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近十年来汉语歧义研究综观与展望|汉语歧义

    时间:2020-03-27 07:38: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汉语歧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主要成就有:重视语言主体和歧义之间的关系,以语用分析为指导,歧义和语用、歧义与认知的研究成为歧义研究的重点内容;引进并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在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增强了歧义研究的应用性,使歧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文章阐述了近十年来汉语歧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并对歧义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歧义的加工以及计算机领域对歧义的研究将成为未来的主要侧重点,跨学科研究也是歧义未来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近十年;歧义;综观;展望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064-04
      
      歧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诸多前辈时贤都对汉语歧义进行过研究,成就斐然。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近十年间,学者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汉语歧义现象进行了探讨。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重视语言主体和歧义之间的关系,以语用分析为指导,歧义和语用、歧义与认知的研究成为歧义研究的重点内容;引进并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在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如,心理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逐步增强了歧义研究的应用性,使歧义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本文以近十年(2000-2010)的汉语歧义研究的相关论文和著作为依据,对汉语歧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试图描绘出当下汉语歧义研究的概貌,并且据此进行考察分析,以期揭示未来汉语歧义研究的新趋势。
      一、汉语歧义定性分析和静态描写
      传统的汉语歧义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歧义定义、歧义类型、歧义格式、歧义分化等主要侧重定性分析和静态描写的研究。进入2l世纪之后,汉语歧义研究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新兴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歧义格式研究
      这一阶段对歧义格式的研究主要是吸纳了多种研究理论,采用了更加多元化的分析方法。这些研究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了歧义研究内容,揭示了歧义可能包含的信息量,分析歧义组合形成的具体原因、构成的条件,揭示组合成分的词类小类及其配合规律,提出分化歧义的具体办法。王红旗(2006)对现代汉语中与施事和受事相关的歧义对象产生的条件的探讨。何洪峰(2002)对由“词语多义、结构层次不同、结构关系不同和语义关系不同四类因素两两组合而形成的句法结构的16种歧义的可能性”的探讨。邱庆山(2008)对“连N也v”格式的致歧情况的考察。于景超(2007)对“v+了+T+的+N”格式研究,等等。
      2.汉语歧义度探究及歧义结构的语用分析
      汉语歧义度的研究继续受到重视,从语用学角度对歧义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日益成为研究新趋势。在歧义度研究方面,尤庆学(2000)、王玲玲(2010)等均问卷调查的形式考察分析了歧义结构的相对歧义度和绝对歧义度:在歧义结构的语用分析方面,项成东(2003)对语用歧义的产生、界定、分类和特征进行阐述,并且详细探讨了影响语用歧义理解的主要因素。徐以中(2003)综合考察了副词“只”的位置和歧义之间的关系。陈一民(2005)指出从语用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有关汉语歧义结构的单义项的认知理解频率往往是不平衡的;并通过对大量歧义实例的考察和分析,认为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可作为优选意义的理论分析途径。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对探索歧义度研究以及歧义结构与语用、认知的关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汉语歧义分化方法研究
      有关汉语歧义分化方法的研究仍然受到关注。研究主要是从语音、语义、语用、认知的角度来分析歧义的分化。杨亦鸣(2000)以“也”字句为例讨论了如何利用语音图谱来确定话语中心,并借此排除相关歧义。延俊荣(2000)从“挖深了”的构成出发,探讨其认知上存在的原因、分化手段以及理论依据,并从层次分析、语境、语音间隔、重音及“了”的不同用法等不同的角度讨论了该格式的分化问题。周明强(2004,2006)分别从认知和语用的角度辨析了歧义、歧解、用歧的联系和区别,并分析认知研究在歧义消解中的作用和影响。
      近十年的汉语歧义研究中,结构主义仍然占有一定地位,歧义格式、歧义度、歧义结构意义,以及歧义分化和歧义消解探讨等方面都有发展,从语用、认知等角度分析与歧义研究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重点并日益占据主导。
      二、汉语歧义研究新领域的拓展
      1,心理语言学与歧义
      在心理语言学界围绕着语言理解是模块化的,还是相互作用的这一基本问题诞生了很多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很多都以歧义加工为研究对象。近十年来,以汉语歧义加工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涉及词汇歧义、句法歧义和词类歧义。
      (1)词汇歧义。对于词汇歧义的研究,学者们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语义和语境对于确定歧义词的意义的作用。周治金,陈永明(2006)发现词语境和歧义词相对意义频率对汉语同形歧义词和同音歧义词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有影响。周冶金等(2003)发现在同音歧义词加工的早期。语境和相对意义频率在同音歧义词歧义消解过程中有其影响。舒华,唐映红等(2000)也发现语境对同音词对词汇歧义的促进作用。任桂琴等(2007,2008)等采用ERP和眼动技术,对汉语词汇歧义消解中句子语境作用的时间进程及大脑活动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支持模块化观点。对于词汇歧义加工的脑机制问题也受到关注,周冶金等(2007)探讨了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过程及大脑两半球的差异,在歧义消解方面大脑左半球具有一定的优势。
      (2)句法歧义。以往针对句法歧义的研究主要是在英文中进行,而且大部分集中在非常有限的几种句法结构上。近年来,汉语句法歧义消解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已经逐渐成为探讨句子加工的一个非常活跃的关键领域。汉语句法歧义加工的研究近十年来刚刚兴起,多数研究也是围绕着加工是模块化的还是相互作用这一基本问题的。张亚旭,张厚粲等(2002)证明了话语参照语境在句子加工早期的作用,结果支持句法歧义消解的参照理论和基于制约的模型。高兵、杨玉芳(2009)发现人们在句子加工的早期就开始利用语用知识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孙兵,刘鸣(2007)研究表明语义关联性因素显著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加工。徐晓东、刘昌(2008)着重探讨了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的关系,提出“平衡点理论”,认为在句法加工和语义加工的关系不是静态不变的,二者之间力量比较强的一方能够支配句子的理解过程。另外,周治金等(2003,2007)都探讨了语境对句法歧义消解影响;高兵、曹晖等(2006)还利用ERP技术和功能成像技术把心 理语言学中比较关注的脑机制应用于句法加工,力求在生理角度真正解开大脑如何进行句法加工之谜。除此之外,工作记忆对句法解歧方面的探索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鲁忠义,范宁,2006;王沛,蔡李平,2010;闫国利等,2004;陈宝国,徐慧卉,2010)。
      (3)词类歧义。词类歧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语歧义现象,兼有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的特点,但与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的研究相比,它们受到关注较少。武宁宁,舒华(2002)研究表明语境在歧义词加工早期对意义激活就有影响,支持相互作用理论。武宁宁,舒华(2001,2003)考察了汉语词类歧义词意义激活的时间进程特点,研究表明相对频率能够即时影响词类歧义解决过程,结果支持基于制约的模型。
      2,计算语言学与歧义
      随着计算机领域内的高科技和先进技术在语言学中的普遍应用,歧义问题在计算机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立足于计算语言学的学科背景,计算机遇到的歧义可能存在于各级语言单位及语言学的各个层面,自然语言理解和机器翻译中存在的歧义问题也自然成为困扰很多计算语言学家的难题。
      计算语言学专家的任务是考察机器在处理自然语言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歧义,包括歧义字段切分、歧义格式分化等。在这些具体的研究领域中,汉语文本的自动分词是汉语信息处理中最为基础的研究,近十年间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汉语文本的自动分词研究中,歧义字段切分和专有名词识别是这一领域中最棘手的两大难题。
      (1)歧义字段切分研究。歧义切分字段从主要构成形式上可分为交集型歧义字段和多义型歧义字段。陈小荷(2004)利用封闭测试和消歧实验等手段,着重陈述了用基于词的二元模型来消解交集型分词歧义的方法步骤,并且指出二元模型对于大规模语料库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于解决交集型伪歧义字段的切分,李蓉(2009)通过引入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SVM来进行研究论证,提出了一种应用于支持向量机的汉语歧义切分方法,要求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分类模型,来提高歧义切分速度和识别准确率。与交集型歧义字段研究相比,多义型歧义字段的研究比较少。冯素琴,陈惠明(2007)通过采集、统计相关组合型歧义字段的前后语境信息,应用对数似然比建立了语境计算模型,并且针对语境信息的窗口大小、位置和频次对消歧的影响设计了权值计算公式,借此证明使用语境信息之和对消解组合型分词歧义具有良好效果。
      (2)专有名词识别研究。汉语文本自动切词的另一个难点是专有名词识别。近年来学者们着重研究了中国人名和中国地名的处理问题。刘开瑛(2001)提倡建立专门合理的专有名词识别模块,并不断对其内容进行适当地裁减和增加,赋予这一系统足够的开发性和可移植性。刘开瑛、郑家恒(2000)还指出在建立专有名词识别系统的时候,需要优先采用统计方法,利用一定的概率估值函数在待识别语料中进行初筛选,并且收集候选信息相应的上下文信息,然后通过规则进行进一步的确定或删除处理,直至得到真正无歧义的专有名词信息。
      经过近十年的研究,自动分词软件系统的研制开发已经逐渐由先前单纯的实验阶段逐渐发展、演变并且不断地趋于完善,现已达到了实用阶段。在计算机语言学领域,高科技和专门技术的不断研发、应用,使得学者们对相关歧义的分类描写愈加清晰,并且逐步建立起消解歧义策略的计算语言学模型,进一步提高了歧义识别准确率。
      3,实验语音学与歧义
      近十年来,实验语音学关于歧义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声学方面,研究发现重音、停顿、声调、语气和语调等特征基本上可以分化各种歧义结构。亢世勇、朱学岚(2000)认为停顿、重音、声调等可以分化因组合层次、结构关系导致的歧义。郑波等(2002)发现消除指代歧义的基本手段是在所指名词上设置相应的重音。王蓓等(2002,2004,2005)通过语调知觉实验和语料库样本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重音的声学线索。黄彩玉(2008)通过声学实验对“都”进行研究,发现:在“都”的总括歧义句中,句子的最重音分别集中在总括的不同语义指向部分。黄彩玉(2009)发现施事与受事语义格交叉产生的歧义句的分化手段是歧义音节后的停延。徐以中、杨亦鸣(2010)还对副词“就”与“才”的歧义及韵律特征规律进行了研究。
      三、汉语歧义研究展望
      从2l世纪开始,汉语歧义研究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近十年来研究,无论是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思路上,都为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语法学家们也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是将歧义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汉语歧义研究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计算机语义识别、自动分词、机器翻译等领域,很好地适应了语言研究和信息处理不断发展的需要。相关领域内高科技和研究技术的日臻成熟,歧义理论研究正逐渐向着实验、量化和认知研究等方向发展。当然,当前汉语歧义研究还存在着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范围不够广阔、新型的研究方法有待加强等不足。为克服这些不足,给歧义研究打开新的局面,我们认为今后的汉语歧义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汉语歧义的实证性研究
      在歧义的研究手段上,应更多地采用较为敏感、精确的仪器进行实验研究,如跟动追踪技术、脑电位相关技术等。未来歧义加工将是一个较好的研究方向。对汉语歧义加工的研究,除了运用实验室的定量研究之外,还应当辅以像有声思维、限制语境等定性研究,以求更全面、真实地揭示歧义句的心理加工机制。
      2,汉语歧义的应用性研究
      在人们所讨论的歧义中,歧义度低的是可能的歧义,或不存在的歧义,歧义度高的才有成为现实歧义的可能。过去的歧义研究多为静态描写性研究,动态的歧义研究依然非常薄弱,特别是语言应用中歧义认知的调查研究更少。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使研究有意义,必须格外重视汉语歧义句的应用性研究,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歧义问题(如机器翻译、人机对话、通讯中信号传递等问题)。
      3,汉语歧义的跨学科研究
      歧义现象涉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内容。今后的研究应争取多学科(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的合作研究,以便从多侧面、多层次、多维度上研究汉语歧义句,使研究成果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四、结语
      无论是在相对传统的定性分析和静态描写的研究领域,还是在新兴的拓展研究范畴内,汉语歧义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实验、量化等新兴的高科技手段和工具的使用,使得汉语歧义研究快速的进入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行列。展望未来的汉语歧义研究,语言学家理应在发扬现阶段汉语歧义研究优势的基础上,重视汉语歧义在多侧面、多层次、多维度上的研究,利用新兴科技增强实验、量化研究的精密度,借此来解决汉语歧义研究中遇到的难题,推动与歧义研究相关学科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红旗,施受歧义产生的条件[J],语言研究,2006,(4).   [2]何洪峰,论双重歧义因素组合的结构[J],语言研究,2002,(3),
      [3]邱庆山,歧义句“连N也V”中N的“语义成分同词”类型考察[J],理论月刊,2008,(12),
      [4]于景超,“V+了+T+的+N”结构的歧义试析[J],语言科学,2007,(4),
      [5]尤庆学,歧义度的调查与分析[J],汉语学习,2000,(5),
      [6]王玲玲,汉语述宾/偏正短语的意义优选和歧义度考察[J],汉语学习,2010,(4),
      [7]项成东,歧义的认知机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4),
      [8]徐以中,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语用歧义探讨[J],语文研究,2003,(2),
      [9]陈一民,歧义结构的意义优选[J],语言文字应用,2005,(8),
      [10]杨亦鸣,试论“也”字句歧义[J],中国语文,2000,(2),
      [11]延俊荣,“挖深了”歧义成因及分化[J],语文研究,2000,(2),
      [12]周明强,歧义、歧解和用歧的认知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4,(4),
      [13]周明强,认知在歧义的辨识与消解中的作用[J],修辞学习,2006,(5),
      [14]周冶金,陈永明,词语境中汉语歧义词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15]周冶金,陈永明,陈�之,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J],心理科学,2003,(6),
      [16]舒华,唐映红,张亚旭,汉语双音节同音词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0,(3)
      [17]任桂琴,韩玉昌,周永垒,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ERP研究[J],心理科学,2007,(6),
      [18]任桂琴,韩玉昌,于泽,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J],心理科学,2008,(1),
      [19][20]周冶金,赵雷,杨文娇等,汉语同形歧义词歧义消解的两半球差异[J],心理科学,2007,(1),
      [21]张亚旭,舒华,张厚粲,周晓林,话语参照语境条件下汉语歧义短语的加工[J],心理学报,2002,(2),
      [22]高兵,杨玉芳,代词歧义消解中隐含意义的理解[J],心理科学,2009,(1),
      [23]孙兵,刘鸣,暂时句法歧义句认知加工初探[J],心理科学,2005,(5),
      [24]徐晓东,刘昌,句子理解的关键――对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再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8,(4),
      [25]周冶金,陈永明,陈�之,汉语歧义句的消解过程[J],心理科学,2003,(6),
      [26]高兵,曹晖,曹聘,句法加工的脑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6,(1),
      [27]鲁忠义,范宁,工作记忆广度与汉语句子语境效应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1),
      [28]王沛,蔡李平,工作记忆与句法歧义消解关系的脑功能研究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9]闫国利,田宏杰,白学军,工作记忆与汉语歧义句加工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3),
      [30]陈宝国,徐慧卉,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句法歧义句加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0,(2),
      [31]武宁宁,舒华,句子语境中汉语词类歧义词的意义激活[J],心理学报,2002,(5),
      [32]武宁宁,舒华,无语境条件下汉语词类歧义词的意义激活[J],心理学报,2001,(4),
      [33]武宁宁,舒华,汉语词类歧义解决初探[J],心理科学,2003,(1),
      [34]陈小荷,用基于词的二元模型消解交集型分词歧义[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5]李蓉,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汉语歧义切分算法[J],计算机仿真,2009,(7),
      [36]冯素琴,陈惠明,基于语境信息的汉语组合型歧义消歧方法[J],中文信息学报,2007,(6),
      [37]刘开瑛,歧义切分与专有名词识别软件[J],语言文字应用,2001,(3),
      [38]刘开英,郑家恒,歧义切分与专有名词识别软件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0,(1),
      [39]亢世勇,朱学岚,语音特征在分化歧义中的作用[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2,(2),
      [40]郑波,王蓓,杨玉芳,韵律对指代歧义的解歧作用及其机制[J],心理学报,2002,(6),
      [41]王蓓,杨玉芳,吕士楠,汉语语句中重读音节音高变化模式研究[J],声学学报,2002,(3),
      [42]王蓓,杨玉芳,吕士楠,汉语韵律层级结构边界的声学分析[J],声学学报,2004,(1),
      [43]王蓓,杨玉芳,吕士楠,汉语中大尺度信息单元的声学线索[J],声学学报,2005,(2),
      [44]黄彩玉,一类“都”字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5]黄彩玉,施事与受事语义格交叉歧义句的实验语音学分析[J],语文研究,2009,(2),
      [46]徐以中,杨亦鸣,“就”与“才”的歧义及相关语音问题研究[J],语言研究,2010,(1),
      责任编辑 梅瑞祥

    推荐访问:汉语 歧义 综观 近十年来汉语歧义研究综观与展望 节律和歧义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