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静态词类转换:英汉教程第二章静态与动态ppt

    时间:2020-03-13 07:40: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传统上对词类的划分是表现其句法功能,而不是其概念化过程或者语义内容。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语言形式层面上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但在语义和认知层面上,名词不只是表示事物,也可以表示动作或过程,因为在认知上我们可以将过程或动作看作事物。同样的道理,形容词、副词等在心理表征上也可以是动态的;动词也不一定都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本文拟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来研究并检验英汉动态的认知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英汉汉英翻译中的词类转换。
       【关键词】 概念化;认知;静态;动态
      
       【Abstract】 words are traditionally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syntactic functions rather than their conceptualized process or cognitive mean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admits that formally language can be divided into noun, verb, adjective, etc. but semantically and cognitively noun is not only the name of a thing but also can refer to a process or action. The reason is that in cognition we can see a process or action as a thing. Similarly, adverbs and adjectives can be dynamic;verbs are not always dynamic, but sometimes can be stative. This thesis tries to study and examine whether there is such a trend that English tends to be stative and Chinese tends to be dynamic and the cognitive source and on this basis seeks to find efficient way of word class conversion in translation.
       【Key words】 conceptualization, cognition, stative, dynamic
      
       引言
       英语是屈折语,汉语是非屈折语,相对而言,英语语言形态丰富。在一定程度上,词的形态变化是否过于繁复多变决定词类优势。英语动词变化繁复,这就使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形态的擎肘,而名词则没有这个问题,因而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名词优势导致了介词的伴随优势。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化问题,因而动词非常活跃。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因而呈静态;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这是传统对比语言学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频率和句法层面对英汉语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然而根据认知语言学对词类的分析,名词不都是静态的,介词、副词、形容词等也可以是动态的。动词也不都是动态的,尤其在汉语这种动词高度发达的语言中更是如此。所以对于静态动态的分析应该从心理表征,从语义突显的角度来分析,这也给为什么大量的英语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翻译成汉语时要转换成动态动词而汉语的动词翻译成英语时却要转换成相应的静态词提供了认知理据。对此我们将在下面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认知语言学语义描述
       近年来,有的语言学家(Crystal,1971; Quirk,1985)注意到了词类之间存在着边界模糊性。认知语言学也承认这种模糊性,但更注重探讨这种现象的本源和实质。在传统语法中,名词被定义为表示事物的词,动词被定义为表示动作的词。如此,词类定义是以客观真值条件为依据的,词类就无法科学的、充分地界定,因为符合真值条件的“事物”和“动作”本身就难以界定。但从认知上讲,名词既可以是一个实体,也可以表示动作,如a walk, jumping, development 等。认知语法把语义定义为主观意象,名词的意象可以是静态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是不同抽象程度上的动态意象。同样,介词、形容词、副词也可以具有动态意象,反过来,动词也可以具有静态意象。这样就将名称和内容区分开来,也为翻译中词性之间的转换提供了认知基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概念或意象的形成过程,是思维的、认知的。意象是认知语言学的术语,指对事物的感知在大脑中形成的表征。在认知语法中,兰盖克的意象指的是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注意点和辖域、突显不同的方面来观察某一情景,形成不同的意象,以便去理解和把握某一感知到的事物和情境的能力。如我们可以说:He knifed his throat. Knife 作为一个完形感知,其意象包括:一种切削工具,通常有锋利的刃和刀把等,这里它的意象已经不是事物,而是“用刀子割”的动态意象,是突显其动作的一面,是人对刀子完形感知的一个侧面。再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本是形容词,在这里由于突显了动作的一面而成为使动词。近来在年轻人当中,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流行说“我信息你”“我电话你”等也是名词突显动作一面的突出表现。而假设我们是初次听到有人这么说话,虽然感到有些奇怪,但是稍加思索就能明白其意思,这说明人们有着相似的认知结构,能够从意象中根据句法、语境等突显出意象的某个方面。
       世界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两种状态,作为对世界认知结果的语言所表述的也必有静态和动态两种趋势。我们在这里不完全抛弃传统关于词类的分法,首先承认绝大多数动词是动态的,绝大多数名词是表示静态的观点。我们在这里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以前词类分法无法解释的某些动态(如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也可以是动态的;动词也可以是静态的)问题并由此寻找英汉互译中的词类转换的认知根源。由于英语受严格的SV句式限制,所以动词在句中出现的频率受到严格限制,而作为绝对运动世界反映的句子往往要表现不止一种动作,因而常常要借助于其它词类来表达动态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在人的心理表征上也是动态的;汉语动词使用不受限制,所以这些有动态意义的静态词语翻译成汉语时就常常用动词来替代。但是汉语由于动词发达,也常常用动词来表达静态的意义。其根源在于某些词语尽管在形式上是静态的,但是在人的心理表征上却是动态的,所以能够转换成具有动态意义的动词;有些动词在形式上是动态的,但在人的心理表征上却是静态的,所以能够转换成具有静态意义的词。
       二、汉语动词的非动态问题
       因为汉语是意合的语言,不像英语那样严格受句法的钳制,动词使用不受限制,所以汉语在表达动态时就直接用动词。其动态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动词连用是汉语常见的现象
       汉语连动式和兼语式都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的动词。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和被字式还常常互相包孕套用,构成各式各样的多动词谓语句。如:
       1)他想办法摆脱了困境。He thought his way out of the dilemma.
       2) 他想远走高飞,免得心烦。He sought the distraction of distance.
       例1)中有两个动词,翻译成英语时除了其中一个翻译成相应的动词以外,另一个动词则用具有动态意象的介词out来代替。例2)中有两个表示动态意义的四字格,在翻译时除了一个动词相应的动词外,另一个则用具有动态意义的名词来表示。这样一来,译文显得流畅地道,同时也能够引起看译文的人的相应的动态心理表征。
       2.2 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
       汉语动词(词组)可以充当汉语句子的各种成分,如此一来,汉语句子就显得到处都有动词了。但是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够在人的心理表征上引起动态表征,有的则是静态的表征。如:
       3)革命不是请客吃饭。Revolution is not a dinner party.
       4) 实现理想境界要靠辛勤劳动。To translate ideals into reality needs hard work.
       5) 林则徐认为,要成功地禁止鸦片买卖,就得首先把鸦片销毁。Lin Zexu believed that a successful ban of the trade in opium must be preceded by the destruction of the drug itself.
       例3)中的请客吃饭在我们的心理表征上反映的是一种腐化的作风,是静态的。因而翻译成英语时就直接用a dinner party。当我们看到例4)时,辛勤劳动很难使我们想到一个人具体劳动的场面的,这里也只是一种态度和状态的静态表现,所以翻译成英语时就相应的翻译成具有静态意义的hard work。例5)中“成功地禁止鸦片买卖”表示一种结果,是一种静态的状况,所以用静态的名词翻译。
       当然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讲的,绝大多数的动词是动态的,所以翻译成英语时也多使用相应的动词,这也符合人类认知的共同特点。我们在这里主要试图讨论的是传统对比语言学中无法解释的关于动态变静态,静态变动态的问题,所以在这里关于动态变动态,静态变静态的问题就不在赘述。
       三、英语非动词的动态问题
       3.1名词
       3.1.1 名词化
       名词化主要是指用名词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概念,如用抽象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品质、情感等概念。所以此类名词从形式上看是名词,实际上表达的却是动态的意义。所以在英汉翻译中常常将这类名词翻译成动词,如:
       1)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
       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很快就康复了。
       2)The abuse of basic human rights in their own country in violation of the agreement reached at Helsinki earned them the condemnation of freedom-loving people everywhere.
       他们违反在赫尔辛基达成的协议,在国内侵犯基本人权,因此受到了各地爱好自由的人们的谴责。
       3)Electric transformers can easily change the normally low voltage generated to the high voltages needed for efficient power transmission.
       电力变压器能轻易地将电机正常发出来的低电压转变为所需要的高电压,以便有效地传输能源。
       3.1.2 用名词表示施事者,以代替动词
       英语除了用抽象名词表示行为和动作等概念外,还常用含有行为和动作意义的普通名词代替动词。大量由动词派生的名词既表示施事者,又保留原来动词的意义,如:
       A hard worker=someone who works hard
       A bad sailor=someone who often gets seasick
       汉语由动词加后缀构成的名词(如读者、教师、打字员、观察家、修理工)用来指人,不再表示行为或动作,因而英语这类名词往往要转换为汉语动词:
       1)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
       他能吃能睡。
       2) I used to be a bit of a fancier myself
       过去我也常常有点喜欢胡思乱想。
       3) You are all clock-watchers today!
       你们今天老是看着钟表等待下班啊!
       4) You must be a very bad learner, or else you must be going to a very bad teacher
       你一定很不善于学习,要不就是教你的人很不会教。
       5) The old man was the forgiver of the young man’s past wrong doings.
       老人宽恕了年轻人过去所干的坏事。
       这类名词有时并不指人,而是用来代替动词,如:
       6) The real shocker was that things dragged on well beyond the two weeks I had anticipated.
       最令人吃惊的是,事情拖了很久,大大超过我原来设想的两周。
       7) Litmus paper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presence or not of acid in a solution.
       石蕊试纸可用于指示溶液中是否含有酸。
       3.2 介词
       英语常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即以“静”代“动”,如:
       1) He is at his books
       他在读书。
       2) The machine is in operation
       机器正在运行。
       3) Is this train for Chicago?
       这趟车是开往芝加哥的吗?
       3.3 用形容词或副词表达动词的意义
       英语常用动词的同源形容词与弱化动词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动词的意义,如:
       1)I am doubtful whether he is still alive
       我怀疑他是否还活着。
       2) The teacher thanked her pupil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ooperative.
       学生合作得很好,老师向学生表示感谢。
       3)Of all engineering materials, only metals are truly weldable and repariable.
       在所有的工程材料中,只有金属真正能焊接和修补。
       英语里表示心理或生理感觉的形容词以及其他形容词也常常与弱势动词构成系表结构,表达相当于动词的意义,如:
       1)A postman is not afraid of dogs
       邮递员不怕狗
       2)He was unaware of my presence
       他当时不知道我在场。
       3) Doctors are not sure they can save his life.
       医生们不敢肯定他们救得了他的命。
       英语还常用副词来表达动词的意义,如:
       1) The newspaper was down at six yesterday.
       昨天报纸六点复印。
       2) Down with the old and up with the new.
       破旧立新。
       3)Double windows were fixed to keep the cold out.
       安装双层窗御寒。
       结语
       综上所述,动静态的区分要看该词在人的心理表征上到底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而不能单从词类词的形式上来看。这就给我们在英汉翻译时所作的词类转换找到了认知根源。把英语的具有动态意义的非动词翻译成汉语的动词是因为动态的心理表征在英汉语中是相似的。而把汉语中频繁使用的动词翻译成具有动态意义的非动词也是同样的道理。另外,一个词翻译时可以用动态也可以用静态的词,这也符合认知原理,因为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大脑中其动静态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就造成了一个词的翻译有的人用具有动态意义的词,有的人用具有静态意义的词。本文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探索翻译中的动静态转换问题,只是管窥一斑,但愿能够不碍读者之眼。
      
       参考文献
      [1]刘宓庆.1992. 汉英对比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邵志洪, 2005.汉英对比翻译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邵志洪, 1997.英汉语研究与对比.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4]连淑能.1993.英汉对比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周志培.2003.汉语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6]许余龙.2005.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李瑞华主编.1996.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束定芳主编. 2005.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陈重瑜.语言研究.2002年第4期.“动性”与“动态”的区别:汉语与英语的状态动词比较
      [10]喻家楼 胡开宝.外国语.1997年第5期.析汉、英语中的有灵、无灵和动态、静态句
      [11]袁晓宁.外语学刊 2002年第4期.英语动词进行体的语用理据及其理解

    推荐访问:词类 浅谈 静态 从认知角度浅谈英汉翻译中的动静态词类转换 定义翻译 因素英语翻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