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国日报》:多渠道向海外传播“两会”信息】上海人日报社数字传播分公司经理是

    时间:2020-07-15 07:25: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中国日报社总编辑 朱灵   每年的“两会”都是海内外媒体密切关注的大事。“两会”议题均关乎国计民生,信息量大,富有新闻价值。但在“两会”报道中,《中国日报》既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也要与境外媒体竞争;既要面临同类媒体的竞争,也要与异质媒体竞争,这就对我们的“两会”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刊于1981年的《中国日报》是中国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2007年是《中国日报》改扩版的第一年,今年的“两会”中有不少议题会受到海内外媒体的关注。《中国日报》将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结合独有特色,充分挖掘新闻资源,调动各种编辑手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为“两会”报道增色。
      
      报网互动,充分发挥优势
      
      互联网媒体自在中国出现以来,对我国新闻传播媒介多元化、传播方式多媒体化等多个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网络媒体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中国日报》“两会”的宣传报道不仅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受益,也因为网络其特有的一些特点而产生了较新的传播手段。
      我国最早的网络“两会”报道在1996年,是通过网络转载平面报章的“两会”报道来实现的,包括中国日报网站(成立于1995年)等国内一些较早成立的有影响力的网站都做过这样的积极尝试。随着中国报刊数字化、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中国日报》借助其下属的中国日报网站,不断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互补。在“两会”报道上,网络媒体的参与带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第一,加大了“两会”报道容量与手段。网络媒体的“两会”报道容量可以说是各种媒介中最大的。具体说,这个大容量体现在:覆盖“两会”几乎所有话题、资料;涵盖文字、图片、录音、视频、在线问答等多种形式的海量信息。中国日报网站最近的一次改版,就增加了视频内容,可以在“两会”报道时让网民图文共享。
      第二,延长了“两会”报道的周期。从地方“两会”开始到中央“两会”可以形成一个连续性的报道专题,使得报道周期大大加长。由于几年的积累,网络媒体的历年“两会”专题还可以被受众方便地检索和查询,从而使网民非常便捷地获取历届“两会”的资料,这样延长了“两会”在网民中的生命力。
      第三,通过互动方式使得广大网民参与到“两会”进程中,从而明显促进社会大众参政议政的民主化进程。网络媒体互动的便捷性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此特性在“两会”网络报道中更展示其特有的魅力而受到读者的追捧。在中国日报的网络“两会”报道中,中外网民可以通过论坛对“两会”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网络点击投票对社会热点话题作出判断,并通过网络互动辩论等不同手段完成表达交流过程。
      第四,使得对外宣传变得更加便捷。“两会”的外宣工作,通过网络媒体报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网络不分国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网络外宣媒体如中国日报网等可以迅速地将“两会”进程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国外网民及时了解中国的“两会”,理解中国国家民主决策的进程与方式。当然,海外网民还可以通过中国日报网站的英文“中外论坛”来发表观点,提出建议。《中国日报》将继续充分利用网络博客、网上读者来信等,加强与读者的互动,进一步贴近海外读者。为了更好地研究读者需求,今年网站上还会开辟“两会”调查,报纸则会根据网站上的调查结果进行采访报道,解疑释惑。
      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中国日报》从今年开始启动了向欧美政、商、舆论领袖发送《中国日报》PDF版电子报工程―eClips,每期精选《中国日报》有分量的报道,在海外争取更多受众,进行有的放矢的外宣工作。
      
      努力创新,扩大海外视角
      
      
      根据以往经验,《中国日报》将会加大海外视角的报道,记录海外人士的“两会”故事,让海外人士自己来谈“两会”,从而吸引同一人群的阅读。记者会对在京外交官、外国人等就“两会”进行采访报道。《中国日报》还将邀请更多外国专家、外籍人士写专栏文章、投稿,从外国人的角度讲故事,说道理,使海外读者更为信服。
      在版面与栏目设置上,我们将采取许多新的大胆尝试并对以往的栏目进一步完善。《中国日报》拟将用每日四版的版面对“两会”进行报道,除了固定的栏目“每日新闻人物”(Person of the Day)、“妙语警句”(What they are saying)、“中国论坛”(China Forum)、“坊间漫谈”(Street Talk)、“读者来信”(Letters)、“博客”(Blog)之外,还有整版的“观察”(Insight)深度报道。
      信息时代的信息浩瀚纷呈,报纸可以通过“原创新闻”的采写帮助读者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也就是说,针对其特定受众的阅读兴趣、习惯等采写有针对性的报道。例如《中国日报》针对海外读者的特点,在报道的时候强调“国际新闻要有中国视角,中国新闻要有国际视角”。这种“原创新闻”既满足了读者的信息需要,也为读者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在时效方面无法与网络媒体竞争媲美的时候,报纸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对新闻的深度挖掘上,形成对某一事件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全面深度报道,从而提出权威性的见解,为受众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中国日报》近两年提高社论质量,以及今年改扩版之后设立的“Insight”深度报道,就得到了很好的读者反馈,也受到海外媒体的大量关注与转载转引。
      《中国日报》的中国与外籍采编人员具备双语优势,这种语言优势在报道的时候更能体现为一种文化优势,有助于我们掌握受众的心理。我们能够做到博采众长,从外国媒体、中文媒体中汲取精华,针对目标读者,写出言之有物,激发受众兴趣的内容。
      我们在“两会”报道之前之中,就大量搜集外媒对中国关注的焦点话题,结合“两会”,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外宣。同时关注中文媒体上可能会被海外读者关注的话题,设置议题,进行采访报道。作为中英文媒体之间的融汇点,更好地做好外宣工作。
      
      多渠道传播,形成强大宣传攻势
      
      《中国日报》是中国目前唯一进入西方主流社会和被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报纸,据初步统计,2006年《中国日报》的月平均转载率达800余次,改版后的今年1月,达到1,038次。
      《中国日报》还通过其他传播手段,覆盖欧美以及欧洲等众多国家地区,报、网各有特色,互动互补,格局立体全面。“两会”报道期间,《中国日报》、中国日报网站、《中国商业周刊》、《中国专稿》、《北京周末》、《21世纪报》、亚洲新闻图片网等各个分支都会对“两会”进行跟踪。通过各渠道、多介质的宣传攻势,向海外读者充分介绍展示“两会”信息。
      《中国日报》是唯一代表中国加入亚洲14家主要媒体的“亚洲新闻联盟”(ANN)的成员,我们的报道通过ANN可以覆盖亚洲2000万读者。周报《中国商业周刊》在泰国、马来西亚共拥有37万份的发行量;《中国专稿》也随《华盛顿邮报》进入美国社会。在“两会”期间,《中国商业周刊》将会连续做几期相关议题的封面故事,进行深度报道;而《中国日报》“两会”报道的精选也会通过《中国专稿》走进美国民众家中。
      中国日报网站是亚洲最大的英文新闻网站,也是中国最大的英文门户网站。网站的日访问量超过900万PV(Page View,页面访问量),其中海外访问量占57%。
      《中国日报》还和英、法、日等国的主流媒体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项目,为对外有效传播增加砝码。《中国日报》与路透社的图片合作协议,以及合办的亚洲新闻图片网(www.省略)拥有海内外数千名注册摄影师,数百个通讯社、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方面的下载用户,在“两会”图片外宣方面也具备了相当好的平台。
      总而言之,《中国日报》将充分利用大量良好的传播资源,以及高素质专业双语新闻从业人员在中英文媒体之间的良性跨越,加之联袂网络媒体,大胆创新,争取成为“两会”报道媒体的一大亮点。
      (图片由中国日报社提供)
      责编:雷向晴

    推荐访问:多渠道 两会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多渠道向海外传播“两会”信息 中国日报微博 中国日报英文版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