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导师制 [中文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践和思考]

    时间:2020-03-25 07:38: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正在探索的一种新型管理和育人模式。本文以实践为依托,探索适合中文专业的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导师制推行过程中的考核方法。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考核方法
      
      本科生导师制是着眼于满足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及心理疏导。本科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在中国发端于北京大学,现在已经在许多高校进行实验和探索。从2004年9月开始,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中文系开始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本科导师制是为配合学校实用性人才培养特色建设规划而设立的特色制度,按照高标准严要求打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学生的专业学习、课外实践、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提升。经过七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过思考,我们还总结出一套中文专业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下面我们从培养目标、实践模式、考核手段、实效及思考等方面加以阐释。
      一、中文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本科导师组由教学专任教师担任,组长由系主任兼任。本科导师制严格贯彻以下两个基本理念: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他们树立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帮助他们掌握一般方法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具体而言,中文专业导师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具有传统的中文专业素养,又要培养学生具有新时代的精神;既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又具有适应时代需求的全方位的人格素养和行为理念。
      二、中文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
      (一)建立全程分阶段指导制度
      1.低年级导师制
      即对大学一年级全部学生实行导师制。导师的职责主要是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和适应大学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向学生介绍专业领域,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选课情况、成绩情况,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专业知识等方面问题;同时,通过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的感染,使学生在德育方面受到良好影响。新生入学后,最主要的问题和最迫切的需要是对入学生活的适应和明确如何更好地度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并非只在开学那几个星期的时间进行,而是要贯穿于一个学年,它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导师指导,学生基本上可以较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进校的时候随机分成若干组,由中文系选拔的导师来带。学生在这一阶段可以得到有丰富科研教学经验的教师的指导。这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兴趣爱好和科研方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科研导师制
      科研导师制是在大学二年级以后对学生实行的学术导师制。这种导师为“科研实践型”,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导师的研究方向,采取“双向选择”和中文系选配相结合的原则配备导师;通过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举办学术讲座和读书报告会等环节,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能力。科研导师制有导师指导班级和导师指导学生个体两种做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自己所选择方向与领域的研究情况,本系、本专业的环境与科研成果,可以很快地提高认识和实践上的专业素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导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方面,中文系每年每位导师平均指导两项以上学生的科研课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3.优秀学生导师制
      为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个性化培养,中文系针对优秀学生的需求,配备专门的导师来进行指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如推荐免试生和考研学生,在进校后,先按教学计划学习规定的课程,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导师,进行个性化培养。这是一种英才教育思想,让优秀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最好的资源,得到最优秀导师的指导,以期培养出最优秀人才。根据统计,目前为止,中文系有40多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其中不乏国内重点高校,还有国外院校,中文系学生的考研率名列各系之首。
      二是有特长的学生,中文系也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导师特长,进行一对一的专项辅导。有的老师指导学生书法,有的老师指导学生文学创作,有的老师指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粤港澳普通话大赛等,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的建立
      但凡成功的教育,无不体现了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导师制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导师与学生的互动遍及相互交往的全过程,建立起师生和谐关系。可以说,没有了互动,也就没有了导师活动的存在。主要形式有:组织形式的互动、思维模式的互动、活动内容的互动和活动方式的互动等
      1.组织形式的互动
      从实践效果看,导师和学生的组合以实行“双向选择”为当。在双向选择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爱好和能力选择导师,导师也可视自身的各种情况来选择学生。由此形成的组织形式,既满足了彼此间希望交往的需求,又会增加互动的频率,促进新的和谐和发展。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系里安排,还可以通过一些组织来进行,比如中文系辩论队、科普读书会、民间艺术协会、书画协会等,经常自发组织活动,邀请导师参加,给予指导和点拨,形式活跃,效果明显。
      2.思维模式的互动
      师生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彼此完全能够在互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在交往中开发自己的思维潜质。从这一意义上说,实质性的互动,是彼此真实的需求。简言之,教师思维相对严谨,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水平较高,而思维材料相对封闭、滞后,对问题的看法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学生思维活跃、快捷、新颖,贴近时代节奏,然而由于他们相对年轻,生活历练欠缺,看问题不免简单、片面,甚至绝对化。因此,彼此间的思维互动,对改善双方的思维品质大有裨益。这种互动可以是一对一的思维对接,也可以是一对多的擂台比拼,也可以是多对多的思维碰撞。目的是提高思维水平,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3.活动内容的互动
      这是导师制的本质所在。师生之间互动的内容极其广泛,可包括交流思想、切磋理论、咨询学业、探讨工作和破解困惑等方面。要求导师在导学活动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又要面向个别学生因材施教;既要尊重学生的共性,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既要体现自己的专业思想,又要体现浓厚的德育知识。由于受彼此接触时间的制约,必须要明确每次谈话欲解决的问题,以避免空耗时间。真正的沟通存在于“对话”中,而真正的对话是没有预设前提的,是思维的交锋和碰撞,是从双方的自由言说中产生出差异并意识到主题。这种自由的对话,问题集中,信息量大,可以起到开阔视野、形成共识、明确方向和凝聚人心的效果。这类交流活动几乎可以覆盖教学与实践的全过程,它既是教与学互动的链接和补充,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工作,有利于深化教学内涵建设。
      具体言之,思想引导方面,要求导师用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影响学生,克服空洞的说教,利用轻松活泼的形式,选择适当的教育场合,在与学生轻松交往和平等对话中解决思想问题。同时,专业辅导方面,要求导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生活指导方面,要求导师事事处处关心、体贴学生,了解学生的酸甜苦辣,洞悉学生的情感变化,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心理疏导方面,要求导师认真观察、分析所导对象,针对学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从心理学的角度有的放矢地实施诊断和教育,用建立在自己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之上的正确态度与巧妙方法及时疏导,消除思想误区,排除心理负担,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活动方式的互动
      导师制的活动方式,一般以室内谈话为主,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校园漫步、社会考察、参观游览、电子信箱、手机短信、QQ聊天等活动,都是同受导师和学生所欢迎的方式。活动方式的取舍,主要看其能否形成师生之间平等、开放式的交流氛围,能否使学生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养成逻辑思维和富于反思批判的精神。众多的活动方式从互动中产生。唯其如此,彼此才能在轻松温馨的气氛中启迪思维、活跃思想,受益良多。中文系的很多导师都放弃了休息时间,专门和学生约定每周见面的时间,进行谈话,每次都会围绕一个主题,比如学习、专业选择等方面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会要求学生进行整理,回馈给导师。此外,为了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一些导师还会坚持检查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不定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三、导师制的考核手段
      (一)建立有效的导师管理制度
      1.导师指导工作细则的建立
      教师作为学校的“资源”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性,学生作为这种稀缺资源的消费者具有需求的无限性,所以必须对本科生导师的任职要求和工作职责进行清晰的界定,即“导什么,不导什么”。关于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定位,我们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入学指导方面,指导新生掌握大学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树立良好的学风,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景,了解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按照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规律,科学合理地选修课程和安排学习进程;二是学习指导方面,导师作为本科生自主学习的教师负有为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提供有关学分制和学习方面的咨询和指导的责任,关心学生的学业情况,掌握被指导学生的累计学分、累计平均学分绩点、学期平均学分绩点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帮助,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三是做人做事方面,指导学生立德、修身,做事踏实,讲究科学和诚信,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准备。
      2.建立管理指导制度
      导师制工作不仅仅是导师和学生的活动,它同高校其他教学工作一样,必须依托有效管理,构建有效管理系统,必须由导师、学生、管理者三者构成导师制工作基本组成部分。中文系成立了导师工作组,主要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及监督工作,并定期召开导师会议,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不定期地对导师工作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考核与奖励,以调动教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检查导师工作计划、工作记录、工作总结及学生活动记录等;指导和督促导师各阶段培养计划的完成。比如通过组织导师工作例会,了解导师是否能够严格按照指导程序,制定符合个体特点的指导计划和指导方式;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反馈信息,了解导师制活动是否正常化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开展导师经验交流会,使好的经验和做法得以推广等。
      对导师制导师的考核和评价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导师的津贴,为此,中文系实行“导师津贴制”,明确导师的劳动特点,制定出工作量的考核制度,合理、公正地评价导师的劳动价值。由于导师制活动基本上在业余时间进行,所以根据导师指导学生数和学时数计算其工作量,纳入学校人事部门统一的工作量考核范畴。以后条件成熟的时候,计划设立导师基金,学生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课题获奖或参加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奖的,对导师予以奖励。
      四、实效及思考
      中文系实施本科导师制培养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老师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学生发展全面,综合素质高
      实施导师制以来,中文系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评价分数,连续多年为校区最高,学校、社会对中文系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很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参加课外活动积极。中文系学生先后获得过师范技能大赛、书法比赛等奖项十余项、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奖项十余项,征文
      比赛、辩论赛等十余项。其中2006级林娜娜在刘莉芳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佛山团市委演讲比赛特等奖,2007级唐晓文在方孝坤老师的指导下,在国家级书法竞赛中多次获得奖项。
      (二)中文系学生考研录取率高,就业率高
      到目前为止,中文系学生每年的就业率都在100%,显示学生的基本功扎实,素质全面,特别是考研录取率很高。学生进入的学校也是国内或国际高质量的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
      (三)科研课题立项数量多,效果优良
      到目前为止,中文系导师指导的科研立项数量有几十项,立项的内容和研究方向都有很强的实践性或学术性。学生出版著作、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部)。
      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我们也在实践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如导师的工作考核还存在不够细化,难以准确把握的问题;导师对普通学生、一般学生的关爱不够,他们的进步不是很明显;学校在导师制的制度管理和物质配套方面还有待完善;导师资源缺乏,不是每个老师都能胜任导师,而能胜任的还有时间问题。
      毫无疑问,本科导师制是切实可行的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大力度、不断推广,争取早日实现导师制的普及,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推荐访问:中文 专业本科 实践 中文专业本科导师制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