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让陌生的教材不再陌生] 陌生

    时间:2020-02-24 07:27: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教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它凝结了众多专家与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那么,教师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呢?下面笔者试以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重叠》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感悟。
      片段一:《理发师的困惑》
      新课伊始,徐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起故事来:某理发师正在理发时,听到一声门响:“叔叔,给我和我父亲剃一个头。”又是一声门响:“师傅,给我和我父亲剃个头。”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
      师:从刚才的故事里,你知道来了几个人?
      生:四个。(老师点头表示赞同“我也这样认为”)
      师:那理发师纳闷什么呢?
      生1:理发师没有看到人。估计是他们感觉等的时间长,就都走了。(老师点头“有这个可能”)
      生2:就两个人。(教师追问:“刚才不是说来了四个了吗?”)第二次门响,是那个小孩顽皮,故意开门弄出来的响声!
      徐老师笑着表示赞同:“确实有这个可能!”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理发师到底纳闷什么?(课件出示:为什么只有三个人?)
      课堂安静了,学生不笑了,开始思考。片刻,一个同学得意地高高举起手来,“我知道了!其实第一次来的是父子,第二次来了一个爷爷。第二句话是爸爸说的,他们是爷仨!”徐老师高高竖起大拇指,同学们恍然大悟,课堂再次热闹起来。
      片段二:《有趣的呼啦圈》
      徐老师让两个学生上来围着两把椅子抢座位。
      学生提出:“这样抢什么啊?两个人两个座位,一人一个,不需要抢!”
      徐老师(若有所思地):“说得有道理。那你说怎么办?”
      生:再增加几个人就是了。
      师:就听你的!谁来啊?
      话音未落,众多同学争抢着跑了上去,教师留下四名同学,并通过猜拳的形式留下一个同学和刚才的两个同学抢座位,淘汰一名后,去掉一把椅子,两人再抢一个座位。
      师(拉着获胜学生的手):经过艰苦的努力,这位同学终于获得了胜利!掌声在哪里?(全班同学鼓起掌来)
      师(作突然想起状):看看,我又说早了。把掌声送给(稍顿)刚才参加活动的但没有获得胜利的那“六位同学”!
      学生愣住了,听课的老师也纳闷了。徐老师微笑着对获胜学生说:“没有他们的参与,你自己能获胜吗?能这样快乐吗?”课堂上顿时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师:这么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你们“六位同学”,怎么还不站起来啊?
      五位学生站了起来,教师说道:“不对!不对!还少一位啊?谁没有站起来?”学生纷纷说道:“没有了,就五位!加上前面的才六位。”徐老师使劲地摇头:“不对!不对!加上他应该是七位同学啊。谁没有站起来?”学生急了:“老师,是你不对!”徐老师让学生安静下来:“口说无凭,咱们算一算不就清楚了吗?”
      师:猜拳的几个?生:4个。师:抢椅子的几个?生:3个。师:4+3=7啊!
      这次学生愣住了,听课的老师笑了。课堂上响起学生窃窃私语的声音:“对啊,4加3等于7啊!”“不对,刚才上去的就是6人哦,怎么就变成7人了呢?”这时,一个女生说:“老师,你错了。我既参加了猜拳,又参加了抢椅子。你多算了一个。”全班顿时热闹起来:“对!是这样的!”
      师:我怎么可能错呢?我是数学老师啊!这样吧,为了证明我的正确,你们过来。徐老师用两个呼啦圈,把坐椅子的三位学生圈起来,把猜拳的三位同学圈起来。
      师:看,是不是少了一位?
      看得出来,小女孩很急,她果断地从呼啦圈里跑出来,敏捷地钻到另一个呼啦圈里。徐老师摇摇头:“那不算。你出来了,那个圈里又少了一位。除非你们能证明给我看一个圈里有3个,另一个圈里有4个。”
      徐老师继续在下面“找人”,台上的同学急了,下面的同学急了。“怎么办呢?”
      “你们靠近些!”“把那个圈套住王小薇!”终于,两个圈同时套住了女孩,全班同学兴奋地大叫起来:“老师,你看!成功啦!成功啦!”
      师(故作平静状):哦,现在这个圈里几个人?(生齐声喊道:3个!)
      师:那个圈呢?(生:4个!)师:4加3是7啊。可是明明是6人呐,我错在哪里了?全班学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王小薇多算了一次!”
      师:那要算一共有几人,该怎么办?……
      片段三:《给爸爸找位置》
      师:我想调查一下家长的生活习惯。(出示吸烟、喝酒两个集合)“爸爸吸烟”的同学请站起来。谁知道吸烟的危害啊?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抽烟的危害性。
      师:请你们把写有自己名字的字条贴在相应的位置。“爸爸喝酒”的同学请站起来。也请你们给爸爸找一个位置。
      师:下面该轮到谁了?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我爸爸既“吸酒”又“喝烟”。(全场爆发出笑声)
      师:其实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就是想表达对这种习惯的不满!是吗?(孩子不住地点头)那你能给自己的爸爸找到位置吗?
      学生高兴地说:能!把那两个圈交叉在一起,在中间!
      师:和他爸爸一样的同学,也把你们的名字写在那里吧。现在好了,你们都给自己爸爸找到位置了。“老师,我还没有呢!我的爸爸既不吸烟又不喝酒!”几个同学急了。
      师(故作惊讶状):啊?你们还没有给自己爸爸找到位置啊?可是现在位置都满了啊?这几个学生真的急了:就是啊,都被他们占满了!把中间的那几个弄出去,让我们的爸爸住进去!其他同学不干了:那不行,你要住进去,就变成了既吸烟又喝酒的啦!几个学生愣住了:那怎么办?
      师:是啊,这样既不吸烟又不喝酒的好爸爸应该有一个位置呀!(老师随手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将刚才的两个圆都圈进去了)
      学生大叫起来:现在有了!就在圆圈外面的那部分!
      课堂顿时响起了欢呼声……
      【教学反思】
      一、精心钻研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基础
      1.挖掘训练空白,及时补白教材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由于种种限制,留下了诸多空白。为此,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空白,及时补白教材。片段一中的情境导入,挖掘出了教材中的空白。原来的教材中并没有这个环节,而徐老师巧妙地采用“理发师的困惑”这个故事引入,既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又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素材,更为学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大胆重组教材,张扬活力
      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发展学生的思维。片段二在原来的教材中,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如何使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变得生动、有趣,并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呢?徐老师是这样设计的:简单的两个学生游戏(石头剪子布与抢椅子),将静态的数学知识结论演绎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借着学生的主动探究,借着学生的认知冲突,借着学生的实践交流,学生们由玩“呼啦圈”创造了“集合”,这正是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再创造”。就是在这里,徐老师利用人们意想不到的“呼啦圈”把“集合”这个知识解释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地争论和游戏中,亲身经历了一个我们老师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学生非常难理解的整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成功地实现了教材的再创造。
      二、学生获得发展是用好教材的关键
      如何让每个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里获得最大发展应该是我们教师用教材组织教学的追求。在本例中,无论是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都获得了最大发展。且看片段三中的徐老师通过呈现“我给爸爸找位置”的教学情境,把生活问题引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走进生活用数学,使学生真正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的数学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不仅如此,还将交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师生互动巧妙地展示出来,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与人文关爱,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结论】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在真正弄懂、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好这些资源,才谈得上创造性地用好并驾驭教材,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让教学真正有效。

    推荐访问:陌生 教材 让陌生的教材不再陌生 眼泪的爱 怎么设置陌生号码打不进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