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石康:一人一车一姑娘

    时间:2021-01-10 16:05: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ewu/rewu201308/rewu20130828-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ewu/rewu201308/rewu20130828-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ewu/rewu201308/rewu20130828-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ewu/rewu201308/rewu20130828-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ewu/rewu201308/rewu20130828-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ewu/rewu201308/rewu20130828-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rewu/rewu201308/rewu20130828-7-l.jpg
      “反正很少有人能像我这么任性地胡混。”石康说,“像我这样的活着就活一痛快劲儿,你知道吗?”
      折腾了半个小时,不停地用电话告知彼此的位置、互相指路,《人物》记者最后终于在石康先生的一句“你站那别动”之后见到了他。这是2013年6月9日下午4点30分,在纽约中央公园东南侧的一处桥洞下。他穿灰色T恤,米灰色格子短裤,戴一顶渔夫帽,背一个相比他身形小了一号的红色背包,与普通游人毫无二致。“邪了门了,我来这儿这么多回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 他说。
      中央公园是他在纽约最喜欢,也最常去的地方。他对纽约已经感到厌倦,觉得人多,乱糟糟的,但唯独中央公园仍旧四季都去。除开在纽约附近生活的时间,他基本是在美国“瞎转”,开着一辆3万美元买的二手宝马X3越野车,足迹踏遍了美国本土的48个州,“至少是蹭过去了的”。
      “刚来的时候没想待下来吧?”
      “没有,本想着就待几天就回去完了呢。”石康说。
      他这一待,两年半过去了。
      说农民都是说我自己
      2010年秋天,石康在上海的女朋友去到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的一所商学院念书,石康去美国,原本只是去探望她的。
      “我正好没出过国,就想着瞎混一趟吧,结果我就出来了。”石康这么形容自己最初来美国的动机。此时的他,已经是国内的著名作家、编剧,一部电视剧《奋斗》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名字。但无论他如何在剧本里描写像“徐志森”这样从美国归来的精英,美国对他来说仍旧只是一个存在于书本里的国度。他说自己看过3500本书,一大半都是名著,美国不可能超出想象。
      “但是一来,别操蛋了。”石康说,“我在中国的40多年时光,现在可称之为:那些惊惧不安的日子。”
      美国的一切对石康来说都很新鲜,衣食住行,在他眼中无一不体现着两个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就拿最简单的吃来说,他在国内做饭时候的固定调料差不多是10种,在美国最基本的调料是80种;他去切尔西(纽约曼哈顿岛下城的一个区,以集市闻名)的菜市场买鱼,品种多无污染,回来就觉得国内的鱼“全是一些垃圾”。
      “这怎么比啊你说。”石康笑着说。
      物质生活已经差得很远了,一旦到了生活体验,“中国就是零”。他在清晨下着雨的西雅图看一美国老太太带着孙子骑马,老人家精神矍铄,招呼小孙子慢一点,“Slowly”,两人并肩前行;他租一辆自行车在曼哈顿骑行,但无论他怎么用劲,后面的自行车始终不断地在超过他,那些人快得跟职业选手似的,他超不过任何一个人;他每到一个城市,就通过“Zillow”(一家美国房地产信息查询网站)打电话约当地的房地产经纪看房子,看小孩子房间的墙上贴着童年时的招贴画,床头摆放的书,“就跟逛博物馆一样”。他从未在中国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
      更深层次的差距来自于人对“享受”的理解。石康觉得在国内,无论是富人也好穷人也罢,所追求的金钱、名声、享受,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别人替我做所有事”,“找人伺候自己”,而在美国,“享受”被他解读为自主的、积极的、身体力行的生活体验。
      45岁的石康,正在努力跳脱一种固定的模式。他想看看除了中国人创造的生活方式以外还有没有别的生活方式。
      他把对美国的理解噼里啪啦写进了微博。他表扬美国,批评国人见识短浅,一口一个“农民”。他说中国菜不够丰富,中国人生活单调,中国人的生活是“把现实与幻想混为一谈,然后漫无目的地去随机行动”的一场狂欢。
      他的观点在微博上引起不小的争议,许多人批评他“崇洋媚外”,有的年轻人,特别是有过留学经历或是正在美国的,认为他只是人到中年,来美国开了“洋荤”而已,对美国的了解非常浅薄。“感觉他没生活在现实,而生活在American Dream(美国梦)里。”一名留学生在豆瓣小组里讨论石康的话题中这样说。
      石康显得很是无奈。“刚介绍一点儿美国吧,那帮臭农民就冲上来了,他就狂骂你。”他神情激动,脏话也随口而来。“其实我一开始是不想写这个微博的,耽误了我他妈的至少好几千万块钱。”
      石康说的“好几千万”,指的《奋斗2》的剧本合同,别的几个剧本,还有一些广告生意。但他在美国这两年一边学英语一边到处晃悠,写微博,“一边写一边想抽自己”,结果剧本给弄违约了,生意也黄了。
      “我就被美国别的事儿给吸引走了。那个事儿(赚钱)对我没有那么重要了。”石康说。
      到后来,微博上面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多,石康干脆关闭了评论。
      “王朔跟我说,那钱是会有的,姑娘是会有的。”
      “农民的话一句都没法听。”有必要拿“农民”这样的字眼去评价他人吗?“不说就是撒谎啊,而且是撒谎中最坏的一种。”然后他沉默了一会儿,“其实我在微博里讲的所有东西都是我自己,我没骂过别人,说农民都是说我自己。”
      三里屯十八条好汉之一
      “就是另一种生活方式吧,”石康的朋友,导演唐大年在电话里告诉记者,“都这岁数了,大家差不多都活明白了,各人有各人的选择吧。反正石康那个人不就是那么偏执嘛,他一段时间喜欢上什么事儿就觉得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或是全世界人都应该那样活。”
      唐大年上次去美国的时候石康接待了他两次,两人在家待了一天,石康给他做各种饭,日本菜、东南亚菜。他们后来还通了两次电话,每次石康都是跟他狂聊两小时。
      他们的交情算起来可以追溯到20年前。那个时候的石康是一个“戴着眼镜、穿着风衣”的文学青年。他从“北航三分校”,即当时的北京航天工程学院毕业以后,进了位于北京丰台区东高地、旧航天部下属的一个工控公司。他的工作是为烟厂的自动化生产线编自控程序,一开始挺感兴趣,干了一年之后发现工作是重复的,并且他极其厌恶“早8点、晚6点”的固定生活。当时工作单位的主任因为他迟到早退,扣了他一个月的奖金,这件事情激怒了他。

    推荐访问:一人 姑娘 石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