿路”的梦想在几经失败和挫折之后,终于再度启航。
      “一五”计划从1951年2月开始第一次试编,到1955年3月通过,历时4年,反复摸索,大修了6次,并且在执行了2年半之后才最终定案,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政府缺乏主持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编制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领导人能够采取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而不是轻率粗暴的工作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初步基础。
      
      在“一五”计划确定生产资料的工业为增长的主要源泉后,中国的投资率从战前的5%猛增到20%以上,而且一半以上的投资被投入了工业,其中几乎90%又拨给了诸如冶金、机器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部门,优先发展规模大和资本密集的制造业。
      来自苏联的经验、资金和技术支持,对于“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超过十年的时间里,大约有1万名来自苏联的专家在中国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训练中国技术人员,2.8万名中国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前往苏联受训。从1950年到1959年,中国从苏联引进的技术设备投资折合人民币总计73亿元。十年中,苏联提供的资料和设计图纸仅仅在1953年就达到23吨,在1954年更达到55吨。可以说,这是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最全面的技术转让,它使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从落后于发达国家一百年,迅速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
      此后,苏方撤走援助专家以及后来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使得这156个项目中的最后一个,一直到1969年才得以竣工投产。这是一段成绩伟大的历史。以这156项为核心的近千项大中型工业项目,为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相对独立、自主和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156个项目中所建成的工厂,在其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声名显赫,承担着中国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中国的工业的结构和基础,就此打下。
      可以说,在1979年改革开放开始之前,“一五”时期是新中国经济建设最令人神往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市场和商品的经济规律还没有被完全排斥;在这个时期,缺乏经验的领导者们以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不断调整经济计划,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在这个时期,艰苦创业的精神被发扬光大,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生产效率;在财力物力极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者们用“勤俭建国”的原则,展开了增产节约运动,把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

    推荐访问:追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