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你读《小团圆》,我看张爱玲:张爱玲小团圆读不懂

    时间:2020-03-10 07:35: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张式文字――天真残忍      1995年张爱玲的逝世让她的名字在文坛上再度复出,在这之前,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一直没有得到公认,可能是源于她自身复杂的经历与背景,除却文学本身的价值,人们似乎习惯地冠于她种种帽子,或者把她划分于某种领域与流派,最常见的一种说法就是她属于海派文学,当然,她亦是代表人物。
      海派文学在上世纪40年代曾辉煌一时,唯一可与之相提并论的是以张恨水为代表的新鸳鸯蝴蝶派,两种流派最初文风迥异,互为不齿,然而到后来,由老《万象》杂志的撮合,两派文人在一定程度上有了互为渗透的倾向。这一时期,众多文人文风略改,惟张爱玲不变,更成就了她写作生涯里的第一个辉煌,那时她尚20出头,却已用《红玫瑰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奠定了她当时的文学地位,后来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大抵是拿自己作为例子,只是在这言语背后,很少人能看穿里面的无限苍凉。
      张爱玲的笔致是越轨的,她擅长把艺术生活化,把生活艺术化,一方面她流俗于世间的爱恨纠缠,一方面又可跳出这份儿女情长,她的作品中生活的悲剧感无处不在,这种悲剧感让她笔下女性皆拥有某种细腻与古典的美感,而她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又令人惊异,这种独特的人生态度在当时社会无疑是为另类。即使在今日,也为很多作家所不能及。她悲天悯人,时时看破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自己又在生活中冷漠寡欢;她通达人情世故,却又刻意与众生保持距离,独自孤高,我行我素。她一直站在观望者的角度,这是她的天赋秉性,也是刻意而为,她对被人看破有种天生的抗拒,源于是她自始自终的不信任,因此她从不给人留下可窥内心的一丁余地。张爱玲的这份洞察人事对她来说又是极为痛苦的,在20几岁便有了这样的人生体验似乎是她悲剧性的人生的某种征兆与预感。后人仿张爱玲的文风,形似者已能吃饱饭,但却始终无人可跃至她等同的高度,可见并不是文字能力的问题,而是人生本身的差距。因此可说张爱玲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
      张爱玲的文学生涯与她整个人生命运是相辅相成的,这也让她众多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个人痕迹,上世纪40年代,她在上海声名鹊起、一时无二,若干年后,又辗转美国,过着清心寡欲、深居简出的半隐士生活,辉煌一时所带来的浮华喧闹与潦草片刻引来的落寞孤寂,她似乎可以同时承担,她不屑于跌宕起伏的人生假象,反而对命途的变化有着习惯性的逆来顺受。她的文字也亦是如此,以作者的一生为参照,也许是更好体会其作品的方式,张爱玲的文字抛弃了当时上海左翼文人标志性的聪明刻薄,而把重心落在对人生客观的描述,因此在张爱玲的作品里,经常轻易地还原了人物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内心的原始推动力。这让她作为一个记录者堪称称职,这也是她文学价值中一颗重量砝码。
      张爱玲的笔致因为客观而显得冰冷,她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与西方文化教育使其作品中有着只修辞不修饰的残酷面孔,发生了就让它发生了,结束了也就让它戛然而止,她不炫耀,不管是写世俗还是雍容,一字一句都似从良心上称过,再落于笔下,杜鹃泣血。
      
      
      半生缘――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
      
      张爱玲的一生始终与这个男人纠缠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总会被人所津津乐道,也许是两人的人生经历在动荡的时局下所体现出不同的戏剧性颇值推崇。总之,提及张爱玲,胡兰成的名字自会应声而出。
      1944年春,时任汪伪政权要职的胡兰成无意间读到了张爱玲的小说,以其文学直觉,遂起结识之意,于是给苏青写信相邀,信中处处流露出对张爱玲的好奇与欣赏,当然,那是文人与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此时的胡兰成,对张爱玲的相约也只是出自相约本身。后来苏青回信说:作者是位女性,才情颇高,性情孤傲,不愿见人。苏青的简短叙述更是让胡兰成难以忘怀,不久,苏青再次回信,并附带一本杂志,上面有张爱玲文章和照片,从这时起,胡兰成对张爱玲的欣赏已不仅仅是欣赏了。
      胡兰成回到上海之后,委托苏青所要张爱玲地址,苏青深知张爱玲孤傲,便断然拒绝,胡兰成软乞再三,苏青推托不过,便把张爱玲上海的地址给了他,胡兰成次日便登门拜访,不出所料,张爱玲闭门谢客,不得已,胡兰成把自己的地址、电话写在纸上,并附结交之意,递于张爱玲门里,方回。
      苏青是张爱玲颇欣赏的女性,也曾公开说过,拿我与冰心等人比,不觉得有何,提及苏青,才方合我的心意。可见苏青在张爱玲的朋友里是很重要的一位,而苏青又是胡兰成的挚友之一,苏青在两人关系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且在早些时候,苏青曾邀张爱玲为被汪精卫开罪的胡兰成求情,两人后来的见面,已不是第一次。
      胡兰成回到住所,第二天便接到张爱玲的电话,说要登门拜访,胡兰成喜不自胜,不久,张爱玲便到,胡兰成亲自相迎。在胡兰成的住所,两人相谈甚欢,由文学到时政再到生活,两人一番畅谈后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尤其张爱玲,吸引她的是胡兰成的才情,而张爱玲本身亦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她对男人的标准也往往被才气高低所左右,胡兰成的学识与见地深得张爱玲的好感。次日,胡兰成回访张爱玲住处,张爱玲房间的典雅华贵之气让胡兰成有些不自然,近而更觉得张爱玲绝非凡类。此后,胡兰成每日都登门拜访,两人相交莫逆,如影随形。胡兰成曾索要苏青第二次回信时附的那张照片,张爱玲便取来送他,相片背后写着:见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但她心理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句话如今已是张爱玲的代表符号之一。而胡兰成晚年的自传里写到这段经历时,则是这样描述的:我只端然的接受,没有神魂颠倒。各种感情与思想可能只是一个好,这好字的境界还在感情与思念之前,但有意义,而不是什么的意义,且连喜怒哀乐都没有名字。胡兰成的口吻是带着间接的否定的,这否定有些小心翼翼,却还是说了出来。不知道张爱玲看后又会是怎样的心境?恐还是之前她与胡兰成的诀别语:我将自是萎谢了。还有一则趣闻,晚年胡兰成给远在美国的张爱玲写信,询问生活近况。张爱玲回信想借阅胡兰成前作若干,胡兰成自是将前作与刚刚出版的《今生今世》邮至张爱玲住处,并附信流露出重言旧好之意。张爱玲再回信说:邀旧作只为研究而用,旧日之事已无心再提。胡兰成看罢,也觉自己自作多情,从此两人再无联系。
      张爱玲的贵族出身,让其生命处处表现出典雅一面,而童年的不幸则让其作品笔调灰冷,但又在生活中我行我素、及时行乐。张爱玲的这种矛盾胡兰成是懂得的,只不过胡兰成的懂她是风流天性的一种技艺,因此这种懂让张爱玲日后受到了极大的困惑。胡兰成与她相识时,大她14岁,又背负汉奸之名,而张爱玲的义无反顾则让她与胡这段是非纠缠得到了升华与成就。
      1944年入秋,胡兰成与第二任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张爱玲待字闺中,于是二人顺其自然地结为连理,但由于时局动荡,汪伪政府已有穷途之势,胡兰成怕日后连累张爱玲,这场婚姻便没有仪式、也没有走任何法律程序,只由张爱玲的好友作证,两人合签一纸婚书:张爱玲与胡兰成亲定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前两句为张爱玲所书,后两句则是出自胡兰成之手。
      1944年岁末,时局已相当悲观,胡兰成也意识到了危险,便与张爱玲道别,只身去了武汉。而风流成性的胡兰成在抵达武汉不久,便与医院护士小周如胶似漆,那时小周才刚好17岁而已,胡兰成后来在张爱玲不知情的情况下又与小周举行了婚礼。待1945年胡兰成短暂地回到上海期间,才向张爱玲透露此事。张爱玲的选择也只是忍受,她心里还是只有这个人。
      再说胡兰成,胡兰成的出身与张爱玲可谓天壤之分,云泥之别。他自幼贫苦,历经磨难,后来的成就也皆是自己双手打拼而得,包括胡兰成的学识,他只作为旁听生在当时燕大上课,只不过凭借过人的天赋才在文学上落下了不朽的成就。胡兰成的文藻华丽,灵气迫人,与当时沈从文厚重朴实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人曾例举二人:胡为黄鹂,沈是青鸟。颇为传神。只不过胡兰成的恣意潇洒仅仅是他在人世间的游刃有余,而他的思想非但并不出世,反而比凡夫俗子更留恋于红尘万丈,这是张爱玲所忽略的、甚至是看不到的,她始终认为胡兰成于她除却丈夫,便是文人,这忘了胡兰成的戎马出身,供职军中要员,定是有野心的,历朝历代,但凡出世者,无一愿食朝廷俸禄。可叹张爱玲的一生,纠葛不过是这张窗户纸没看破罢了。相对胡兰成,一个张爱玲又怎么能够……
      
      流淌于故事之间,遗失在字词之外
      
      张爱玲系出名门,有显赫的家事,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可谓一代望族,只不过到张爱玲的童年时,家道没落,只剩最有一丝余响罢了。这让张爱玲矛盾的人格有了最初的形成,一方面她摆脱不了家族给她的烙印,另一方面,她也无法彻头彻尾地落位众生,这对她的写作是财富,但对她的人生则是痛苦。
      张爱玲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远度英伦,她跟随母亲,14岁便考入了伦敦大学,而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被迫终止了留洋,辗转至香港求学,临近毕业时,香港全盘沦陷,张爱玲无路可走,孤身回到上海,日后与胡兰成的文坛佳话,又成了解放后难以洗清的罪状,不得已再出走美国,于1995年中秋客死异乡。
      张爱玲的此番身世,我始终认为与曹雪芹有些相像,同是名门之后,再遇家道没落,又无力回天。锦衣玉食不再,粗茶淡饭相见,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落寞颓唐气质,与曹雪芹不同的是,张爱玲对家族本身的厌恶,那恨与不屑都是沉甸甸的。张爱玲晚年的作品流入内地的只有事关红楼梦的研究尚可一寻,只不过笔者暂未亲睹,难做评价,想是会与红学家的解读泾渭分明,因为张爱玲离曹雪芹先生要比其他人更近一点。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遗作,已有无数书评为先,此文便不再赘述。书应该是张爱玲的自传体,书中所及人物除去化名,在张爱玲的生命里皆可对号入座。张爱玲的叙述非常散乱,似是有意而为,只不过书中所言人事,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除了阅读带来的享受,也为喜欢她的读者解开了围绕在她身上的种种谜团。张爱玲写这部书时已把它当成封山之作,可以当作是其对写作生涯或人生的一次总结,没有了悬念与美化,一切一五一十的发生,本以为忘却的还没忘,凝结成一个缩影,流淌于故事之间,遗失在字词之外。

    推荐访问:我看 团圆 张爱玲 你读《小团圆》,我看张爱玲 小团圆张爱玲 张爱玲小团圆读后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