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时间:2020-03-02 07:22: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因此,本刊请三位高校一线管理者就高校如何在教学实际中培养创新人才分享各自的经验。
      
      主持人:李文君 投稿邮箱: liwenjun163@163.com
      
      社会变革需要高校培养创新人才
      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 孙红培
      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院师生承担了很多设计任务:奥运会金镶玉奖牌、各种体育赛场和运动赛场的标识、证件、门票,还有奥林匹克公园80%的景观设计等。我们还专门为这次奥运设计了两条轨道线路,一条是奥运地铁专线,一条是机场快速线。这两条线一共有7个站点,所有的室内建筑都是我院师生设计的。
      这些都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强,艺术更多地走入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社会这样的发展变革,我院这几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科专业的扩充,我们成立了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比如我们现在的陶瓷专业不再是专门设计景泰蓝,而是设计寻常百姓使用的锅、碗、瓢、盆、餐桌、餐椅等家里常用的东西,但是用艺术的语言设计的。
      当我们建立这些专业培养这样的人才的时候,我们也要面对需要扩大生源覆盖、生源类型这样一个问题。近些年来,我们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本科招生中,对文化课成绩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知道即使是搞美术的,如果没有比较厚重的文化积淀,没有对社会发展那种深刻的认识,是不可能创造出流传历史的优秀作品。
      我个人感觉,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两个突出的主题,在整个教育界和社会得到了认可:一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保证人才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就是时代意识、时代精神。这二者完美地结合才能够培养出我们民族长久发展、社会实现进步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创新精神需结合知识技能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徐金梧
      我们是工科学校,所以更多的是结合工科学校的办学实际来谈一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我觉得如果要对创新型人才共同的本质或者是特征下一个定义,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创新的过程,究竟有哪些人在创新。我觉得从大的分类来说大概有三类人:第一,理想家或者叫幻想家。他不断地去构思,通过他的灵感、感悟可以提出来一些设想。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实际上都是起源于这一类人的理想和幻想,这种理想一旦被证实的话可能就是比较大的创新。第二,探索家。他不断地揭示或者是发现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比如对我们有直接影响的有灯源、激光、核磁共振、物理和化学等现象。第三,执行者。他把一些科学家的构想和探索家所揭示的现象加以利用,为我们生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
      那么创新人才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呢?我想有三点供大家参考。第一,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因为你要创新就必须要付出。而现在很多年轻人更多地趋向于功利主义,不愿意吃苦。而要真正地有所探索和发现大自然新的现象,需要花很长时间琢磨才能找出你自己的灵感。第二,具有严谨、科学的逻辑思维。我们确实需要好好地思考这类问题,我也带博士生和研究生,有时候给他们讲,你们要学一点哲学,因为很多创新缺乏逻辑性。缺乏逻辑的创新是无序的,它不可能有大的创新。第三,具有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前面所讲的执行者就需要大量的技能和知识。
      中国要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的话,我觉得有几点确实值得讨论。第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培养探索精神。第二,要避免功利主义。第三,应当加强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我经常在我们学校讲,我们教学的目的要更多地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不是完全单纯地教知识,我觉得知识只是一时的东西,智慧才是更长远的东西。第四,要避免一些纯理性主义的想法。欧美人的价值观更多是从自我的感受来出发,而中国人更多的是从别人的感受来出发。这种思维,对于我们的创新是不利的。我们老觉得外国人个性很张扬,但是搞艺术的人绝对需要这种张扬的个性,在科学界也需要这种东西。如果什么事都去感受别人有什么想法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话,我觉得不会有创新。
      
      应用型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副院长 王东辉
      我们高职院校培养大量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我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其创新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
      我们学校是美术职业学院,拿服装专业来说,大家看到电视上的时装表演感觉到很有创新、很有创意。但是往往真的冷静下来以后我们感觉不实用,有的东西穿不出来。而实际生活当中人人穿的衣服又都需要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这个创新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创新,这才有价值。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日益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国内的关注和认可。现在高职的招生形势很旺,并不是像社会所说的考不上重点报高职,因为高职很实在,毕业以后就业率比较高。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是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的,为了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首先我们实实在在地探索出了一条特色教学道路。我们引进了项目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和完整的项目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我们通常拿一个实际工程,按照工程过程分解,针对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达到了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很多教学计划都是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基本模式,我们打破了这个模式,不是以知识点为线来讲,而是以项目为线把知识点串起来讲。由于我们在项目教学过程中都是真实的工程项目,所以学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市场。
      其次,我们建立了教学网络管理平台。很多学校都在建,但是我们学校建这个平台感觉特别有时效性。我们主要是利用教学网络平台来让学生跟老师互动,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跟老师和同学交流。我们做了一份调查,哈佛学生差不多每周是15个学时上课,而我国很多学校是25个学时,哈佛的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而网络平台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在网络上自学、与老师互动等,通过网络就能解决很多问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和空间。
      再次,积极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特色考试制度。因为考试是学习的风向标,考试的形式直接引导学习的形式,也决定了学习的成果。我们高职的考试不仅仅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项目执行能力进行考核,以及是否拥有灵活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第一个考试的形式就是成绩的形式组成;实践课的形式分别由学生的出勤、课堂提问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月考是基于工作过程中学习的实践动手考试,不是理论考试。这样通过考试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课,把学生的作品变成了产品,用产品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用市场来检验学生的成绩如何。
      学生毕业答辩的时候由三方组成,有校内的专家教授、校外的业内专家、行外的专家。目的就是要通过毕业答辩,来检验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通过答辩可以发现和选拔人才,让学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三方答辩实践,我们还可以接触到来自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从而可以不断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总的来说,我认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植于实践的土壤当中,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成为社会上需要的创新人才。
      
      链接
      创新人才内涵的国际定义
      在国外的有关文献中,我们并未发现与“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对等的概念。一些相关的概念如“creativemind”“creativeman”“criticalthinking”等,大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
      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牛津大学校长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至2001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4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位首相。
      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20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
      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21世纪教育发展的报告也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教育目的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

    推荐访问:培养 创新 人才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