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康德对人格同一性理论的批判]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

    时间:2020-03-06 07:30: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1)11-0012-01   摘要:本文主要从康德对西方哲学史上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人格同一性理论的批判入手,即意识作为一种内感知形式的不由外朔,“我思故我在”作为逻辑命题的非现实实在性以及人格的非实体性,来重新审视人格同一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人格同一性理论,即和实体和单纯的东西一样,人格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范畴,是不可知的,所以对人格同一性问题须持一种保留的态度。
      关键词:人格同一性 意识 逻辑 实体
       纵观西方哲学史,人格同一性问题可谓由来已久。从赫拉克利特关于人格同一性的那句旷世名言“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到洛克第一次把人格同一性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并作出系统的阐述,再到莱布尼茨、休谟、康德等后继者对这一主题的不断深化,人格同一性理论时至今日已成为哲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向前推进及其所引发的人们对人性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对人格同一性理论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价值。而康德作为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量级人物,从他对人格同一性理论的批判入手,对廓清人格同一性问题无疑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
       在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自己的人格同一性理论。康德虽然同意洛克等人把对人格同一性理论探讨的焦点放在意识的同一性这个基础上,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格的同一与否取决于意识是否具有连续性。但他又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沿着一个完全不同的路径来看待人格同一性这一问题的。
       首先,对于什么是人格,虽然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和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之间存在着分歧,比如说,洛克强调人格同一的基础在于“意识”,而莱布尼茨强调这种同一的基础在于“单子”,但它们都没有否认人格同一性与意识的同一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承认“凡是在不同的时间中意识到它自己的号数上的同一性的东西,就此而言它就是一个人格。”在康德看来,这里是有问题的。康德认为,意识作为人的内直观形式,是人的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它具有逻辑的一贯性和先天的必然性。意识的常驻性和同一性是不由外朔的,永远不可能成为外在经验的对象。相反,外在经验对象存在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正是由意识来通达和证成的。洛克企图从经验主义的立场,通过“在不同的时间”所意识到的“号数上的同一性”这种经验归纳的方法来推导出人格具有同一性的做法是荒谬的和不科学的。正如康德所说的:“在不同时间内对我自己的意识的同一性只是我的各种思想及其相关联的一个形式条件,但它根本不证明我的主体的号数上的同一性。”
       其次,人格同一性作为一种“我在”,不能从“我思”中推论出来。在对以往哲学进行批判总结的基础上,康德区分了两种命题(判断):先天综合判断和先天分析判断。先天综合判断既有先天的有效性,又能扩充我们的知识;先天分析判断只是对主词的陈述,它虽然也具有先天的必然性,但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按照康德的理论,“我思故我在”只是一个形式的、逻辑的的命题,而非一个存在的命题。康德认为,笛卡尔的“我思―我在―上帝存在―自然的存在”这一认识路线混淆了逻辑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把一个原本属于意识之内的逻辑关系转化为一个关于意识之外的事物的存在关系。事实上,“意识的统一,并不蕴含对象之认识。”“我思故我在”是一个分析命题,它不能扩充我们的知识,从而达到对意识之外的事物的认识。所以,唯理论从意识这个“思”之本体出发并不能推导出超出意识本体之外的东西的存在,唯理论所坚持的“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命题其实是一种同义反复,因而从意识的持存根本不能导出意识之外的人格的持存。
       再次,莱布尼茨在一定范围内同意洛克把人格同一性归结为意识的同一性的同时,又在意识这个因素之外另立一个实体即“单子”,以此来作为人格同一性的终极依据。莱布尼茨在其《人类理智新论》中承认人的身体各个部分可以逐渐改变而仍保持为同一个人,但认为如果没有作为人的灵魂的单子的持续存在着的生命原则,是不足使同一个体持续下去,保持为同一个人的。莱布尼茨反对洛克把人格同一性的基础奠定在意识的同一性的基础上,因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也不能说他前后就不是一个人了,因为旁人的陈述可以证明他还是同一个。因而,人格的同一性是在于同一“实体”,而不仅在于“意识”。这样一来,人格就被莱布尼茨赋予了“实体性”的色彩,并强调人格是可以认识的。这当然也是为康德所不能赞同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认识的范围仅限于经验的领域。人类所具有的先天的认识能力只能作为经验的使用才有其效用。如果这种先验的认识形式作超验的使用,企图去认识上帝、宇宙、灵魂这些超验的范畴,就会越界,陷入悖论。因而,实体作为一个超验的范畴在康德那里是一个不可认识的对象。康德对人格的态度和对实体一样,也持一种谨慎的保留态度。他说:“正如实体和单纯的东西的概念一样,就连人格的概念,也同样是可以保留的。”莱布尼茨对将人格的同一性归结为实体的同一性,并企图通过把实体提升到一种清楚明白的自明概念来为人格同一性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这在康德看来,同样也是行不通的。
       综上,康德在坚持先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史上的人格同一性理论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又全面的批判。他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以及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反思、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康德.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郑昕.康德学述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3]陈修斋.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作者简介:陈灯杰,男,198302,安徽滁州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09级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

    推荐访问:康德 批判 人格 康德对人格同一性理论的批判 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批判 黑格儿对康德的批判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